張 彬,黃 艷
(山東省立第三醫院 山東濟南250031)
由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病情較重,需要盡早給予有效急救,以減少對預后的影響,獲得更高的生存率[1-2]。我院結合院內實際情況建設并開通了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并在此基礎上配合分診護理,幫助急診患者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有效的急救,提高生存率[3]。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的設立主要為急診科與其他科室聯動,提前為患者備好急救室、手術室、病房、ICU等,充分實現急診科線上與線下之間各急救信息的傳遞及相互銜接。而急救分診護理作為急救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保證分診護理的準確性及快速性從根本上提高了疾病救治效果。我院將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與急救分診護理應用于急性STEMI患者中,旨在獲得更好的急救結局。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我院2020年3月1日~2022年3月31日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納入標準:符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4]中的標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可見至少存在一支主要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至少為50%;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肺栓塞患者;惡性腫瘤疾病患者;外周血管栓塞性疾病、心臟瓣膜疾病患者;臨床資料缺失患者。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2~62(51.23±3.21)歲;病程1~3(1.65±0.25)h;疾病類型:前壁梗死18例,下壁梗死20例,廣泛前壁梗死7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14例,大專及以上10例。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40~65(53.12±3.17)歲;病程1~3(1.69±0.31)h;疾病類型:前壁梗死20例,下壁梗死19例,廣泛前壁梗死6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16例,大專及以上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組護士提供護理服務,共20名,均為女性,年齡20~35(28.14±2.14)歲,工作年限2~9(6.10±0.88)年。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急救模式與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按照急診科、病房、CCU、介入治療室等順序與模式對患者進行急診治療及相應的常規護理[5]。護士為患者建立快速診療通道,加強各項指標的監測,完善相關檢查,與醫生取得聯系,快速到達現場,確定病情后給予對癥治療。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與急救分診護理。主要指患者能夠在90 min內完成相應的檢查、診斷、急診處理、對癥方案治療等。
1.2.2.1 急診護士培訓 由急診科主任和心內科全體護士負責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與急救分診護理的培訓,培訓期間將理論教學與情景模擬相結合,指導護士靈活地運用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同時對急診科分診護士進行專項護理工作培訓,培訓過程中使用規范性用語,制訂適合心內科急診患者的就診及分診管理制度。
1.2.2.2 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的應用 由分診護士負責對就診患者病情及基礎指標進行觀察及評價,并將患者主訴情況及生命體征數據輸入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中,由系統自動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分級分診。該系統能夠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系統科學的評估,對病情較重的患者自動開啟綠色通道并將其信息發送給急診科醫生。護士按照分診措施單為開啟綠色通道的患者安排優先就診,其余患者按照各自病區完成相應的急救與處理[6]。
1.2.2.3 具體分診護理方法 ①急救急診前準備:入院后,家屬出示患者有效證件,由急診科分診護士對患者進行常規檢查、18導聯心電圖檢查、開放有效的靜脈通道、吸氧治療、血氧監護、抽血化驗等,以盡早明確診斷結果。將上述信息錄入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內,由系統完成分診,對危重患者開啟綠色通道。隨后將患者送入CCU急救室進行急救,對已經確診為急性STEMI的患者給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療。與此同時,急救過程中通知介入治療室提前做好準備。②對需要介入治療的患者轉入介入室:急性STEMI患者轉入介入室途中對其各項生理指標進行監測,加強與患者間的溝通與交流,確保其生命體征平穩,同時準備好急救藥物以及除顫儀。③監測各項生命體征指標:急救治療時,為了確保各急救環節順利進行,加強患者的心電圖監測,準備好阿托品、腎上腺素等常用急救藥物,對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進行動態監測,以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7]。同時,對壓力曲線進行監測,預防室顫、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發生。④對手術治療患者加強術后基礎護理:包括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消除患者負性情緒,同時告知患者術后需要遵循的飲食原則及相關注意事項。鼓勵患者多飲水,術后定期來院復查,加強對橈動脈壓力的監測。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急診至確診時間、急診至介入治療時間、急診至球囊擴張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急救前后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左室短軸縮短率(LVFS)。上述心功能指標均采用超聲心動圖儀檢查,共檢查2次,取平均值。③比較兩組急救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急救效果包括急救成功與急救失敗。并發癥包括室顫、心源性休克及尿潴留等。④比較兩組護士對護理方法的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量表進行評估。量表包括操作簡單、確診快速、靈活方便3個維度,每個維度為0~10分,滿分為30分,21~30分為非常滿意、11~20分為滿意、<1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為非常滿意度和一般滿意度之和。該量表信度0.921,Cronbach′s α為0.89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急救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急救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2.2 兩組急救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急救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2.3 兩組急救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急救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護士對護理方法的滿意度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護士對護理方法的滿意度比較[例(%)]
多數急性STEMI患者發病期間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心前區疼痛、血壓下降或休克甚至心力衰竭等[8]。有研究資料顯示,若急性STEMI患者發病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急救,不僅容易發生心肌細胞壞死,甚至可出現心功能嚴重受損的情況,導致患者處境危急[9]。
本研究對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與急救分診護理在急性STEMI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確保了患者可在90 min內完成一系列的檢查診斷、急診處理、靜脈溶栓或者急診冠脈介入治療等診療工作,縮短了心肌梗死患者在診斷、轉運、治療中的時間,盡可能確保患者在時間窗內得到及時救治[10]。同時,該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在構建及應用時,首先由分診護士在獲得患者基礎信息后將其錄入,并由系統自動完成對患者病情等級的評估,篩選納入綠色通道的患者并實現自動分診,自動通知醫生接診緊急患者,縮短了分診護士的工作時間[11]。另外,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與急救分診護理在應用期間同時強化了急診護士在急性STEMI診斷治療工作中的時間觀念,可在最短時間內明確對該疾病的診斷,提高STEMI急救成功率[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急診至確診時間、急診至介入治療時間、急診至球囊擴張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1),提示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與急救分診護理促進了患者康復,與既往研究報道一致[13]。觀察組急救后LVEF、LVEDV、LVFS水平優于對照組(P<0.01),提示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與急救分診護理的應用可確保患者急救效果,促進心功能恢復。觀察組急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該急救護理方法的應用可優先幫助病情較重的患者得到優先的救治,最大限度避免因延遲治療而導致的患者死亡,在降低病死率方面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此外,觀察組急診科護士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了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與急救分診護理更易被急診科護士接受和認可,總體評價更高。
綜上所述,綠色通道信息化系統與急救分診護理在急性STEMI患者中的應用,可縮短急診急救時間,提高患者急救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