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孟子》一書中,開篇便講到仁義。孟子主張,上位者首先要行仁、重義,其次才是先義后利,反對“上下交征利”。孟子十分注重人格修養,他認為,人格修養的責任就在于要擴充人們原本具有的“善端”并加以培育。孟子對個人進行自身道德修養的功夫十分重視,這些思想主張對新時代公民素質提升具有啟發意義。如為政者應勤政愛民,站穩人民立場;商賈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主動回饋社會;青年后學要積極學習模范和榜樣,效法于人用功于己,提升綜合素養。
孟子在自身人格修養方面是當代青少年學習的典范。對待義利,孟子一向主張要先義后利,不能人人都只考慮自己利益而刻意追逐私利,而是個人利益要以國家利益和大局利益為重。因為“上下交征利”將會導致國家走向衰亡的危險局面。
1 “上下交征利”產生的不利影響
在孟子的思想中,“義利之辨”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孟子對此問題做出了寶貴的探索。兩千多年前,孟子游說到魏國,謁見梁惠王。“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惠王便毫不猶豫對孟子說道:“老先生您不辭千里長途辛勞前來,想必對我的國家會帶來很大利益吧?”孟子回答說:“王,您為什么一開口定要說到利益呢,只要講仁義就行了。”在孟子看來,如果每個人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為自己著想,那么,就將會出現“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的不利局面和危險形勢。即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就不利于個人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不利于社會秩序安定,如此下去,國家便會發生危險,天下也會混亂和動蕩不堪。
首先,上下交征利不利于個人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和身心健康發展。在孟子看來,一個輕視公義而注重私利的人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其不斷增長的欲望是很難填滿的。但是從來沒有講仁義的人遺棄自己的父母或者怠慢自己君主的。因此,孟子說:“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所以,孟子主張從上至下都應該首先注重仁義,而不能只講利益。要達到道德修養的理想境界,就要注重內心修養的功夫,通過磨煉意志來凈化心靈,提升精神境界,不能受各種私利、物欲的吸引。仁義作為孟子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在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規范中最為重要。在當今物質生活條件比較富足的情況下,更要加強精神和道德修養方面的提升與建設。因此,在孟子看來,如果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面前不能分清是非,在利益觀上黑白顛倒,是放棄內心的道義而追逐私利的結果。
其次,上下交征利不利于建設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如果每個人包括行商坐賈不擇手段實現個人私欲,就會置他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而不顧。長此以往,將會導致社會秩序混亂不堪、動蕩不安,不利于構建和諧安穩的社會環境。但是孟子并非絕對否定人們的生理和物質欲望,在他看來,這也是人性的表現。行商坐賈如果處理好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就能處理好社會關系,社會也就井然有序了。孟子反對見利忘義,但也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正當利益可以促進生產良性發展和保持社會良性運行。同時在動機上堅決反對“以義求利”,甚至在特殊情況下則可以適當犧牲利益而成就道義,而在某種極端的場合和情況下便可以選擇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再次,上下交征利不利于國家的長遠發展和繁榮富強。以私利為重,就會出現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互矛盾的情況,也會導致國家的衰敗,這是自私自利的表現,不符合傳統的道德要求,也不符合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古今中外,一個國家中,每個人心中只有個人利益,沒有仁義和善良,那么這個國家遲早會出現各種問題。追逐私利的行為就是自私自利的表現,實為公民道德素質和品行低下。如果一個人成長在一個上下交征利的社會環境中,社會風氣和氛圍都不好,公民道德素質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會相對比較低一些。總而言之,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崛起才有個人尊嚴,強大的國家就是個人堅強的后盾。因此,個人要顧全大局,要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要以振興中國之責任,置之自身肩上。
2 對“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的現實啟示
孟子提出的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的思想觀點在當前依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無論是對從政、經商還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青年,孟子的這一思想都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
2.1 為民上者應勤政務實愛民,要站穩人民立場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只有當君子潛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確立了根本,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也就隨之產生了。孟子也堅定認為,在上位者不應為了追逐私利而與民爭利,而要輕自身之利,致力于基礎工作,重黎民百姓之利,才能得天下之民心。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民樂”的源頭以及內心的安穩在于是否有“恒產”,即固定的產業收入,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要朝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前進,關鍵在于為民上者是否堅持人民至上原則,是否把治國之道、行仁義之事作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重點,是否潛心致力于根本事物,做到勤政為民、務實為民、問政于民。因此,可以通過察看在上位者對百姓的感情、對待名利的態度、對工作的付出程度來檢驗他是否是一名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為民愛民的好公仆。
為民上者與民同樂,則制定和實施的政策必定要惠及民生,包括努力滿足就業、教育、健康、社會保障和社會參與等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如今,對人民群眾而言,這與自身息息相關的一切事物便構成了讓自己心安踏實穩定的“恒產”。孟子認為,不管“樂歲”還是“兇年”,平民百姓有了“恒產”,才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常年豐衣足食,老百姓不再為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事關自身幸福的民生大事而擔憂,這樣,才更加利于培養“恒心”和養成“恒心”。若樂歲兇年都難免終身疾苦,“惟救死而恐不贍,奚睱治禮義哉(《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當為生存用盡全部力氣仍拮據度日之時,就很難有閑暇功夫去修養德性,學習禮義。因此,實現民富民樂和在上位者的執政理念是分不開的。
在孟子看來,為民上者要行仁政于民,就要通過“薄稅斂,深耕易耨”的舉措來促使“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即要實行仁政,就要減輕賦稅,教導百姓深耕細作,早除穢草,年輕的人在閑暇時間可以踐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為人盡心竭力、待人忠誠守信的道德和行為準則。在上位者最該做的事情即為民做實事、做善事,以民為本,務實為民,帶領民眾勤勞致富,民富則國強,國強則民安。有了“恒產”,“養生喪死”而無憾,黎民百姓不再為饑寒和生老病死憂愁煩惱,“然后驅而之善”,才會養成“恒心”,即引導他們走上善良的光明大道,用余力去踐行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2.2 行商坐賈應取用有道有度,要取于民用于民
孟子說:“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正所謂欲壑難填,貪心太重,對私利永不滿足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先利后義則取之無道,先義后利則取之有道。盲目攀比、揮霍浪費為用之無度;量入為出、消費合理為用之有度。若商賈被私欲蒙蔽雙眼,使用非法手段獲利,損害的不僅是個人形象和國家形象,同時也損害無辜黎民百姓的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采取不道義的行為獲利不僅是古人所輕視的,也是當前為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著想的具有家國情懷的人們所藐視和反對的。
商賈愛財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若為一己私欲所束縛,被外物顛倒役使,便會成天患得患失。因此,要樹立大局意識,個人利益要以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為重。若是品德敗壞,違背良心,非法暴利,終將受到良心和輿論譴責,受到法律制裁。行不仁不義之事,終將寢食難安。或僥幸免受懲處,但不能使人免去驚慌焦慮,修養心性更是無從談起。所以,孟子提出,“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章句下》)”。要修養自己的心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欲望,要將欲望盡可能減少。孟子說:“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寡矣。”(《孟子·盡心章句下》)如果欲望少了,那么,即使體現仁義的善性縱然有所損失,也不會多。但如果欲望很多,體現仁義的善性縱使有所保存,也是極少的了。欲望重,仁義就少;欲望輕,仁義就重了。戰勝貪婪的欲望,用仁義把內心填滿,就會產生出憐憫惻隱和感恩的心,所作所為就會考慮到天下蒼生了,這可以說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由此可見,商賈輕視對個人品德修養的錘煉,缺乏家國情懷和對人類的關懷,狹隘的內心將導致他們不重道義只關心個人的功名利祿,正如古人所言“貪利祿而不貪道義”。無論在任何時代,身心和諧安穩和自然舒緩的狀態主要來自于本分做人、踏實做事。世上無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安穩的幸福就得奮斗,就要實干。“面對外部誘惑,要保持定力、嚴守規矩,用勤勞的雙手和誠實的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拒絕投機取巧、遠離自作聰明。”古人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個人財富來源于社會,也要及時回饋于社會,這是個人品德修養的體現。正所謂取于之民,就要用之于民。只有踐行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的奮斗精神,行仁義之事,取之合法,用之有度,濟困救貧,積善行德,懂得回報感恩,內心才會安然自若,從容安詳,對于養育心靈和保健身體才有積極的作用。
2.3 青年應勵志躬耕錘煉品德修為,提升綜合素養
存在急功近利思想,輕視一步一個腳印歷練積淀,忽視修身與修心,最終導致本心與良知喪失。梁啟超曾在《為學與做人》一文中指出:“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是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如全國人所唾罵的賣國賊,所痛恨的專門助軍閥作惡魚肉良民的官僚政客,都是有智識的。他們做學生時,意氣橫瀝,天真爛漫,為何后來墮落到如此田地?”究其原因,是因為缺乏品德修為的長期錘煉。擁有知識,在品德上不過關,對個人與社會、對國家和民族都是一種極大的危險。因此,青年從一開始就要把人生的扣子從第一粒開始扣好,在余生不斷通過實踐歷練提升品德修為。
一方面,青年應勵立躬耕默蕓。古人說“學然后知不足”,是很有道理的。在學生時代,知不足就要飽讀詩書,學習文化知識,效法于人,用功于己,增強本領,學以致用,結合實踐練好人生和事業的基本功,真正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前進的力量。在職場,就要在平凡普通的崗位上堅持做好一件事,像大國工匠一樣追求極致專注、精益求精,做到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把小我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大我之中,終身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盡力,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因為“離開了祖國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賞都會陷入越走越窄的狹小天地。”
另一方面,青年要錘煉品德修為。人無德不立,“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加強品德修養,在人生道路上才能走得正、行得遠。守正道,揚正義,要自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傳統美德中汲取養分,從道德模范身上感受道德風范和人格力量。做到每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從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追求有意義、有境界和有價值的人生。
最后,要積極作為成就自我。一切品德修養的歷練都是以報效國家、為人民服務為原則和核心的。從大局出發,時時處處想到國家和人民,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就不會把國家民族利益置之度外。古人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求學與做人的最終目標就是為國家、為民族、為人類效力,著手處就是從服務人民的身邊小事做起。因此,青年人要通過扎根基層,積極作為,奉獻社會,成就自我。無論是在基層一線還是田間地頭,都要精耕細作生產優質產品、提供誠信服務。通過立足本職,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腳踏實地、辛勤勞動,在平凡的崗位上錘煉品德,成就精彩人生。
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補足精神之鈣、吸收古人思想的營養和智慧,積極涵養正確的義利觀。古人云:“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欲縛。私欲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提升品德修為和思想境界,正確對待義利,人的本心才能怡然自樂。因此,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為民上者應勤政務實愛民做好公仆;行商坐賈應取用有道有度回饋社會;新時代青年應勵志躬耕促進道德養成,并用余生精力去踐行道義。只有代代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優良作風,重視整體利益,注重小我服從大我、以整體利益和大局為重,堅持和踐行正確義利觀,義利相兼,義重于利,以天下為己任,才能達到從“小我”走向“大我”的境界,進而奉獻造福人類社會。
本文系廣東開放大學(廣東理工職業學院)2020年度校級科研項目《孟子人格修養思想的育人意蘊及其教化作用》(項目編號:YB200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開放大學(廣東理工職業學院)機電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