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怡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日常活動中讓幼兒有意義地學習是最適合不過的。班本活動作為課改背景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但在實踐中卻存在“兒童本位”觀念缺失、活動內容生搬硬套的現象。“班本活動”是一種以兒童為中心設計、執行的活動,其核心價值是以兒童為主體,動態構建活動內容從而促進兒童的發展。本文以大班“自然資源”為例,闡述班本特色活動在“生成—推進—總結”三個階段的組織與實施策略。
教育就是熏陶人格、影響品格、點燃情感,這就是教育。教育可以讓人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環境的變化,隨著自己生命規律的生長,不斷進步。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他強調“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指南》指出:“要樹立以兒童為本的課程觀、教育觀、發展觀。”班本活動是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在促進本班幼兒個性化發展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由于教師“兒童本位”意識導致許多班本活動流于形式。
1 生搬硬套,“學”效甚微——我們的問題
現象:戶外活動時,大一班的張老師看到幼兒圍著飄落下來的樹葉在討論:“樹葉都變黃了,都枯萎了……”看著久久沒有散去的孩子們,老師想既然孩子們對樹葉這么感興趣,那就開展一次“探秘樹葉”的班本活動吧,于是教師制訂目標,搜羅各大教材,尋找與大班秋天的樹葉相關的活動并加以實施,結果卻發現孩子們對老師精心準備的活動并不感興趣,他們對秋天的樹葉的經驗仍然停留在“秋天到了,有些樹葉會變黃,有些樹葉卻仍然是綠色的”。分析以上案例,不難發現在班本活動實踐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1 兒童經驗缺乏解讀
班本活動的緣起看似是因為“孩子們感興趣,久久不散”而生成的,但是孩子們為什么久久不散?他們對樹葉的已有經驗有哪些?他們渴望探究的關于樹葉的問題又有哪些?教師卻并未關注和解讀,導致精心設計的課程并不是幼兒真正發展所需,難以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
1.2 活動內容生搬硬套
當班本活動主題確定之后,對于活動內容教師一貫的做法就是“拿來就用”,如案例中,教師總是會利用已有教材搜索與“秋天的樹葉”相關的所有活動,然后將零散的活動進行隨意拼湊,看似所有的活動都與“秋天的樹葉”有關,但細讀之后就會發現活動之間缺乏連續性、層層深入的遞進性,而幼兒的學習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兩者的沖突導致了最后幼兒的學習效果微乎其微。
班本活動是一種以兒童為中心設計、執行的活動,其核心價值是以兒童為主體,針對兒童的需求,因材施教從而促進兒童的發展。以班本活動開展的班本活動不僅能讓《指南》思想落實到實踐之中,而且更有利于兒童長遠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2 班本活動,好“學”不倦——我們的策略
班本活動主要優勢在于盡可能地讓幼兒提問并主動探索尋求答案,體驗到主動學習的樂趣,促進成長與整體發展,舒展天性與享受快樂。利用班本活動構建而成的活動不同于“教師預設為主”的一般活動,它更關注幼兒需求,計劃更具可變性,幼兒的學習探究更為主動積極。
2.1 趣“學”——班本生成策略
班本活動來源于幼兒的實際生活,由幼兒根據自身興趣或發展需求發起活動,生成班本。它更關注幼兒個體的興趣需要,更重視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的發展。
(1)細觀童趣,順勢而成
①由“隨機事件”引發“共同興趣”,生成班本。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關注幼兒的興趣就能接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但“興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隨機事件的催化誘發幼兒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共同興趣,產生發展需求,提出探究問題,生成班本活動。如在踏春途中,孩子們看到農民伯伯在水里面撒種子,都覺得很新奇:“他們在種什么?”“為什么田里有這么多的水?”在與農民伯伯初步交談之后,他們知道了原來現在正是水稻播種的時節,農民伯伯撒的是稻谷種子,“稻谷為什么不種在泥土里要種在水里?”“稻谷的苗苗什么時候能長出來?是怎么樣的?”“稻谷長大了是不是就是大米?”……在興趣的激發下,孩子們的問題越來越多,關于“水稻”的話題也越來越“熱門”,從春游一直延續到了午餐甚至是家中。在大家濃烈的“共同興趣”之下“家鄉的水稻田”班本活動初具雛形。在此案例中,“農民播種”這一隨機事件催化了幼兒的好奇心,通過交流、討論激發了全班的“共同興趣”,由此生成了班本。
②由“個體經驗”催發“集體關注”,促成班本。
有時候,個別幼兒的“有利經驗”也能引發集體的關注從而促成班本活動。如樂樂是一個特別喜歡車子的孩子,他對車子的種類、外形、功能甚至是構造都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在自由活動時間中,每天都有許多孩子圍著聽他講關于車子的故事。教師在捕捉到這一現象之后發現“車子”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內容很廣,可以滿足所有兒童的不同需求,于是“各種各樣的車”這一班本應運而生。
(2)品讀童需,思考可行
在生成班本特色活動時,特別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幼兒感興趣的內容都可以成為班本特色活動!當教師捕捉到幼兒興趣之后,還要進行價值識別,對兒童的已有經驗、問題需求、本土資源對兒童發展的價值等進行分析,從而來確定班本是否可行。下面以“家鄉的水稻田”為例來具體闡述我們的做法。
①問卷調查,了解已有經驗
班本活動非常關注幼兒的已有生活經歷,倡導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得以個性化地發展。虞永平教授曾在《幼兒園課程建設的理念與思路》中指出:“經驗是課程的核心,要讓幼兒的經驗看得見,讓幼兒的愿望看得見。”因此,在班本開展前期,教師可以通過談話、問卷調查、小組調查、討論等多種形式全面準確地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思考班本是否可行,在可行的基礎上再支持和引導他們獲取更多新經驗。在“家鄉的水稻田”班本活動前期,關于水稻田,孩子們的已有經驗、關注的問題有哪些呢?老師和孩子們共同設計了一張問卷并進行了調查。
②部分幼兒的問卷調查
a.已有經驗:水稻田里有很多水,旁邊有花,還有小鴨子、小鳥。問題:水稻田里為什么會有小蟲子在吃小苗苗,農民伯伯為什么會在田里面打水槍?
b.已有經驗:我沒有看見過水稻田。問題:水稻田里有水嗎?有蝴蝶嗎?水稻長什么樣子的?
c.已有經驗:我看到過水稻田,是一根一根的,中間有一條條泥土做的小路。問題:水稻田為什么有這么多水?會不會淹死?它長大了會變成稻谷嗎?
③梳理后的幼兒經驗匯總
a.幼兒的已有經驗:我沒有看到過水稻田。水稻田很大,長方形的,一塊一塊的。水稻田是黃色的,稻谷也是。水稻田里有很多水,還有草、小鳥、小雞、小鴨。水稻田里有蟲子。水稻是農民伯伯種的,長大以后就是大米飯。
b.幼兒的問題興趣:水稻田有多大?水稻田里還會有哪些小動物?農民伯伯是怎么種水稻的?長蟲子了怎么辦?怎么施肥的?水稻田里有這么多水還需要澆水嗎?水從哪里來?水是什么顏色的?稻田為什么需要水?秧苗會不會淹死?種子是怎么變成稻谷的?稻谷就是大米飯嗎?
《指南》指出:“活動要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選出來,發展最有益生活的經驗。”通過對幼兒已有經驗的調查、問題需求的識別,我們發現“水稻田”班本不僅關注到了幼兒的現有水平,又看到了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發展愿望。
2.2 活“學”——班本推進策略
班本推進的過程是以兒童為本、師幼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也是兩者互補互助,動態構建、深入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提倡實施形式的多樣化,同時關注新的問題及需求,及時生成新活動,支持兒童深度學習。
(1)多樣學習,使班本活動充滿“活力”
班本推進遵循多元聯動、動態學習的實施原則,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倡導孩子在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
①“做”中學
“做”中學是指幼兒通過動手操作、直接體驗、在“做”的過程中學習發現,解決問題。
【案例】“失敗”的播種
針對問題清單中“稻谷扔到泥土里就會發芽長成小秧苗嗎”,孩子們想做實驗來尋求答案。于是成立小組、收集材料、觀察探究、表征記錄孩子們開始忙活起來了。為期近兩周的實驗,一百顆種子只有5顆種子發芽了,于是孩子們說這是一場“失敗”的播種,但是他們在分享實驗結果的時候說:“把種子直接撒在泥土上,照著太陽,大部分的種子都死掉了,因為種子發黑、發霉了,只有很少5顆長在比較濕的泥土的地方的種子發芽了,芽兒起先是白白的,長著長著才會變成綠色的……”
活動中把100多顆稻谷撒在泥土里,每天早上大家都會給它們澆水,中午給它們曬太陽,有的時候晚上回家之前再澆一次水,可是過了好幾天,它們就像睡著了一樣,一點動靜也沒有。過了10多天,有些種子變黑了!我想它們肯定是要發芽了,因為土豆發芽之前就是會變顏色的!越來越多的種子變黑色了,還長出了細細的毛。老師說,這些種子都死了,不會發芽了,大家都很傷心,都不愿意來看它們了。又過了10多天,筆者發現有5顆種子長出了白色的點點,點點慢慢變成長長的了!我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老師,大家都來看了,原來這次是真正的發芽!
實驗后孩子們還跟家長一起尋找“失敗”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發現原來種子的發芽跟泥土、濕度、溫度有著密切的關系,也為后面活動的推進提供了有效的經驗。
觀察活動的游戲性增強,幼兒更樂意參與到活動中幼兒活動的興趣提高。夸美紐斯談到“興趣愛好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幼兒激發學習動機、獲取認知、發展能力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生成活動的基礎。抓住幼兒的興趣,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興趣,并追隨這種興趣將其引入更多活動中,這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
②“玩”中學
“玩”中學是指以游戲為載體進行學習的過程。
【案例】挖溝渠大賽
在班本推進過程中,幼兒在沙水區玩起了“挖溝渠大賽”的游戲,他們自定規則:把沙池當作稻田,設置溝渠的起點和終點,把水從起點引流到終點,溝渠才算成功。于是愛玩愛挑戰的男孩子們蠢蠢欲動,查資料、看視頻、做計劃,第一次失敗,分析原因,調整,再做計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到最后終于成功了!一次次的游戲,不僅讓孩子們知道了水的流動與溝渠的深淺、寬窄等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解決了“溝渠里的水是怎么流到水稻田的”這一問題。
通過一次次實驗操作,孩子們最終知道了比賽成功的方法:溝細一點;水要流動;沙越來越低即挑戰成功。孩子們對這個游戲非常感興趣,有些孩子還從中學到了很多技巧和方法。甚至提出了很多我們都一時難以解答的問題。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簡單的游戲,讓孩子收獲超出游戲幾倍的經驗,這就是班本活動的意義,也是現行幼兒教育的目的。
學習不能枯燥無趣地去學,沒有一點娛樂,幼兒只有在游戲中學習,才能更好、更容易接受,才會更容易學會、明白其中的知識,因為幼兒的天性就是愛玩,憑這一點,也可以說“玩中學”的重要性。
3 多元發展,“學”有所成——收獲與思考
班本特色活動的實踐,真正踐行了“兒童為本”的課程觀,不僅激發了兒童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在快樂探究、小組合作、分享展示等活動中,促進了探究、記錄、表達、創造、合作、分享等能力的發展,而且形成了求實認真、助人為樂、解決問題、想象創新等學習品質,讓兒童真實地體驗到了成長的快樂;在班本開展的過程中,教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課程意識加強了,一次小小的談話、一個有趣的問題,教師都能從中發現課程的價值,進行教研;家長在參與、協助、評價的過程中也是收獲滿滿,不僅親歷了孩子的發展,增進了親子情感,同時進一步了解了幼兒園課程改革。班本活動的實踐促成了兒童、教師、家長的多元發展,讓每個人都學有所成,受益匪淺。
(作者單位:昆山市實驗幼兒園澞和苑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