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瓊 盧茜
[摘 要] 創設良好的早期閱讀環境是有效開展早期閱讀教育的關鍵所在。本研究通過觀察法和訪談法,考察了浙中地區5所幼兒園8個大班的早期閱讀物質環境和制度環境。研究結果表明,幼兒園大班圖書配置在不同級別的幼兒園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基本上都能夠創設有意義的文字環境,但存在閱讀區活動指導普遍缺失、幼兒的自主閱讀時間難以得到保證、開展早期閱讀活動頻率不高等問題。
[關鍵詞] 幼兒園;大班幼兒;閱讀環境;幼兒教育;兒童發展
在國際早期閱讀研究熱潮的推動下,我國幼教界積極地關注和推廣早期閱讀教育理念。眾所周知,在環境因素中,成人對早期閱讀的觀念、托幼機構的閱讀活動、閱讀的指導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研究者均認為在幼兒園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創設真實的、有意義的早期閱讀環境是早期閱讀教育的關鍵。這樣的環境可以實現早期閱讀與其他領域、日常閱讀活動與專門閱讀活動、口語學習與書面語學習之間的相互整合和滲透,符合幼兒早期閱讀的習得性特點,從而有力地促進幼兒閱讀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幼兒園早期閱讀環境應主要考察物質、制度兩方面的因素。從已有的研究來看,缺乏對幼兒園和家庭的早期閱讀制度環境研究。早期閱讀制度環境是保證早期閱讀得以實施的相對穩定的關鍵因素。沒有圖書投放計劃、相對固定的時間和類型安排、開展活動頻率的計劃及家園合作的制度,早期閱讀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就難以實現。各年齡段的幼兒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發展需求,在早期閱讀指導上應存在差異。我們試圖通過探查幼兒園大班的圖書配置及來源、文字環境創設、早期閱讀活動的開展等現狀,掌握幼兒園早期閱讀教育環境的基本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實施干預,或做進一步研究;也有助于發現教育問題,為促進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提供依據。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取分層取樣與方便取樣的方法,選取的研究對象包括浙江省中部地區5所幼兒園8個大班的教師、教室及幼兒園公共區域。其中觀察對象為相應班級的圖書區、教室內及公共區域的文字環境,訪談對象為相應班級的1名主班教師。本研究主要運用了觀察法和訪談法。觀察法是對大班班級的閱讀環境,圖書類型、數量、破損、分類、分布情況,幼兒園公共區域閱讀元素覆蓋區域等進行觀察并記錄。訪談法是利用自編訪談提綱對大班教師進行半結構訪談,對訪談過程進行錄音和紙筆記錄,訪談的主要內容包括班級中圖書的更替,以及早期閱讀活動的開展情況,訪談結束后對錄音內容進行逐句轉錄后編碼和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早期閱讀物質環境
1.閱讀場所。第一,班級內部圖書角。所觀察的5所幼兒園8個大班均設有圖書角,但圖書角的構成反映了對幼兒早期閱讀的重視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別,具體如表1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圖書角的布置情況不僅在不同幼兒園存在差別,還在同一幼兒園的不同班級也有較大差別,如某幼兒園3個班的圖書角就有單獨的房間、獨立的圖書角和無專門劃分的圖書角3種層次。各個班級內的圖書閱讀場所都光線良好,但總體來看并沒有給幼兒創設一個有吸引力的閱讀環境。另有一個圖書區與建構區相鄰,建構區的活動很可能對幼兒的閱讀造成干擾。
第二,幼兒園的公共閱讀場所。除了班級的圖書角,所考察的2所一級幼兒園還設有公共閱讀場所。其中有一所幼兒園設有“早期閱讀”課題小組,在幼兒園內建了幼兒圖書館和閱覽室;還有一所幼兒園在樓道處設有書架和舒適的沙發,可讓家長接幼兒時進行親子共讀。其余的幼兒園沒有公共閱讀場所。其中一個私立一級幼兒園的圖書館與閱覽室大約有2500本圖書,存有大量優秀的圖畫故事書。圖書館可讓幼兒在其中閱讀,還允許家長憑借書卡將書借回家閱讀;每周給各班均安排一小時左右的時間在閱覽室進行閱讀。
2.閱讀材料。第一,班級圖書的基本狀況。通過對8個大班的圖書進行分類記錄,以了解各班圖書的類型與數量,以及圖書的其他基本狀況。根據班級圖書的現實擁有情況,可大致分為語言類、科普知識類、社會生活類、繪畫手工類、期刊類及綜合教材類。大班幼兒即將進入小學,教師在圖書投放時就會更加注重拼音、漢字及英語的學習,這類圖書在一級幼兒園的比例明顯小于其他幼兒園。
所提供圖書的質量與性質相比于數量更能說明教師對早期閱讀的理解與重視程度,因此有必要在呈現數目的同時將各班圖書的質量與性質進行分析。本研究顯示,2所一級幼兒園5個大班的圖書在數量上雖沒有優勢,但在質量上有著明顯的優勢,包括相當數量的國內著名幼兒讀物出版社出版的優秀圖畫故事書,這些圖書都是近年來早期閱讀專家、兒童文學研究者推薦的獲獎書目。而其余的幼兒園提供這類圖畫故事書較少,存在不適宜大班幼兒閱讀的圖書,圖書超出或低于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閱讀水平。在這些幼兒園都發現大量“實惠”圖書,這些書價格低廉,內容上卻似乎十分具有“教育價值”,同時具備多種功能,如“學拼音,認漢字,講故事,長知識”。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可得出以下結論:在早期閱讀價值觀上,所調查的一級幼兒園大班比較注重早期閱讀的內在價值,提供的圖書旨在使幼兒從閱讀中獲得樂趣,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其余的非一級幼兒園更追求閱讀的實用價值,更多地將圖書作為學習的工具,比較單一地追求圖書的數量和從“知識含量”角度考慮的“性價比”。
第二,室內外的文字環境。在幼兒園里,班級的墻面、樓道和樓梯邊的墻面布置要利用實物、圖畫與文字的配合,提供與幼兒生活環境、活動內容密切相關的閱讀內容,創設出有意義的文字環境。這樣的環境有助于幼兒理解漢字的實際含義,增加幼兒感知漢字結構的經驗,從而對幼兒的早期閱讀有促進作用。因此,本研究也將其作為早期閱讀環境的一個部分進行調查。由于同一幼兒園的大班在這個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以下的分析就以幼兒園為基本單位進行。觀察5所幼兒園室外環境后發現,2所省一級幼兒園非常重視環境的創設,充分體現了瑞吉歐的教育理念“我們的墻壁會說話”,在班級內外的墻面上覆蓋了大量生成性的閱讀元素,并且注重其趣味性,與傳統文化、地方特色、幼兒園活動相關。其中一所幼兒園大廳、過道上的圖畫書展示非常有特色,通過這種形式將優秀的圖畫書介紹給家長與幼兒。其余3所幼兒園更多是固定不變的內容,并且注重知識性,如拼音掛圖、英文單詞及《弟子規》,這樣的閱讀信息難以引起幼兒的興趣。
(二)早期閱讀制度環境
制度是指保證早期閱讀得以進行的、相對穩定的圖書來源,更替、閱讀時間安排、閱讀活動形式和開展頻率及早期閱讀方面的家園合作等。
1.班級圖書的來源及更替情況。通過對教師的訪談可了解到大班圖書的來源及更替情況,2所一級幼兒園的圖書來源于幼兒園與家庭,而所調查的其余幼兒園則主要依靠家庭為幼兒園提供圖書。在圖書的更替上,一級幼兒園有穩定的機制予以支持,且以提供新的閱讀內容為重點,而其余幼兒園圖書更替沒有固定的時間,有時甚至一個學期更換一次。
2.閱讀時間安排情況。由于大班幼兒從總體上來說尚不具備自主安排活動的能力,所以成人在提供閱讀場所、提供閱讀材料后,還應幫助幼兒將一日生活中的某些時間段安排為可進行閱讀的環節,從而使幼兒形成閱讀意識,這樣與閱讀材料的互動才成為可能,幼兒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才有根基。
從對教師訪談的結果來看,幼兒園大班的閱讀時間大致相同,均為過渡環節及區域活動時間。這些時間加起來總量相當可觀,但是研究者觀察到區域活動時間的圖書區通常非常冷清,為數不多的幼兒在閱讀時往往也是心不在焉。基于這種情況,有的教師就采取強制性方法。有的教師采用規定任務的方式,如“每人看完一本書才可進入活動區”;還有的教師是將某段時間作為閱讀專用時間,如規定“午飯后的時間只能看書”或“等家長來接時也要看書”。被訪談的8位教師中,4位采取了強制性方法,還有一半的教師認為閱讀要看幼兒自己的意愿。從這個角度看,強制性方法是培養幼兒普遍閱讀興趣所必需的,而教師如何藝術性地使幼兒在閱讀中獲得樂趣,從而將外在的強制性轉化為內在的需要,應是教師開展早期閱讀教育考慮的重點。
3.專門的早期閱讀活動開展形式。除了日常的較為隨意的早期閱讀活動,幼兒園還有專門的早期閱讀活動,目的在于有計劃地引導幼兒以正確的方式與圖書進行有效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的基本技能。但由于教師的早期閱讀觀、早期閱讀價值觀、幼兒閱讀能力發展觀不同,所開展的早期閱讀活動的活動目標、形式與頻率也不同。根據活動目標的不同,8個大班的專門早期閱讀活動分為以下4種:
(1)“能力”導向的早期閱讀活動。這一類型的閱讀活動注重幼兒的讀圖能力、講述能力和創編故事的能力。教師常見的做法是“讓他們自己看完之后說說這書是什么意思,然后老師再帶領他們進行一些相關活動”,相關活動指的是制作小書、繪畫、表演等活動。還有的教師“讓孩子續編結尾”。由此可見,開展這些活動的教師能夠較為正確地認識識字與早期閱讀之間的關系,但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關注活動的結果而不是活動過程本身,使早期閱讀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技能訓練課”。
(2)“悅讀”導向的早期閱讀活動。“悅讀”導向的早期閱讀活動致力于使幼兒充分體驗閱讀過程中的愉悅感。教師首先注重閱讀材料的選擇,以符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的優秀圖畫故事書為活動材料;其次,在活動過程中重視幼兒的情緒體驗,教師與幼兒共同投入大量的情感以進行積極的互動;再次,通常圍繞一本圖畫故事書,根據不同目標循序漸進地開展多次活動。教師認為早期閱讀活動目標是幼兒在理解圖書內容的基礎上,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
(3)“識字”導向的早期閱讀活動。認讀漢字是這一類早期閱讀活動的主要目標,也是其主要的活動形式。其中一個教師的做法是在一個月的主題活動后,當幼兒對書的內容已經非常熟悉,“他們會背”時,把書發給幼兒,讓幼兒“從頭到尾,用小手指字,老師給讀”。另外還有利用大型書,“老師指著大書畫面下方的字,與孩子一起用連貫的語言講出來,借這個機會讓孩子認讀漢字”。
(4)“入學準備”導向的早期閱讀活動。這個類型的活動以綜合性教材為活動材料,“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幼兒人手一冊,包括不同的領域,如語言、計算等”;在利用圖書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時,教師“引導幼兒從前往后翻書”,因為“幼兒畢竟很快就要進小學”。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活動不能算是早期閱讀活動,因為書在這里只是獲得知識的一個載體,活動的目標也游離于早期閱讀的教育目標之外。
從以上4種專門的早期閱讀活動類型來看,盡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于早期閱讀的目標有著清晰的規定,但教師的教學實踐與之有著很大差距,可預期最后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此外,從對教師的訪談記錄來看,部分教師對于早期閱讀活動并沒有清晰的概念,缺乏開展讓幼兒獲得積極閱讀體驗的、專門的早期閱讀活動的能力。
三、大班幼兒早期閱讀環境的討論
(一)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大班幼兒早期閱讀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閱讀題材廣泛,喜歡自主地選擇閱讀內容;能正確地翻書、獨立觀察多幅畫面,嘗試圖文結合地閱讀,能讀懂主要內容;樂意與同伴共同閱讀、交流探討;閱讀具有穩定性,不容易被無關刺激所吸引。但由于幼兒受到年齡、知識水平、審美能力及審美意識等各方面的限制,又無法完全獨立地接受、消化和理解圖書傳遞的信息,幼兒的圖書閱讀需要成人的參與。以此為分析的基礎,將所調查的8個大班作為一個整體,分析大班閱讀環境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從物質環境看,幼兒園大班都設立了圖書區,圖書區光線充足;一級幼兒園提供的公共閱讀場所為家長與幼兒進行親子共讀提供了方便;在重視早期閱讀的幼兒園內備有大量的適合大班幼兒閱讀的讀物;幼兒家庭普遍擁有數量充足的讀物;班級內部基本上能夠創設有意義的文字環境,一級幼兒園尤其注重生成性的文字環境。從制度環境看,幼兒園能夠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幼兒閱讀。從人際環境看,多數家長和教師都認可早期閱讀的發展價值;多數家長和教師都能夠認識到各自在幼兒早期閱讀教育中負有職責;多數家長在家能夠陪同幼兒閱讀。
2.不利因素。從物質環境看,圖書區缺乏對幼兒具有吸引力的布置,所處的位置也使幼兒易受干擾(建構區旁、班級入口處);有的幼兒園提供給幼兒的讀物陳舊,含大量拼音類讀物,而教材類圖書卻十分充沛。從制度環境看,幼兒園的閱讀時間因教師引導的缺失而無法得到保證;幼兒園內專門的早期閱讀活動不足,而以“悅讀”為導向的則更少,有的教師將識字和背誦作為閱讀活動的主要內容;普遍缺少家園合作。從人際環境看,教師和家長對于早期閱讀的觀念模糊,對早期閱讀所具有的發展價值的認識也停留在表面,雙方都缺乏家園合作的意識;教師和家長在進行早期閱讀教育時缺乏有效的策略,幼兒園圖書區活動缺少教師必要的引導;有的教師和家長的指導重點發生偏離,如強調識字和幼兒復述能力,大班幼兒創編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 尤其是對故事的基本要素、邏輯思路和詞匯運用等方面都存在欠缺。
需要說明的是,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具體因素的分布在不同幼兒園,以及同一幼兒園的不同班級存在差異。幼兒園對于早期閱讀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并決定著早期閱讀環境的質量。早期閱讀的物質、制度和人際環境共同構成早期閱讀的生態環境,成人的早期閱讀觀念、態度及閱讀模式等對于維持幼兒早期閱讀的生態平衡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教師必須通過自學和參與培訓更新知識結構,這是保證早期閱讀教育成功的基本要素。[2]
(二)早期閱讀的功能取向:識字、學習、說教與“悅讀”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我國的教師和家長普遍對早期閱讀抱有美好的期望,但這種期望不是建立在對早期閱讀本質的正確認識之上,而是承擔了太多成人功利性的追求。成人應該將早期閱讀與成人閱讀加以區分,認識到作為一種準備性閱讀,早期閱讀是由口頭語言向書面過渡,理解口語與文字之間關系的重要經驗。而幼兒的積極的情緒體驗,也就是“悅讀”,是使這種經驗能夠持續地對幼兒發生作用、促進幼兒成為終身閱讀者的關鍵。對幼兒而言,他們樂于閱讀的根本動力在于能從閱讀中得到許多心理需要的滿足。因此成人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時候,別把自己的意向強加給孩子,而是要注重讓孩子“悅讀”。[3]
從以上的研究來看,幼兒園大班的圖書配置在不同級類的幼兒園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基本上能夠創設有意義的文字環境,但閱讀區活動指導普遍缺失;幼兒自主閱讀的時間難以得到保證;早期閱讀活動的形式多樣化,但開展頻率不高。而閱讀環境對兒童的閱讀意愿和閱讀習慣的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需要對幼兒園教師進行早期閱讀培訓,在改變其早期閱讀教育觀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幼兒園早期閱讀環境建設,是我國當前幼兒園開展早期閱讀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康長運.幼兒圖畫故事書閱讀過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史瑾,王瑜珂.幼兒入學語言準備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8(7):84-87,66.
[3]周兢.論早期閱讀教育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兼談當前國際早期閱讀教育的走向[J].學前教育研究,2005(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