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熙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語文教師除了給學生講解教材上的基礎內容,還要結合學生們的學習需要以及新課改倡導的教學方向進行改革探索。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語文教師在組織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該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及教育意義,給學生講解更多優質的傳統文化知識,培育學生群體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本篇文章主要研究構建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專題課型的實踐策略,希望可以給更多語文教師帶來創新教學方面的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 中國傳統文化? 專題? 滲透? 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2-0190-03
歷史的發展和演進,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沉淀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風韻的文化格局。初中階段,學生語文認知正在從幼稚走向成熟,也在積極形成。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開展高質量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們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國家,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而構建專題活動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路徑,接下來就結合筆者在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教學經驗進行深入分析,創建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專題,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一、初中階段構建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專題的重難點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和發展,在初中階段開展優質的中國傳統文化專題教學活動,可以把很多精彩的傳統文化知識分享給學生,也可以讓學生在專題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感知傳統文化之美。不過,目前在初中階段構建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專題中,教師可能還會面臨一些固有的問題,根據筆者在實踐過程中的探索,大概可以將問題劃分為以下幾類:
(一)教師整體觀念需要轉變
首先,構建教學專題,最需要關注的主體之一就是教師,教師擁有科學的教學理念,整體的教學質量就能夠有所提升。反之,教師教學理念落后,教學能力不足,構建專題教學活動時,就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1]。目前,我國的初中教學環境仍然要受到中考壓力的影響,很多教師在構建中國傳統文化專題活動時都以中考為導向,給學生講解的很多知識,都是中考背景下的考點。但是,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內容沒有辦法呈現在專題教學之中,這也進一步證明教師忽視了學生的真實需求。所以教師需要反思自身的教學理念,盡量在尊重中考的前提下,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課業負擔與專題探索不平衡
初中階段的學科教學工作一定會受到中考影響,而這種客觀情況,就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只愿意探索教材內容或者學生沒有辦法平衡課業負擔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了應付中考,很多學生不得不將自己的愛好與興趣隱藏起來,學生長期困在題海里面,過著緊鑼密鼓的生活,已經無暇顧及成長道路上的風景,在中考背景下,學生也放棄了很多自己的興趣,在學生看來,語文學習的過程是考試驅動、任務驅動,而不是興趣驅動。語文教師有必要反思這種情況,盡量幫助學生科學合理安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專題活動,讓學生們在勞逸結合中取得進步。
(三)文化文學課程設計不合理
文化文學課程設計不夠合理,也是當前背景下語文教師們面臨的重要問題,如今,老師們掌握的授課資源以及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之間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學生想要學習和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風俗禮儀,古代地理天文歷法等多方面的知識。但是,語文課堂上,教師給學生們講解的語文知識大多是考試的常考點。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師需要進行更加系統的整合,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整合成高質量的教學專題并且及時更新,為培育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做好準備[2]。
(四)初中學生閱讀量嚴重不足
進入大數據時代以后,很多學生都困囿于數據算法的泡沫里,學生們更愿意通過電子屏幕了解信息,但是各個新媒體平臺制造的過濾算法,讓學生們沉迷在自己給自己編織的信息繭房之中,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接觸到的信息是有限的。而這種情況也側面影響了學生平時的閱讀行為,電子產品帶來的碎片化閱讀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能力,良莠不齊的文化碎片也干擾了學生的視野拓展。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傳統文化理解能力,并且利用今天的信息技術,盡量將學生的網絡接觸行為向更科學的方向指引。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專題構建策略
(一)立足語文教材,創新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專題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在初中階段組織語文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上會大量地講解與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有關的內容。不過,這些內容大多和考試掛鉤,需要學生背誦記憶。對學生來講,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很難感受到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樂趣。在這樣的背景下,語文教師就應該積極研究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創新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專題。初中語文教材上本身也包含大量的中國古代文化知識,教師可以結合這些內容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創建多個教學專題,在不同的時間段引導學生學習[3]。
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從文化常識的九大類著手設計語文教學專題,其中主要包括姓名稱謂、古代官職、科舉制度、風俗禮儀、文史典籍、飲食器用、音樂文娛、天文歷法、古代地理等。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語文教材中出現過的內容或者當下正在教學的文言文知識設計趣味化的專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比如教學《醉翁亭記》這篇課文的時候,語文教師想要帶領學生研究課文中的內容,教師發現這篇文章中有一些短語已經變成了成語在后世流傳,語文教師就可以結合“文史典籍”這種中國傳統文化專題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比如讓學生們把文章中出現的優質短語找出來,分析其在文章中的含義,以及在現代漢語中的含義。對比二者之間的差別,了解成語的變化。這種教學方法就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學習需要,既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語文教材知識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認知。
同樣的,語文教師還可以研究不同的專題構建方案,比如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談到了作者歐陽修的稱謂,文章中最后一句也有強調“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結合這一句內容,教師可以給學生們講解古代官職專題知識,讓學生對歐陽修的官職有更加清晰的認知。這種教學方法也非常有趣,既能夠增強學生們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又可以給學生帶來輕松的專題探究體驗。
(二)利用便利條件,開展傳統文化專家知識講座
隨著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進步和發展,當前的語文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到,如果只是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解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憑借教師一個人的能力,能夠給學生分享的問題是十分有限的。因為大多數語文教師并非專業的古代文化研究學者,教師指導的東西也是比較淺薄的,教師只能夠在有限的認知下多給學生分享表面性知識,而無法針對某些問題展開深入的講解。所以為了彌補專題教學中語文教師能力不足的問題,語文教師應該用好網絡便利條件,開展各種各樣的傳統文化專家知識講座。
例如,學校方面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邀請社會上的優秀學者來學校里開辦專家知識講座,圍繞某個專題展開講解,比如某段時間,學校的孩子們正在參與名著讀書月活動,大家一直在閱讀《三國演義》。但是大多數的學生只是從表面了解這本書中的故事情節,并沒有深入分析其中有關人性的探討,有關社會現實的探討,而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很有限,沒有辦法帶領學生深入研究這些問題。這種情況下,學校就可以邀請一些專家來學校里開辦講座,和大家一起研究《三國演義》背后的傳統文化知識。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除了真的邀請專家來學校里開辦講座,語文教師還可以結合當下便利的網絡環境,去網絡上面收集各式各樣的傳統文化教學講座視頻,直接下載下來和學生們一起觀看,這對學生來講也是一種十分寶貴的學習體驗。比如戴建業在嗶哩嗶哩平臺上經常發布自己對于古代傳統文化知識的見解,他的很多免費課程都非常適合拿到語文課堂上給學生觀看。教師可以積極利用這樣的資源,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也可以讓專題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三)結合網絡渠道,整理中國傳統文化專題內容
除了在傳統文化專題教學中引入各種各樣的教學專題,開展傳統文化專家知識講座,教師想要增強學生們的文化認知,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文教師還可以結合當下的便利條件,給學生們整理更為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專題內容[4]。當然,只是教師個人整理還不夠,教師還可以發動全班學生一起整理,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能夠給學生帶來相對有趣的學習體驗。
例如,構建“古代地理中國傳統文化專題活動”時,語文教師可以開設“小明星講壇”,借助某些文學知識,引導學生探索一個和古代地理有關的問題。組織這樣的教學活動,教師一般青睞于使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合作探索,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取得更加顯著的進步。比如某天課堂上我們學習到了宋代大文豪蘇軾的詩詞作品,教師可以給學生們講解蘇軾的人生經歷,讓學生了解蘇軾在他的一生之中經歷了非常多的動蕩,他在做官的時候,因為自己耿直的脾氣得罪了很多人,所以時常有人針對他。蘇軾在一生中流離多個地方,輾轉做官,頻頻被貶,教師可以結合這種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專題探究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去圖書館翻閱書籍等多種方法了解蘇軾一生之中被貶的次數以及被貶到什么地方,讓學生們自主繪制一幅蘇軾被貶黜的地圖。這種專題化的教學活動十分有趣,很多學生在研究這種問題的時候,會對蘇軾這個人有更加清晰的認知,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古代的地理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學生繪制完小地圖以后,可以拿到課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參與小明星講壇活動,不同的學生對這種問題的理解肯定也存在差異,教師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提高學生們的語文認知,增強語文教學有效性。
在這種特殊的專題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還有一個隱性的優勢,今天的教學背景下,學生們特別喜歡通過網絡渠道接觸碎片化的信息,但碎片化閱讀帶來的問題十分嚴重,學生的文字閱讀能力可能會被短視頻的碎片信息所吞噬,學生接觸到的信息面也會越來越狹窄,但如果教師多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渠道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學生免不了就要在自己經常使用的社交媒體軟件上搜索和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而這種情況也會影響軟件對學生的推送機制,比如學生在抖音平臺搜索和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這些新媒體平臺也會給學生推薦更多和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無形之中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也可以幫助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了解更多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四)鼓勵發揮個性,自主分享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已經談到語文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受到考試壓力的影響,永遠以考試為導向研究語文知識,但是,其實語文背后還有更多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如果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就必須讓學生以興趣為導向,進一步探索中華傳統文化知識,鼓勵學生發揮個性自主分享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就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教學方法[5]。
例如,教學時間沒有那么緊張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開展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們積極發揮個性,結合自己感興趣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展開探索。比如初中階段,有很多學生對漢服感興趣,而這也和教師接下來想和學生一起探討的“風俗禮儀”有關聯。語文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通過網絡渠道收集更多資料、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等多個方法研究和漢服有關的知識。然后讓學生們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漢服文化,既發揮了學生的個性,又提高了傳統文化教學的質量。
三、總結
初中語文教學肩負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承的責任,語文教材是向學生傳遞傳統文化的載體,同時也具有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責任,初中生需要及時有效地補充傳統文化精神的養料。語文學科具有它獨特的性質及特點,這就決定了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滲透。
參考文獻:
[1]俞天明.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J].語文教學之友,2022,41(11):10-12.
[2]張學巖,劉春榮.淺析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J].新校園,2022(8):40-41+64.
[3]茹岐霞.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5):90-92.
[4]徐旻華.初中語文培育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方法探索[J].現代教學,2022(8):42-44.
[5]馬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學苑教育,2021(19):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