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引發不少關注和討論。實踐表明,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節點,需要通過適度規模經營再上一個臺階,進一步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適度規模經營無疑離不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而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所需要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鄉村治理的現代化,以及農民通過集體資產增值收益獲得財產性收入,也都離不開農村集體經濟這個載體和平臺。
農業規模經營的好處盡人皆知。現代農業科技和機械的使用都要以規模化生產為基礎。因此一號文件一如既往地提出要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總結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經驗,探索在農民自愿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細碎化問題。
除了生產規模化,農業規模經營也有利于逐步“倒逼”農業經營主體向企業化發展,如此才能更好地量化成本收益,更好地實現治理現代化,揮別小農經濟。家庭農場的最大局限在于成本內化,基本靠家庭成員無薪勞作,一旦超過成本內化邊界,需要雇人工作,則會面臨邊際成本激增。這一方面不利于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另一方面也助長“農二代”和“農三代”的“厭農”“棄農”情緒。這既妨礙農業充分發揮就業吸納功能,也令農業難以吸引年輕高素質人才,導致農業生產經營轉型升級乏力。
有鑒于此,一號文件提出要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大力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會化服務,鼓勵區域性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營銷增效。
除了農業生產,以農家樂為主體的農村觀光旅游業等也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局限、服務質量起伏不定等問題,需要通過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平臺和組織,來引導和對接相關資本有序下鄉,幫助相關產業做大做強做精,即一號文件所提出的要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推動鄉村民宿提質升級。規模和規范化管理上來了,才能吸引到高素質從業者,吸引到源源不斷的客流,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民持續增收。
除了鄉村旅游業,農產品深加工等涉農工業也需要規模化發展。因此一號文件指出,要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地下沉、向園區集中,在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主產區統籌布局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園。這就需要依托農村集體經濟平臺,實現農村建設用地的集約連片開發,以達到規模效益。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探索建立兼顧國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調節機制,并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構建產權關系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產權關系明晰,才能將農村集體資產更有效地轉化為市場化融資的標的,實現一號文件所要求的健全政府投資與金融、社會投入聯動機制,將符合條件的項目打捆打包按規定由市場主體實施,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更多投向農業農村。
除了生產經營,建設和美鄉村還需要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鄉村治理效能。這同樣涉及規模效益問題。除了資金投入的問題,目前實現這些目標的主要障礙是農村居住集中度不夠,地方和基層面對攤大餅和撒胡椒面的前景難免畏手畏腳。
因此,如何在落實一號文件所要求的嚴禁違背農民意愿撤并村莊、搞大社區的前提下,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和建設邊界,規范優化鄉村地區行政區劃設置,推進以鄉鎮為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積極盤活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優先保障農民居住、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空間和產業用地需求,仍然需要在實踐中大膽探索謹慎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