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倫


2019年我大學畢業回到了沈陽老家,幾經周折后,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至今已三年多。完整地帶過了一屆高中生,又從高三下至高一,開始了新一輪的授業與解惑,當然也立志傳道。人無棄人,物無棄物。三年多時間不短不長,亦有些感悟和思考,如同《桃花源記》中:“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尋花問路等天明
畢業初期的迷茫感,似乎是所有青年教師都會遇到的,大學時期的自由、銳氣與如今沉重的教學工作壓力、收入不高的生活壓力產生了激烈碰撞,在涉及具體的工作時,還會遇到其他衍生的異化現象。
我工作的第一年,恰逢新教材在遼寧通用,歷史學科由傳統的專題史變為通史模式,使我頗有些摸著石頭過河的陌生感,而此時迫切的自我價值證明則表現得更加強烈。高一的學生尚未形成歷史知識體系,初中歷史的開卷考試也讓大多數孩子將歷史視作簡單性記憶的學科,但教科書上內容繁多,想用有限的課時量講完所有內容幾乎不可能。
我和學生們的年齡差距并不大,初為教師,我能明顯看到他們臉上的不屑一顧,我也從領導口中聽到過家長和班主任關于對我不信任的風聲。大學講課比賽的優秀選手、優秀實習生……那些我曾經引以為傲的榮譽現在卻成了一座又一座山,壓在我心頭。我開始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否認,不知道如何講課,更不知道如何做好老師。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第一次月考的成績出來了,我任教班級的歷史成績差到令人害怕。那個周末,我看了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里面有一句臺詞打動也驚醒了我:“幸福就像是玻璃球,跌在地上會變成很多碎片,無論你怎么努力,都撿不完。但只要你努力了,怎么都會撿到一點。”年輕確實充滿劣勢,但年輕也富有激情與活力。我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習慣,將學生們感興趣的歷史故事、野史趣談融入課堂教學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的課堂也常常伴隨著笑聲和掌聲。
高二教材難度的增加,又給了我和學生當頭一棒。故事終究是故事,歷史教學不是相聲演出,晦澀的史學理論和研究成果成了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學期初的教研會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歷史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理解后的融會貫通。我經常用簡單的例子和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事將教材簡化,我經常和學生們一起讀書、找尋問題、交流討論,有時也一起在文化底蘊濃厚的沈陽城穿街過巷,找尋歲月的痕跡。高二的假期,我編寫了一本《主觀題答題技巧》,在兩年腳踏實地的知識積累下,我向學生們傳授了“投機取巧”的答題方式,幫助他們盡可能在考試中用最少的時間得到最高的分數。高考結束后,我接到了學生們一個又一個電話,他們自信的語氣也讓我的嘴角微微上揚。一個年輕的歷史老師和他的學生們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歷史。
閑人不與忙人爭
我們正處在靜水流深的社會中,現實衍生的壓力造成了人的異化。青年教師的科研壓力和職稱壓力不言而喻,因為這兩者往往是薪酬的硬性指標。常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可這外來的和尚也得有個廟啊!買房定居、結婚安家與不高的薪資水平的矛盾,也等待著青年教師自己去解決。遼寧的新高考采取“3+1+2”的選科模式,物理學科和歷史學科分數的過大差距,使歷史老師常常以失業自嘲。我曾問過一些其他省份的大學同學,得知高中選擇歷史學科的人數占比不足三成。教學路線的不順暢,使行政路線成為歷史老師們爭先恐后的選擇。不可否認,政務處理能力是優秀教師的必修課,但過度地追求而忽視了教書的本質和育人初衷,則頗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意味。閑下來的時間,我常把自己關在書房中充電,也會寫下思考與感悟。我很認同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價值追求,想做個不爭的閑人,安靜地充實自己。就好像我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科舉取士,儒生接受的教育少有刑名之學,他們更多是接受教育下的思維邏輯的訓練,厚積薄發,學而優則仕。
學術資源的傾斜化造成了“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現象,科研課題時常忽略青年教師,這一方面是因為功成名就的“大牛”很有影響力,另一方面是因為年輕教師急于求成而導致選題淺薄和科研結果粗制濫造,缺少了對生活的觀察和課堂的體會,更多的是一味追求所謂獨創性的東拼西湊。青年教師總是很忙碌,投票、填表、量化考核等種種擠壓,我們留給學問的時間變得少之又少。但不要忽視,我們還有兩個不算短的假期,足以使我們保持清醒,去尋找憂慮中的希望。
在著名的“南鎮觀花”故事中,王陽明先生提出的“心外無花”之說并非意在否認花樹本身的客觀存在,而是主張這棵花樹的意義不是時時向人類敞開,只有當人去觀賞的時候,花樹的意義才會在人心之中。我一時明白了,我也始終相信,做個閑人,做些世俗眼中的閑事,自然會有水到渠成時,畢竟“為有源頭活水來”,才是“清如許”的答案。
便與群山共飲風
柳鳴九先生在其自述中說:“成果才是通行證,出成果才是硬道理。”經歷了教師生涯初期的困境,我找到了自己想走的路,明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也完成了對小我的成就。我讀本科所在的湘潭市和工作所在的沈陽市,都有著濃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湘江水與遼河水也養育了很多人才。求學時的行萬里路,工作時和學生們用腳步感受歷史的經歷,使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研究方向。2021年12月,我參與的省級課題“名人文化在城市形象構建中的作用”順利結題,相關研究成果在省級刊物上發表。雜志寄到學校時,我正在食堂吃午飯,狼吞虎咽后一路小跑簽收了,至今雜志仍在書架上珍藏。平時教學中萬事俱備,借著課題的東風,在2022年初的學校表彰大會上,我獲得了優秀教師的稱號,背后電子屏幕上的頒獎詞中有這樣一句話:“以教學促進科研,以科研推動教學。”我想,這是對青年老師的鼓勵吧。在去年帶完高三后,緊繃的神經放松下來,學生們考得還不錯,全校歷史學科第一名也被我的學生拿到。當然他們平時也很棒,有一個班至今仍保持著一項紀錄:兩個教學年中,歷史平均分折算后,在九科中保持第一。三個月的長假內,我開始想著能不能讓學生們在快樂中學到更多,更符合新時代全面人才發展的要求。受到《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啟發,我去了各大博物館學習,并利用自身收藏的愛好,開設了文物鑒賞的特色課程,讓歷史會說話,讓歷史活起來。經過整理,我又給學生們開設了“東北民俗文化”特色課程。一個人的努力或許微不足道,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22年,經學校推薦和沈陽市大東區教育局審批,我被評為區骨干教師,也當選了學校教研組組長、備課組組長和學科帶頭人,領取了市人才引進資金和補貼,緩解了我經濟上的壓力。那時,我站在講臺上剛好3年。
我生在鐵嶺的農村,每當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績,總會成為人們的談資,成為家長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的榜樣。人生本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必會柳暗花明。我的教師生涯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去,我常以《送東陽馬生序》自勉。愿我們所有的努力,最后都能化作堅實的臺階,助我們直入云霄!
(作者單位:遼寧省沈陽實驗中學高中部)
(插圖:珈 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