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妙
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英語單元學習活動,要從教材整體到單元分析再到課時細化,把學習目標作為導向,選擇活動內容、設計活動過程、確定活動評價維度,把學生放在課堂中心,以學為視角,設計具有整體性、連貫性、針對性的一系列學習活動,以幫助學生形成核心素養。下面以PEP 人教版英語教材(三年級起點)四年級下冊Unit 5 My clothes 為例進行詳細分析。
一、立足單元整體,深度解讀教材
為了確保學生的英語學習達到深度學習的層次,教師必須對單元語篇進行深度研讀。從單元語篇的意義表達、語言特征、思維發展、價值導向和文化內涵深入開展基于單元的語篇研讀,以此為邏輯起點開展有深度的學習活動設計,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立足單元整體,圍繞主題意義,構建深層認知、人生態度和價值判斷,形成綜合素養。
本單元主題為My clothes,該主題屬于“人與自我”范疇,涉及“家庭與家庭生活”。本單元包括四個語篇,分別為兩組對話、一個配圖短文和一篇配圖故事。語篇一是小學生日常生活對話,描述的是體育課結束時Amy 與教師之間對話的情景,教師向Amy 詢問課后落下的鞋子和帽子是否是她的。此語篇旨在讓學生認識衣物并養成不亂丟衣物的習慣。語篇二也是小學生日常生活對話,描述的是Sarah和弟弟Sam幫媽媽整理衣物,向媽媽詢問衣物的主人,Sam穿上了媽媽的外套,制造了小小的笑話。該對話結尾生動有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學生會意識到合理穿搭的重要性并養成及時整理衣物的良好生活習慣。語篇三是配圖短文,描述的內容為Sarah 在為自己的夏令營打包衣物的場景,再次強化學會整理自己個人物品的意識。語篇四是配圖故事,呈現的是Zoom 用爸爸的舊T 恤制作晚會服裝道具的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同時滲透舊衣用途大、資源再利用的綠色生態意識。本單元各板塊的學習內容如下頁表1所示。
本單元的四個語篇從不同視角談論衣物,單元內各語篇與單元主題之間、各語篇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三個子主題,即“認識衣物并養成不亂丟衣物的習慣”“養成及時整理個人物品的習慣”“了解舊衣用途大,形成資源再利用的綠色生態意識”。各課時圍繞單元主題和子主題展開,課時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緊密關聯。學習活動由淺入深,理解性技能與表達性技能同步發展,學生在對語篇主題意義的探究中學習語言,有效形成基于主題的結構化知識(見54 頁圖1)。
通過對單元教材的整體深入研讀,可以明確單元主題意義和大概念,確保學習活動設計緊緊圍繞主題意義和大概念展開。教學中,教師要提煉課時子主題,整合優化課時教學內容,讓每一個學習活動更有針對性和指向性;要明確主題內容并細化子主題,確保學生通過單元學習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聚焦并充分體現深度學習的價值與判斷特征。
二、精準分析學情,深度定位學習目標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語言學習的主體,要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學習語言、獲取新知、探究意義、解決問題,實現基于語篇到深入語篇最后超越語篇的學習,確保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語言能力發展、思維品質提升、文化意識建構的學會學習的成長過程。因此,在設計學習活動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能力水平、知識儲備情況和生活經驗,找準學生最近發展區,制定深度學習目標,并圍繞目標設計有深度的學習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四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一般對英語持續保持熱情,積極互動,愿意展現自己。由于學生已具備三個學期的英語學習基礎,因此對于英語課堂活動他們已適應并能夠主動參與活動,已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也能夠掌握語言發音規律。此外,學生已熟知個人、兩人、小組活動形式,能夠調用認知、調控、交際、資源策略學習英語,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本單元My clothes,主題貼近學生生活,衣物是日常用品,學生在理解衣物詞匯時并不困難,但其認讀能力還有待提升。本單元的語篇如體育課衣物尋主、整理衣物、參加夏令營打包衣物,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場景,在熟悉的語境中理解文本較為順利。這些場景下發生的故事都是學生經常遇見的,教師應在語篇學習中通過思維訓練,幫助學生深入語篇內涵,引導學生意識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保管個人物品、及時整理衣物等生活自理能力是學生個人發展中的重要素養,同時舊衣資源再利用綠色環保意識也是良好的社會素養。基于單元語篇內容優化,本單元共四課時,單元總體目標和各課時目標設定如下。
單元總目標:
1. 學生在看、聽、說的活動中,學習衣物的英語表達方式,應用核心語言圍繞主題進行詢問和表達觀點。
2. 在教師幫助下,深入體驗分角色表演對話。
3. 能夠深入思考和評析人物行為,認識到得體穿衣的重要性,學會衣服整理技能,體驗到舊物利用的美好。
4. 知道字母組合le的發音,掌握規律,自主認讀。
Period 1 The clothes we found 課時目標:
1. 學生能在圖片幫助下聽懂、會說本課核心詞匯和句型,理解核心句型的表意功能。
2. 能朗讀或表演對話,能夠通過觀察和推理,確定物品的主人。
3. 能夠通過合作學習遷移運用本課所學核心句型,確認衣物的主人,養成及時整理個人物品和獨立自主的生活好習慣。
4. 讀讀含有字母組合le 的詞匯。
Period 2 The clothes we put away 課時目標:
1. 學生能在情境中通過圖片的幫助聽懂、會說本課核心詞匯和句型,理解核心句型的表意功能。
2. 能分角色朗讀或表演對話。
3. 能夠通過小組合作遷移運用本課所學核心句型談論衣物歸屬,建立穿著得體的審美觀和及時整理衣物的意識。
4. 歸納字母組合le 的發音,認讀含有字母組合le的新詞匯。
Period 3 The clothes we pack 課時目標:
1. 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導下理解語篇信息,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本。
2. 能夠辨析和使用核心句型確認衣物歸屬。
3. 能夠評析Amy,認識到整理衣物的重要性。
Period 4 The clothes we design 課時目標:
1. 學生能夠在圖片幫助下理解故事內容,能夠表演故事。
2. 能夠用first、then、now 等一系列動詞描述舊衣改造過程。
3. 能夠評價故事人物,體悟故事寓意。
三、圍繞核心素養,深度設計學習活動新課標建議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組織和實施教學,英語學習活動包括學習理解(基于語篇)、應用實踐(深入語篇)和遷移創新(超越語篇)活動,三類活動層層遞進,與深度學習的五大特征緊密相關,現以英語學習活動觀進行本單元的學習活動設計,深入探究其如何體現深度學習。
(一)學習理解類的學習活動
教師可通過創設主題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鋪墊必要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和學習主題之間建立關聯,發現認知差距,形成學習期待。在此基礎上,教師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引導學生通過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活動,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從語篇中學習文化知識,建立知識間的關聯,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本單元基于四個語篇劃分為四個課時以推進學生學習,每課時圍繞不同子課題開展學習活動。在語篇理解前,教師可為學生設計學習活動,例如,學生圍繞主題的歌曲演唱、學生與教師進行頭腦風暴、學生聽教師進行主題背景介紹等,幫助學生喚醒已有知識與經驗,與課堂主題相聯結,激活學生學習欲望,為理解語篇做鋪墊。第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全班熱身唱歌Baby Clothes,激活學生有關衣物的生活經驗,滲透本課主題,使兩者之間相互關聯起來。
語篇理解可設計如下學習活動:
1. 學生基于圖片和已有經驗,在教師的啟發下,預測語篇內容,感知新語言。
2. 學生觀看對話視頻,驗證預測,理解語篇大意,根據圖片,用釋義和列舉的方式理解生詞的含義。
3. 學生再次觀看語篇視頻,理解對話細節。
4. 學生在教師指導、視頻或圖片幫助下進一步理解更多生詞的意義,拼讀單詞和短語,拓展和豐富詞匯。
5. 學生聽錄音跟讀、分角色朗讀主篇,關注語音、語調、節奏、連讀、重讀等。
本單元四個課時語篇學習活動由淺入深,通過預測理解大意到文本細節推敲,依托語篇學習生詞和核心句型,層層推進語言學習。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皆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活動中感知語言,進而深入學習新的語言點,不斷建構主題知識框架圖,形成新的知識圖譜。這個過程充分體現了深度學習的特征——聯想與結構,提升了學生記憶、理解、關聯能力以及系統化的思維和結構能力。
(二)實踐應用類的學習活動
在學習理解類活動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基于所形成的結構化知識開展描述、闡釋、分析、應用等多種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內化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加強對文化意涵的理解,鞏固結構化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實踐應用類的學習活動如下:
1.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梳理、歸納語篇的核心語言,并根據教師的板書,進行角色替換,開展同伴問答活動。
2. 學生在教師幫助下做句型的拓展練習,或在不同語境中開展核心句型的應用練習。
3. 基于語篇內容,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根據語篇的不同類型,教師還可以讓學優生嘗試轉述語篇文本。提煉句型、鞏固拓展句型、語境再創應用句型與角色表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入核心語言,掌握核心句型的應用,深度體驗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動。運用語言理解意義,體現了深度學習活動與體驗、本質與變式的兩大特征,使學生對學習對象深度加工,學會學習,全身心體驗知識的豐富內涵與意義。
(三)遷移創新類的學習活動
教師要開展推理與論證活動,引導學生學會賞析語篇的文本特征,把握語篇的結構,發現語言表達的手段和特點。學生可通過分析和思辨,評價作者或主人公的觀點和行為,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進而運用所學知識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觀念,多角度認識和理解世界,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新問題。學生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下表達情感、態度和觀點,可促進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遷移創新類學習活動設計如下:
1.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就語篇主人公行為進行分析和討論,對其行為進行評價,體會語篇背后隱含的意義。
2. 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靈活運用語言完成語用任務。
在本單元課時學習活動設計時,第一課時可讓學生對失主Chen Jie 和Mike 進行討論和評價,認識到他們丟三落四是不良行為,從而意識到養成及時整理個人衣物的重要性。第二課時可讓學生對Sam 進行評價,認識到穿衣得體的重要性。第三課時可讓學生對Amy 進行評價,再一次強化生活自理的重要性。第四課時可讓學生對Zoom 改造舊衣服這一行為展開討論,肯定其創造力,話題引申到舊衣如何處理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并強化資源再利用的環境保護意識。在這些討論與評價過程中,學生進入深度思維,在辨析和討論中形成新的認識,在觀點交流中獲得積極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和開闊的世界觀,體現深度學習價值與評價特征。本單元的綜合語用任務設計如下:第一課時,學生幫助教師尋找體育課后落在操場上的失主。第二課時,學生整理校服后,走動評選最優衣物尋找其主人。第三課時,學校夏令營活動即將開始,學生打包自己衣服并介紹。第四課時,讓學生模仿語篇創編舊衣利用的故事。四個課時分別創設符合單元子主題綜合語用的任務,與生活緊密相關,超越語篇發展語言能力,體現深度學習遷移與創新的特點,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四、精心設計評價,深度提升學習效果
新課標提出,要推動“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與實施,目的是發揮“評”在監控教與學過程和效果的作用,為促教、促學提供參考和依據。因此,教師要樹立整體育人觀念,發揮評價在育人過程中的不同功能,促進學生素養全面發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評價與教和學之間的關系,設計并實施目標、學習活動、評價相統一的教學。評價要緊緊圍繞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展開,可分為課堂評價、課后作業和考測評價。對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應主要以課堂評價為主,對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深度學習特征為指標展開。教師的提問、追問、轉述,教師對學生活動情況的指導和反饋,教師對學生觀點的引導,教師對綜合任務完成的評價,教師對學生聽、說、讀、寫開展的不同維度的評價,教師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評價等都屬于課堂評價。例如,本單元第一課時,教師可對學生完成分角色表演的活動進行四個維度的評價:Accuracy(準確)、Fluency(流利)、Emotion(有感情)、Action(有動作)。這四個維度逐步提升,讓學生在評價維度的指引下更深入體驗語言、體驗情感,有評價方向的引導,確保高質量的語言輸出。
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英語單元學習活動設計,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以單元整體作為設計的起點,把深度學習的特征融入活動設計中,讓學生的英語深度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讓學習看得見,讓英語學科育人本質和育人價值真正有了落腳點。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深度學習小學英語單元學習活動設計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FJJKXB20-703。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