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X”群文閱讀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法寶”。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應把握課前、課中和課后時機,有策略地實施“1+X”群文閱讀教學,使學生在理解閱讀內容的過程中,順其自然地形成文化自信,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文章以“我是小偵探——課文中的推理與想象”為例,以課前、課中和課后階段為重點,詳細闡述核心素養視域下的“1+X”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核心素養;“1+X”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7-0056-03
引? 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明了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是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教師以不同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應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增強思想文化修養,建立文化自信,逐步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閱讀與鑒賞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構成,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載體。《課程標準》在閱讀與鑒賞方面,針對不同學段提出不同的閱讀量的要求,促使學生獲取豐富的閱讀內容,在閱讀、理解文本內容的同時,在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維度上獲得發展。“1+X”群文閱讀教學是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有力“法寶”。“1+X”群文閱讀教學是指以課內的一篇課文為基礎,以議題為中心,組建相關文本,借此引導學生閱讀的教學方式。實踐證明,有效的“1+X”群文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閱讀的機會,豐富閱讀內容;還可以使學生圍繞議題進行探究,順其自然地進行思維、語言運用等,潛移默化地發展核心素養[1]。鑒于此,教師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以課前、課中和課后為抓手,確定議題,選擇組文,創設活動,組織反思,
借此實施“1+X”群文閱讀教學,助推學生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以《我是小偵探——課文中的推理與想象》為例,教師如此實施“1+X”群文閱讀教學。
一、課前:確定議題,選擇組文
議題和組文是“1+X”群文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課前是教師確定議題、選擇組文的重要階段,便于夯實課堂教學基礎[2]。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教師實施“1+X”群文閱讀教學的指導。所以,在課前階段,教師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不同維度為指引,確定議題,同時圍繞議題選擇組文。
(一)緊扣素養,確定議題
議題是“1+X”群文閱讀教學的中心。在課前階段,教師研讀教材中的課文內容,依據核心素養的不同維度,確定相應議題。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琥珀》教學前,教師分析文本內容,發現推測和想象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同時,推測和想象是思維的具體表現。思維能力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大維度之一,是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進行聯想想象、分析比較等學習活動的認知表現。所以,教師以思維能力為重點確定議題:我是小偵探——課文中的推理與想象。
(二)圍繞議題,選擇組文
組文是“1+X”群文閱讀教學的基礎。議題是選文的組織線索。在確定議題后,教師以教材中的課文為基礎,打破教材限制,或選擇其他單元內容,或選擇課外閱讀內容,借此豐富閱讀內容,夯實教學基礎。
《琥珀》是一篇說明文。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現實為基礎,進行了大膽的猜測。實際上,不少作者在書寫文章時,都在現實基礎上進行大膽猜測,如《飛向藍天的恐龍》《黃河象》等。因此,依據議題教師將
《琥珀》作為“1+X”群文閱讀中的“1”,將《飛向藍天的恐龍》《黃河象》作為“X”,由此組建群文以便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多樣閱讀,著力分析不同文本中推想的合理性,提煉出推想的一般方法,學會在現實基礎上進行大膽猜測,就此發展辯證思維能力、語言運用能力等。
二、課中:創設活動,讀比議鞏
《課程標準》倡導語文教學實踐化、活動化,要求教師組織多樣的實踐活動。集體建構是“1+X”群文閱讀教學的重頭戲,是學生深入解讀議題、建構良好認知、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在集體建構的過程中,學生要經歷閱讀、對比、議論、統一這一過程。教師基于此過程創設相關活動。
(一)呈現文本,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是學生進行集體建構的基礎。“1+X”群文閱讀是學生不斷解決問題、逐步了解議題的活動。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閱讀文本是“1+X”群文閱讀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發現問題的載體。在課堂上,教師呈現教材中的閱讀文本,并以議題為依據,創設自讀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例如,在“我是小偵探——課文中的推理與想象”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開門見山地給學生呈現《琥珀》這篇文章,引導學生自讀文本。在學生自讀之際,教師先鼓勵他們發揮自主性,通讀文本,初步地建構整體認知。接著,教師組織接龍式誦讀活動,引導學生按照順序,一人一句地誦讀文本。多樣的誦讀活動極具趣味性,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不斷的誦讀,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進一步認知。接著,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文本中哪些內容是作者親眼看到的?
哪些是作者想象的?”在問題的驅動下,大部分學生再次自主地走進文本閱讀,邊閱讀邊思考,找出相關語句并進行勾畫。在規定的時間結束后,教師隨機選擇學生讀出勾畫內容。在此之際,教師及時贊賞學生的良好表現,并鼓勵其他學生進行補充。與此同時,教師在電子白板上展現相關內容,使學生準確了解文本中的現實內容和想象內容,進一步認知文本內容。基于此,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面對這些內容,大家有哪些問題呢?”此時,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發現各種問題,如“作者為什么要這樣進行推想?”“作者是如何進行推想的?”等。教師尊重學生的發現,鼓勵學生化身“小偵探”,走進《琥珀》《飛向藍天的恐龍》《黃河象》等文本中,探尋“真相”。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初讀了文本內容,發現了問題,還順其自然地引出了本節課的閱讀重點,便于學生深入探究,逐步了解文本議題。此外,大部分學生因體驗多樣誦讀活動,實現了語言積累與運用,發展了思維能力。
(二)提出任務,比較閱讀
深化認知是學生閱讀群文的目的之一,而深化認知的過程其實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過程[3]。任務驅動教學要求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設計相關任務,驅動學生多樣探究,逐步地建構深刻認知。同時,任務驅動教學實踐證明,有效的任務可以使學生站在整體的高度上探究學習內容,有利于建構整體認知。所以,在實施“1+X”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依據議題和文本內容提出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合作閱讀,比較不同內容,從而建構良好的認知。
1.提出任務,自主認知
自主認知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具體表現。在不斷參與閱讀教學之際,學生獲取了閱讀方法,積累了閱讀經驗,能為進行自主閱讀提供便利。因此,在“1+X”群文閱讀課堂上,教師提出任務,引導學生自讀文本,建構良好認知。
2.提出任務,合作認知
合作認知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實踐體現。綜觀上文,通過自讀文本,學生建構了初步認知。合作學習是學生展現初步認知,碰撞思維,增強認知的途徑。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積極思維,組建語言,認真交流,自然而然地發展思維能力、語言運用能力等。由此,在“1+X”群文閱讀課堂上,教師在學生自讀文本后會繼續提出任務,驅動他們合作學習,建構深入認知。
(三)集體討論,達成共識
達成共識是“1+X”群文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學生深入理解閱讀內容的必由之路[4]。在“1+X”群文閱讀課堂上,學生先后體驗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活動,逐步建構了閱讀認知。教師是“1+X”群文閱讀教學的引導者。引導學生達成共識是教師引導功能的具體表現。集體討論是教師引導學生的方式之一。因此,在“1+X”群文閱讀課堂上,教師尊重學生閱讀所得的同時,組織集體交流活動,引導學生達成共識。
在學生合作探究后,教師搭建展示舞臺,引導小組毛遂自薦,派出代表,展示本組的探究成果,介紹作者的想象內容及其依據。在個性差異的影響下,各組建立的表格存在差異。因此,在小組代表介紹相關內容時,其他小組認真傾聽,對比本組的表格內容,發現差異之處。在小組代表介紹后,其他小組派出代表表述本組的不同看法,催生了思維火花。學生通過討論,逐步形成統一的認識。在學生集體交流時,教師認真傾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學生結束集體交流后,教師結合兩篇文章內容,在電子白板上綜合展現表格,呈現相關的想象內容及其依據。與此同時,教師圍繞相應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如“為什么說‘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幾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松脂球是如何形成的?”等。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細讀文本內容,深入探究現實內容或想象內容,由此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四)自讀課文,辯論鞏固
鞏固課堂所學是學生增強認知的重要途徑。鞏固所學的方式多種多樣,自讀課文是其中之一。這里的自讀課文,是學生在建構閱讀認知后遷移已有認知、自主閱讀相關文本的活動。自讀課文的活動非常豐富,辯論鞏固是其中之一。在實施“1+X”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尊重學生的已有閱讀認知,組織自讀課文活動,引導學生辯論鞏固。
在學生了解了《琥珀》《飛向藍天的恐龍》后,教師呈現《黃河象》這篇文章,并給學生布置三項任務:任務一,與小組成員合作閱讀,建立表格,展現黃河象化石的特點和作者的推測;任務二,對比《琥珀》《飛向藍天的恐龍》和《黃河象》,總結它們的共同之處;任務三,作者認為黃河象是失足落水的,請嘗試提出其他的可能性。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自主閱讀《黃河象》,邊閱讀邊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夠遷移課堂閱讀經驗,自覺地與小組成員交流,共同總結任務成果。在規定的時間結束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展示機會。在提供展示機會之際,教師以任務三為重點,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組織語言,表述其他的可能性。這樣的做法不僅使學生實現了學以致用,加深了對閱讀內容的認知,還使學生自主想象和推測,增強了議題認知,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同時還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三、課后:回顧課堂,反思收獲
課后階段是“1+X”群文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階段。回顧課堂是課后階段的重要活動。現有實踐證明,學生回顧課堂的過程,正是反思學習收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積極思考,認知所學,發現漏洞及時彌補,增強認知效果,增強課堂學習效果。由此,在實施“1+X”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把握課后時機,引導學生回顧課堂,反思收獲。
在課堂上,學生體驗多樣活動,逐步了解了課文中的推測與想象。基于此,教師提出下面的任務:“小偵探們,相信大家在這節課上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從細節中觀察到了推測與想象內容。那么,大家可以說一說自己這節課的收獲嗎?請回顧課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現收獲。”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大部分學生通過復盤課堂學習過程,再次經歷探究不同文本想象內容及其依據的活動,由此利用多樣方式展現所得,增強學習效果。通過回顧課堂,大部分學生鍛煉了反思能力,豐富了學習經驗,提高了學習水平。
結? 語
綜上所述,有效實施“1+X”群文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建構閱讀認知之際,切實發展核心素養。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引,以“1+X”群文閱讀教學為“工具”,以課前、課中和課后為立足點,應用適宜策略,確定主題,選擇文本,創設情境,指導反思。在此過程中,學生能一步步地理解閱讀內容,自然地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升語文閱讀學習效率,提高核心素養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張曉安.“1+X”群文閱讀,建構語文閱讀教學新方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11):32-34.
朱更梅.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創新路徑探究[J].考試周刊,2021(79):52-54.
劉社民.基于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中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7):242-243.
王淑芳.從閱讀到“悅”讀:小學語文“1+X”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探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
21(12):68-69.
作者簡介:彭發姬(1979.9-),福建邵武人,任教于福建省邵武市熙春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