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熊秉明書法美學思想述評

2023-06-05 19:37:15靳圣
美與時代·下 2023年2期

摘? 要:熊秉明是中國書法理論研究現代轉向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開啟了向西方世界系統闡述中國書法理論的艱難之路,綜合利用中西方哲學美學理論資源建構出獨特的書法美學思想。他為各派書論建立的哲學架構具有劃時代意義,他關于“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書法與人生的終極關懷”“草書與現代藝術精神”等問題的闡述,至今深刻影響著當今書法理論學界的研究。系統地整理并研究熊秉明的書法美學思想,對于明晰中國文化的精神特質、對于當代書法美學研究的話語轉換和意義建構都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書法美學;熊秉明;深層心理學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學界就有廢除漢字的呼聲。書面語言也從文言文轉化為白話文,硬筆書替代了毛筆,書法從實用功能轉變成一種獨立的藝術。真正使得中國書法面臨現代性沖擊的是日本現代書法以及西方抽象主義藝術的巨大影響,對漢字載體的超越、對線條獨立價值的求索,已成為中國現代書法追求的目標。同時,這也促使以捍衛書法傳統為代表的學者們反思書法之為書法的價值究竟何在。在接受外來文化和藝術思潮影響的同時,書法如何表現中國文化自身的價值。受20世紀中國美學界三次大討論的影響,書法美學的理論建構、書法美學的現代化轉向問題,也逐漸走進學者們的視野中。經過鄧以蟄、蔣彝、宗白華等人分別從“性靈”“抽象視覺”“生命意境”等角度對書法作出美學的闡釋后,在20世紀80年代爆發了基于“書法是什么”的書法本體論大論爭,其中以劉綱紀的“現實反映論”、葉秀山的“現象學本質懸置”、陳振濂和邱振中的“時空觀”等為代表。在這場書法美學的大論爭中,雖然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用西方美學體系的“手術刀”解剖中國書法文化的現象,但是它使得學界對書法理論的研究突破了傳統的史學考證及直覺感悟的方法論;西方豐富的哲學美學理論及藝術批評方法,越來越成為書法理論研究者們不可忽視的理論工具。

此外,中國書法在20世紀經歷了西向傳播的過程,書法的跨文化研究同樣在此時興起。例如美國學者蔣彝(Chiang Yee)的《中國書法》(Chinese Calligraphy)被海外許多學校列為教材,他從《易傳》和石濤的畫論入手闡釋中國書法的美學精神,以“一種特殊的視覺形式來表達觀念的美”的觀念來為西方人介紹書法。瑞士學者畢來德(Jean Fran?ois Billeter)在《中國書法藝術》(The Chinese Art of Writing)中從身體現象學、莊子的跨文化研究入手來闡釋書法,豐富了書法研究的語境。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熊秉明的研究,他開啟了向西方世界系統闡述中國書法理論的艱難之路,綜合利用中西方哲學美學理論資源建構出獨特的書法美學思想。系統地整理研究熊秉明的書法美學思想,對于當代書法美學研究的話語轉換和意義建構都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特別是他關于“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的觀點,更是啟示我們去反思書法作為一門世界其他藝術門類無法與之照映的藝術,究竟表征著中國文化怎樣的核心精神。

近年來,隨著《熊秉明文集》(十卷本)的編著出版,國內學界對于熊秉明藝術哲學的關注逐漸增多。熊秉明不僅具有深厚的哲學理論和藝術理論修養,而且躬行于詩文、書法、雕塑等藝術創作實踐。學界對于熊秉明藝術論思想、雕塑藝術理想的整理研究較為成熟。關于熊秉明書法美學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中傳統史學與西方美學理論相融合的方法論研究,以及“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的論斷所引起的文化反思和美學批判等方面,對熊秉明書法美學思想的系統性研究較少。本文關于熊秉明書法美學思想的研究主要分為四個方面:一是探究熊秉明書法美學思想淵源;二是從哲學基礎和分類法兩個角度對熊秉明建構中國書法理論體系進行評價;三是評述熊秉明的“書法核心論”與“人”“書”關系論;四是概述熊秉明書法美學思想的現代性追尋。

一、熊秉明書法美學思想淵源

熊秉明(1922—2002),法籍華人。1939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次年轉入哲學系,導師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1947年進入巴黎大學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后轉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改習雕塑。1960年到1989年,先后在瑞士蘇黎世大學、巴黎東方語言文學學院、巴黎第三大學任教,長期教授中國哲學和書法課程。在此期間,熊秉明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兩大書學代表作:《張旭狂草》(法語,1981)和《中國書法理論體系》(1985),同時著有散文集《關于羅丹——日記擇抄》(1983)和《展覽會的觀念:或者觀念的展覽會》(1985)。熊秉明一生涉獵雕塑、書法、繪畫、詩歌等多門藝術理論研究及創作實踐,在退休后的晚年生活中,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藝術活動都集中在書法上。這一時期,熊秉明發表了《顏真卿的〈劉中使帖〉的分析》(1991)、《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 (1995)、《書法和中國文化》(1995)等多篇具有哲學思辨意味的書法論文,并在北京舉辦了“書技班”“書藝班”“書道班”“老年書法班”四個書法實驗班,其書法實驗班的講稿及實驗方法,至今還影響著書法學界的研究。中西方哲學理論的滋養、藝術創作與理論反思并行的道路,使得熊秉明的書法美學思想迥異于他人。

(一)家學熏陶

熊秉明的父親是新中國第一代數學家熊慶來,父親在鉆研數學、普及教育的同時還兼修詩文書畫,與齊白石、徐悲鴻、胡小石、楚圖南等書畫名家相交甚好,熊秉明自幼便在書畫上受到這些名師的點撥。熊慶來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交織,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熊秉明思考問題的角度,也體現在他對書法名帖真偽的鑒定問題上。例如熊秉明在分析顏真卿的《劉中使帖》時,既有嚴密的史學考據,又有心理分析的論證,是兩種思維的碰撞。熊慶來的性情與書風也浸潤著熊秉明的心靈。例如,他認為父親的書法字體開闊平穩,“沒有外在規矩的拘束,也沒有內在情緒的緊張”,“點畫豐潤,頓挫舒緩”“一如他的性格”[1]203。又比如,他所認為的父親之“風”,是“傳統與革命的對立,中西文化的矛盾……生命的真實在這一切之上,或者之下……”[1]211從熊秉明關于父親的文字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父親對他的影響之深。同時也能夠理解熊秉明書法研究方法論中西方理論資源與中國哲學糅合的魅力、傳統考據與邏輯分析并行的力道,這與其父親之“風”不無關系。

(二)觀念與造型之間的求索

熊秉明多年的哲學訓練造就了其書法理論的研究不只是停留在對表象問題的分析上,他在行文過程中對中西方哲學理論資源的應用信手拈來。例如在論述書法“天然派”時,將黑格爾的美學觀與道家的美學觀作比較,同時將道家的美學觀與康德的美學觀相聯系;再如,他在論述“人書俱老”命題的時候,從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的心理學角度切入來分析人的精神活動與書寫活動中臨帖、出帖、創作等不同階段的內在關聯。

熊秉明的書法美學思想不僅僅得益于其深厚的哲學理論素養,還有他多年來躬行雕塑藝術創作的實踐。熊秉明留學法國后不久,就從哲學領域轉向了雕塑創作。雕塑藝術十分重視藝術家對多“面”的塑性能力,這其實直接影響了熊秉明對書法的研究。他特別強調書法的純造型分析,認為脫離了“形質”自身的書法研究是站不住腳的,“要從形質的分析,一步一步達到深于心而難名的精神內容”[2]210。他的“形質”分析,不同于其他書論家以作者的特定書風作為判斷依據、反對以知人論世的視角去看待甚至鑒定一個書家作品,主張對于書法作品的純造型分析。例如在鑒定張旭《古詩四帖》的過程中,他就從“帶筆節奏”“接承關系”“蘸墨定位”等視角切入,對作品中的字進行計量分析,同時旁引張旭其他作品中近似的字加以比較。熊秉明對某一個重要字的分析,從它的飛白、疾徐、空間分布、章法構建、筆勢等多方面展開論證,與雕塑家在塑像時不斷考察“面”與“面”之間不同關系的做法如出一轍。

熊秉明書法美學思想的淵源是復雜的,不僅僅是他自身深厚的哲學理論積淀和從事多門藝術實踐,他的家學淵源,尤其是其父親熊慶來的傳奇一生,對于熊秉明心靈的浸潤、性情的滋養、思維的擴展都影響極大。除了上述的三個方面,相信熊秉明的詩歌創作及吳冠中等好友的文藝觀,對于熊秉明的書法美學思想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二、傳統書論美學體系的構建

在世界文化中,唯獨中國文化產生了書法。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書法是建立在漢字基礎之上的。漢字以方塊定型,本身就具有一種建筑美;再者,倉頡“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張懷瓘語),通過凝煉萬物之美從而創立漢字,中國文化的宇宙精神借此在漢字中得到集中呈現。建立在漢字基礎之上的書法,在魏晉時期較早地邁開“藝術自覺”的腳步,成為中國人心靈的直接表現。它既是個人的,又是集體的;既是精煉具體的,又是普遍抽象的。所以,借助書法研究中國美學與文化精神是一條重要的路徑。然而,在“重悟不重解”思維的影響下,中國的書論和畫論、文論一樣多以語錄體的形式出現,采取詩話的體例,這樣的語言表述方式使得受現代漢語浸潤的人們難以把握到作者的中心思想。熊秉明認為中國傳統書論雖然相對缺少邏輯分析,但是內在地包含有一定的邏輯關系。他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一書中為“散珠斷玉”的傳統書論找到了書法美學的脈絡,挖掘出每一類書論背后的哲學基礎。

(一)傳統書論哲學基礎的融匯

熊秉明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中從“喻物派”“純造型派”“緣情派”“倫理派”“天然派”“禪意派”六個方面出發,建構出一個中國傳統書論的內在體系。熊秉明在“引言”部分對六派書法理論進行了簡短的說明:

一、喻物派——最早的書法理論,用自然之美來說明書法的美,用比喻為主要的論述方式。

二、純造型派——用造型原則說明書法的美,也就是講筆法、結構、勻衡、趨勢、墨色等問題。

三、緣情派——認為書法是表現內心感情的。

四、倫理派——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美學,認為必須蘊含善。

五、天然派——以道家思想為基礎的美學,認為天然的、出于自然的是美的,最高的作品超越人為判定的美丑善惡。

六、禪意派——最為代表佛家思想的當推禪意派。禪宗否定文字,當然也否定書法,但這并不妨礙禪僧寫字,禪意的字可稱否定書法的書法[3]Ⅴ-Ⅵ。

由此我們能夠看出,熊秉明構建的六大書法理論體系,挖掘出并融匯每一派書法理論背后的審美哲學基礎。下面,我們以他的“喻物派”為例來談。前文提到,書法在魏晉時期較早地邁開“藝術自覺”的腳步,所以處于發源時期的書法理論,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魏晉時期文人自然審美觀念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審美觀念,認為自然之美更能夠體現那“玄之又玄”(老子語)、無限的“道”,更能夠體現宇宙無限的生氣與生機,是人物美和藝術美的范本。受這種審美觀念的影響,早期書法理論中有大量以自然之物比況書法線條、結構、章法的文本。所以,熊秉明所列書法理論體系的第一派就是“喻物派”。在“喻物派”中,除了有用“千里陣云”“萬歲枯藤”“高峰墜石”等自然物描繪書法筆觸、形體的書論,還總結有用“神”“氣”“骨”等生命體形容書體的書論。熊秉明先生在關于“喻物派”書論的討論中,將古典美學范疇的“氣”“神”、畫論中的“骨法”等聯系起來考察,充滿了美學理論的形上意味,而不是預設一個標準后對相似書論進行簡單的羅列。在對另外幾派書論的闡釋中,熊秉明從主張法度嚴峻、理性秩序的書論中提煉出書法的“靜態建筑性”,從談論“心手相師”創作心理的書論中提煉出書法的“動態音樂性”。不僅如此,“倫理派”“天然派”“禪意派”更是熊秉明深耕中國儒釋道哲學理論后建構的幾大體系,同時拈出“中和”“發強剛毅”“圣道末事之辯”“逸品”等中國古典美學的經典命題放置在書論層面繼續討論。熊秉明的觀照視角,“為書法美及存在找到了思想的淵源,看到了書法與中國傳統哲學、審美文化的內在聯系,提升了闡釋過程的理論深度和廣度”[4]。

(二)共時性的空間敘述模式

在體系構建時的分類方法上,熊秉明并沒有武斷地將某一書法家或書論家強行放置在某一派別中,而是依其內在邏輯從問題出發,“因其固然”(莊子語)地探尋每一類書法理論思想自身的邏輯演進。熊秉明認為黑格爾的藝術哲學過于機械地將邏輯的發展與歷史實際統一起來,思想體系之間的關系,并非一直是順承的。例如在時代審美風尚的問題上,熊秉明認為同一朝代中“唯情”的風尚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引起“倫理”風尚的抬頭。同樣,一個書家一生的書藝歷程,其風格也并非一成不變的,他有可能少年求浪漫、中年求剛毅、老年求淡遠。因此,熊秉明認為,“把歷史看成單軌一線的、純邏輯的、純理性的發展是不行的。歷史容有偶然性、或然性、多樣可能性”[3]278。由此,熊秉明放棄歷時性的縱向線索而采用共時性的敘述模式,但就單一命題的展開論述過程中,又同時有歷史視角的觀照及文獻考據。

當然,為如此龐大的中國書法理論構建一個美學體系,自然有不少值得討論或商榷的部分。梅墨生就對《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中以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為例來論證“清代尚樸,傾向倫理”的觀點提出質疑。梅墨生認為,康有為一派不足以概括清朝的書法理論思想,康氏的審美理想形成的表現潮流集中體現在追求“原始美”之上。我們認為,對時代精神的概括自古有之,例如梁巘的“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時代審美風尚的表征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合力,而非單一的藝術風格因素所決定。所以,梅墨生在文中進一步認為,熊秉明關于清人書法“傾向倫理”一說,“更為切近清代書法思潮對帖派館閣書法日漸萎頓的逆反傾向的史實”[5],這其中就有濃厚的道德意味。

雖然學界對這本書中的分類方法及細節尚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書法理論體系》為把握傳統書論中的思想內涵、為中國書法美學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范本。此前,還沒有任何一部書法理論著作為中國古典書論梳理、構建出一個體系,更沒有系統性地對中國古代書論背后的哲學基礎進行闡釋。《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中理論分析與史學考據相結合的方法、自微觀的個案分析領略宏觀時代精神的視角,都為國內書法學界的研究做出了一種新的嘗試。

三、“書法核心論”與“人”“書”關系

(一)“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

熊秉明認為,書法僅在中國誕生的事實,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現實基礎及文化土壤。他舉例說,西方在紀念有意義的事件時喜歡精心地立起一個雕塑,而中國人則常常立碑、立牌位。載體對于中國人來說往往顯得不那么重要,將一頁黃紙或一塊破木板用作牌位都是常有的事,中國人看重的是書寫的內容及書寫行為本身。在這種觀念的基礎上,熊秉明于1984年在北京的一次書法座談會上進一步提出了“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的著名觀點。他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哲學,而“核心的核心”是書法。“書法代表中國人的哲學活動從思維世界回歸到實際世界的第一境,它還代表擺脫此實際世界的最后一境。”[2]44

我們認為,相比于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并不注重建造一個抽象的邏輯體系,而是注重“身心一體”的實踐性。所以說,中國哲學誕生于日常生活的體悟、反思,但它絕非是對生活的離棄,而是超拔之后的復返。熊秉明認為在中國文化中,自抽象的觀念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的“第一境”是書法,這自然與書法的載體——漢字有著緊密的關聯。漢字的誕生本就是中國人哲學觀念的集中體現,書法是漢字的抽象化發展與境界化提升,是對于現實世界“取象”后的一種更高演繹,因此書法本質上是一種來源于現實而又高于實用的哲學表達。如果說繪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熊秉明看來,“書法沒有外師造化的一邊,那么就只是心源了,我們寫的字就是我們的心的自畫像……書法是我們的‘靈魂的肖像”[2]36。熊秉明對書法地位的認識并不是孤立的。宗白華就曾指出:“中國樂教衰落,建筑單調,書法成了表現個時代精神的中心藝術。”[6]中國書法西向傳播的代表學者蔣彝認為,西方學者對中國的詩文、繪畫等其他藝術門類已十分熟悉,但是對書法還莫測高深。“可以斷言,書法除了本身就是中國藝術中最高級的形式之一外,在某種意義上說,它還構成了其他中國藝術主要和最基本的因素。”[7]

書法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凝結,與中國哲學“即世間而出世間”(馮友蘭語)的傳統緊密關聯,在這里有“志于道”的追求,同時有“游于藝”的愉悅。所以,我們便不難理解,熊秉明關于“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觀點,“并不是為了將書法建成一個堡壘而舍命地去保衛它,而是要研究和實踐一種符合中國文化特性的哲學”[8]。即便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也不得不正視中國書法的特殊性,正視書法與中國哲學、中國文化之間緊密的關聯。

(二)“書法與人生命的通會”

熊秉明“書法核心論”的觀點其實還包含有另外一個命題:“書”與“人”的關系研究。熊秉明的書法美學思想是側重于存在論意義上的研究的。在熊秉明關于書法本體的探討中,他將最終目標落實到了人的生存存在問題上。他認為書法的創新不僅僅是書法自身的創新,它同時牽涉“書法與人生的終極關懷”的哲學反思。熊秉明不滿足于對書法創作和鑒賞的技法分析,他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入手去探究“書”與“人”之間的深刻聯系,這在當代書法研究中仍然是一種較為稀有的觀照方式。當然,這種匱乏受到書法藝術學科與美學理論學科之間斷層因素的影響。熊秉明對某一書法作品的分析研究不是僅限于純造型分析,而是站在“形質”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性”“情”一步步抵達“得于心而難名”(張懷瓘語)的精神內容。可以說,他的書法研究是緊扣中國書法關于“書如其人”的傳統命題展開的,其中關涉“身心一體”“自我關懷”“人書俱老”等多個問題層面,顯現出書法超越藝術的傾向。朱良志先生說:“(熊先生)不僅是為了解決藝術的問題,更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問題,解決人類的、也是解決自身的問題……他最重要的‘通會,在于立足于藝術與人的生命的通會。”[9]

順著熊秉明關于書法是中國人自抽象的觀念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的“第一境”,同時是擺脫現實世界“最后一境”的觀點,我們能夠發現,書法作為人與自身和解的方式的重要意義。書法作品的實現實際上是一種人的另類存在,“擺脫實際世界的最后一境”實際上就是人本身生命的延續,中國人寫書法,正是從軀體存在與心靈存在兩方面繼續存在的真實。因此,不僅僅體會到這種真實,更重要的是超越這種真實,從而實現人生的意義,以此實現書法與“人生的終極關懷”之間的互動。

四、書法美學的現代性追尋

(一)中國書法理論研究的現代轉向

熊秉明的書法美學思想體現出中國書法理論研究的現代轉向。相比于20世紀80年代那場主要以西方美學體系為框架的書法大討論,熊秉明的書法理論研究更加體現出一種跨文化、跨學科的綜合藝術研究。

熊秉明尤其擅長在多重比較視域的觀照中研究書法。通過比較,“在一個或數個不同的社會環境中選擇兩種或數種一眼就能看出它們之間的某些類似之處的現象,然后描繪出這些現象發展的曲線,揭示它們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并在可能的范圍內對這些相似點和不同點做出解釋”[10]。通過比較研究,能夠有效地避免對書法認識的片面狹隘,在比較中明晰自身的價值。熊秉明書法理論的比較視域主要體現為兩點:第一是通過書法進行中西文化與藝術精神的比較。例如他將雕刻之于西方文化的意義與書法之于中國文化的意義作類比研究、將書法線條的獨立性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藝術聯系考察。第二是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的比較,例如在論述張旭狂草時,他將同時代“杜甫的詩”“韓愈的文”“吳道子的畫”納入考察視域,并探索它們之間的聯系;熊秉明還從“時間性”“節奏”“現實空間”“想象空間”等角度比較書法與繪畫、音樂等藝術門類的共同性與差異性,在比較中提煉出書法的精神特質。

熊秉明書法理論研究的另一特殊角度是將書法與心理學聯系起來考察。他認為:“書法和心理的關系非常復雜……書法應是內省心理學極好的研究對象,而內省心理學也必定能在書法創作探索上起一定的導航作用。”[2]396熊秉明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對書法的研究是雙向的。首先,他利用深層心理學的“自我”“超我”“潛我”來觀照中國傳統書法理論中“意在筆先”的命題,探索“三我”的統一與“人書俱老”的關系;引用弗洛伊德的“前意識”“后意識”研究狂草書法風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在精神分析的視角中探索中國書法理論的經典命題與代表書家、代表作品,縱然有無法證實、過分解讀等弊端存在,但是他為書法理論研究開啟了嶄新的世界。再者,熊秉明利用心理學的理論資源探索書法家如何能夠在“入帖”后“出帖”,進而探索并形成書法家獨特的風格,為書法創作中的“創新”問題提供指導。他在由一些青年書法家組成的“書藝班”中利用“超速寫法”“盲目寫法”“模擬庸俗”“合作對話”等方法,探究類似于弗洛伊德理論中“口誤”的“敗筆”,引導書家在落筆前將感情觀念等無限放大……通過這些方法的練習與探索,挖掘深層心理投射出的潛藏內容,“把用力壓一下去的東西解放出來……試著打破理性的嚴格控制”[2]407,從而達到創作出獨屬于自己風格的書法作品。

從心理學、精神分析等角度研究中國書法,超越書法的古典系統而重構了新的秩序。其重要的意義在于:中西藝術經驗能夠納入同一平臺討論,將書法納入作為類的人類文化中,培植出一種世界話語機制。

(二)中國書法美學中的“現代”精神

對熊秉明書法理論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的不只是西方豐富的哲學、心理學資源,抽象表現主義藝術浪潮在歐洲的流行、“藝術終結論”的傳播,都促使熊秉明“抉心自食”(魯迅語),反思中國書法與世界藝術流行浪潮、藝術發展軌跡的勾連,探尋出中國書法美學中的“現代”精神。“現代藝術開始于對創作中主體的運動和自由的認識。”[11]242熊秉明認為這一精神傾向本就是中國書法的主要追求之一。中國書法中“勢”的范疇,除了追求作品中章法的表現,還包含有肢體運動與書寫工具配合的層面。例如“逆鋒起筆”“藏頭護尾”就需要書者凌空取勢后落紙,在其過程中有丹田、手腕、手指、手臂等多重的“動態結構”;在狂草書寫時,書者的肢體調動幅度越來越大,頗似真正的行為藝術。現代藝術追求的“觀念本身”“自由”“非理性”,更是能夠在中國書法中找到近似的例子:張旭狂草“所表達的,正是一種穿透各種情感、各種憂慮與歡樂的不規則而強有力的氣”[11]168。其中所包含的正是現代藝術對非理性的追求,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各種抽象形式的特征與偶然性。熊秉明以張旭狂草為例,探究中國書法中規范性與革命性、社會性與個體性、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對立統一,這種含混的個體與集體的內在生命的迸發,為書法家的行為賦予一種存在意義,建立起中國書法與現代藝術之間的一種聯系。他還通過挖掘張旭狂草中蘊含的酒神精神、革命精神、悲劇意義,上升至書法對于揭示出整體性的、真正的“我”的重要意義。

不僅如此,熊秉明書法美學思想的現代性追求還體現為對于傳統法則的超越、對現時境遇的反思、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在“藝術終結論”、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在歐洲盛行的時代背景之下,身負中西雙重文化身份的熊秉明重估書法傳統、努力探尋書法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價值意義及未來之路。

五、結語

我們可以看到,熊秉明的書法理論研究并非有志于建造一套形而上學的美學體系;相反,他在著作中還曾提到自己并不愿使用“美學”這個詞。熊秉明認為哲學分析與藝術創作并不沖突,他的書法美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美學。與抽象的理論相比,他更加重視直觀的審美體驗活動,在“看”的經驗基礎之上進行藝術的反省;這種美學在當代社會中的展開,恰恰是暗合于中國哲學“身心一體”的傳統的,同時也是暗合于他將書法定位為哲學與藝術之間的文化精神。

熊秉明研究書法與人、書法與中國人、書法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內在關系,使得他的書法理論研究超越了書法本身,從而獲得了更為普遍的意義。他關于“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的觀點是深耕于中國哲學的內在精神的,我們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書法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更為重要的是,后現代社會宏觀敘事的消解,加速了價值意義的虛無;多元文化的沖擊,沖淡了人們的民族屬性并逐漸失去自我。自書法入手探究中國文化的特質,有利于增強人們對于中國文化的認識和文化自信,尋求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書法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的話語中,熊秉明采用視知覺理論、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學、悲劇理論等西方美學理論及藝術批評方法,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研究的語境,促使書法走出封閉的古老歷史情境而走上世界文化的平臺,從而為中西方共同觀照中國書法提供了可能,為中國書法理論研究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熊秉明.熊秉明美術隨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2]葉朗,陸丙安,主編.熊秉明文集(六):書法與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

[3]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4]黃映愷.在闡釋中超越——論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的理論特色及其意義[J].綏化學院學報,2007(5):142-144.

[5]梅墨生.文化生命的秋實──熊秉明及其書法藝術[J].文藝研究,2000(1):111-122.

[6]宗白華.藝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49.

[7]蔣彝.中國書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3.

[8]Yolaine Escande. Philosopher à travers l'art. L?uvre de Hsiung Ping-Ming[J]. Rue Descartes, 2011(2):81-91.

[9]遠行與回歸——《熊秉明文集》出版座談會紀要[J].中國書法,2020(1):7-19.

[10]項觀其.歷史比較研究法[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104.

[11]葉朗,陸丙安,主編.熊秉明文集(五):張旭狂草[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靳圣,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美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草原国产|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性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99热免费在线| 天堂成人av| 国产视频a|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亚洲天堂久久久|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亚洲手机在线| 不卡视频国产| 欧美啪啪网| 国产毛片不卡| av在线人妻熟妇| 任我操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天堂| 久青草网站|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色婷婷成人网| 91视频99|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8090成人午夜精品|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无码91视频| 伊人91视频| 在线观看的黄网|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国产精品第页|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91热爆在线|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国产三区二区|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91精品小视频|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小视频|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www亚洲天堂|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