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琳娜
【摘 要】 供應鏈金融是提升供應鏈韌性、加速供應鏈資源優化配置、緩解企業融資約束的重要工具。對發電企業而言,供應鏈金融工具的應用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文章以晉能控股電力集團數字化供應鏈金融應用實踐為研究對象,從建設背景、建設思路及過程、融資產品設計、實施成效等方面,探討供應鏈金融在發電企業的應用模式。研究表明:數字供應鏈金融模式有助于突破傳統以供應鏈貨物或往來款項質押為基礎的融資模式,結合業財融合思想,在數據共享互信的條件下基于供應鏈最優狀態匹配供應鏈金融產品服務能降低融資成本,擴展融資能力,提升供應鏈價值。研究為進一步豐富數字化環境下的供應鏈金融產品創新、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最佳企業實踐,為金融服務保障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 發電企業; 供應鏈金融; 融資服務; 案例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75;F832.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3)11-0002-08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堅定維護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電力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電力行業的穩定與健康發展,是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能源供應形勢,發電企業需要上游的燃煤企業、下游的電網公司共同構成更具韌性的能源供應鏈,以數字化技術為平臺,以供應鏈金融產品為紐帶,提升供應鏈競爭力與穩定性。電力生產需要消耗煤炭、水、油料、天然氣等大量非可再生能源,雖然我國水電、風電和光伏等清潔能源發電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受自然條件所限,新能源電力供應量和穩定性還較差,火力發電仍是電力供應的主力軍。截至2022年底,我國全口徑煤電發電量同比增長0.7%,占全口徑總發電量的比重為58.4%,煤電仍是當前我國電力供應的最主要電源。當前,在數字化轉型的趨勢下,構建一條安全、高效的電力企業數字化供應鏈金融迫在眉捷。
從火電企業的供應鏈組成特點來看,煤炭采購的燃料款大多采用即時支付或者預付款方式,而電費收入通常采用延遲結算方式(一般為1個月),火電企業與燃煤和電網企業之間天然存在大量的預付和應收項目[ 1 ]。近年來,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顯,煤炭價格創多年新高,且發電企業在與上下游企業議價過程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將進一步推升火電企業預付和應收款規模,加劇火電企業的資金緊張程度,在提升企業杠桿率的同時增大了融資成本。供應鏈金融從供應鏈管理和運營的視角出發,基于業財融合開展融資業務,成為當前金融理論研究的熱點。依托供應鏈協同、信息共享等功能,供應鏈金融通過穿透供應鏈中與資金相關的業務流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圍繞核心企業將上下游企業風險控制在合理水平,進而有效解決企業融資成本高、融資渠道單一、融合適配程度不足等問題。數字化背景下,供應鏈金融成為提升供應鏈韌性、支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重要工具。
本文以火電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為出發點,在對供應鏈金融內涵、特征進行系統綜述的基礎上,以晉能控股電力集團為例,探索供應鏈金融數字化模式在緩解發電企業融資約束中的應用,找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契合點,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和融資貴等問題提供決策支持。
二、文獻綜述
供應鏈金融(SCF)源于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通過對供應鏈不同節點提供閉環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結算、理財等綜合性金融服務,達到優化產業供應鏈、實現金融增值、緩解融資約束、實現利益相關者多方共贏的目的,是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一種信貸模式[ 2 ]。傳統信貸模式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單一企業主體提供授信服務,除核心企業外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由于規模小、評級低,只能獲得較少的信貸資源并承擔較高的融資成本,而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供應鏈上的企業形成完整價值鏈條,圍繞“鏈主”企業實現對供應商、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物流企業、客戶等N家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服務,最終實現整個供應鏈的不斷增值。
(一)供應鏈金融主要運作模式
供應鏈金融從最初銀行等金融機構主導的短期性融資行為,發展為企業基于供應鏈運營體系的綜合性金融服務[ 3 ],隨著產業供應鏈數字化,供應鏈金融逐步走向金融服務提供商推動的網絡化產融創新[ 4 ]。就發展歷程來看,供應鏈金融逐步從為供應鏈上其他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中心化的1.0階段,到資金流、商流、物流、信息流線下移至線上流通的2.0階段,再到以平臺化為特征的3.0階段,目前已進入數字化供應鏈金融4.0階段,供應鏈金融呈現數字化、智能化、專業化、全程化的發展趨勢。主要特點如下:
從主導模式來看,國內外目前采用的供應鏈金融主要有金融主導型、產融結合型和信息協同型三種。金融主導型模式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都由金融機構掌握,并據此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產融結合型模式下,供應鏈金融伴隨著精細化的生產與物流管理和規模化的企業集團運作發展起來,產業鏈體系由產業資本掌控,核心企業或大型物流企業借助自身在產業鏈中所處的優勢地位,整體把控上下游的價格、訂單、貨物等關鍵信息,并結合自身或金融機構的資本優勢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信息協同模式下,信息技術在金融、產業、物流等領域深入應用,第三方平臺是聯系各方的重要服務紐帶,主要提供信息技術服務和供應鏈解決方案。
從應用模式看,根據產品類型供應鏈金融的應用模式主要有應收賬款類、預付賬款類、存貨類三種,具體采取怎樣的模式,需要根據供應鏈金融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應收賬款類模式下,供應鏈上相對弱勢的企業在向下游較強勢企業銷售產品時,形成向下游企業的應收賬款,進而產生弱勢企業的資金缺口,此時,弱勢企業借助下游強勢企業的商業信用,由弱勢企業、下游強勢企業、商業銀行簽訂三方協議,向商業銀行抵押應收賬款獲取資金。預付賬款類模式下,供應鏈上相對弱勢的企業在購買上游較強勢企業的原材料后形成預付賬款,此時,由弱勢企業、上游強勢企業、商業銀行簽訂三方協議,由購買方弱勢企業在商業銀行開具商業承兌匯票或銀行承兌匯票,通過到商業銀行貼現獲取資金,商業銀行直接將該筆貼現資金劃轉至上游核心企業,上游核心企業向弱勢企業發貨,完成整個交易。在此過程中,三方參與最終實現弱勢企業材料采購、上游企業銷售收入、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開展,達到三方共贏。存貨類模式下,供應鏈上相對弱勢的企業利用自身存貨,通過向商業銀行提供核心企業的訂單來獲取信用,以存貨作為抵押物從商業銀行獲取信貸資金,從而完成整個交易。
(二)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效應
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創新的金融解決方案,通過協同獲取信息等功能,可以有效緩解供應鏈上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 5 ],進而提升鏈上企業的融資效率。既有研究主要從成本、風險和資金利用率三條路徑探討了供應鏈金融對企業融資效率的影響。成本方面,供應鏈金融打破了傳統銀行單一的融資渠道,在供應鏈運營的各個階段提供與之相匹配的融資服務,大大增加了融資契約達成的概率,同時,利用商業銀行之間的同業競爭降低鏈上企業的融資成本,進而提升融資效率[ 6 ]。風險方面,傳統銀行信貸模式的前提是提供相應的抵押物,而供應鏈金融可以借助鏈上核心企業的信用背書,提高融資企業在商業銀行的信用評級,進而提高其授信額度,同時降低商業銀行可能面臨的違約風險[ 7 ]。資金利用率方面,供應鏈上的企業之間具有頻繁、穩定且真實的業務往來,當鏈上的某一企業需要資金時,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通過盤活沉淀在供應鏈上的資金大大縮短放貸時間,進而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 8 ]。
(三)供應鏈金融的績效效應
供應鏈金融是金融與供應鏈運營相結合的產物,供應鏈屬性和財務屬性是供應鏈金融的兩個主要方面,相關研究也沿著上述兩方面展開,形成了運營管理觀和財務金融觀兩種觀點。運營管理觀認為,供應鏈成員之間通過相互協作可以提升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效率、實現價值共創[ 9 ],在核心企業主導的供應鏈生態圈中,供應鏈上的企業對資金的可獲得性和使用成本進行優化,尤其是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通過依托核心企業的資信,用自償性貿易融資方式獲得融資服務;財務金融觀認為,金融支持是供應鏈金融的主要方面,通過銀行將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將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價值創造,更加靈活地為鏈上的企業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 10 ]。如應收賬款的供應鏈金融運作模式主要依托供應鏈核心企業,將賒銷項下未到期應收賬款轉讓給金融機構并獲得融資資金[ 11 ]。因此,供應鏈金融能夠通過降低財務成本、提高鏈上企業運營效率,進而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和績效水平。
三、晉能控股電力集團供應鏈金融數字化模式構建
(一)案例選擇
案例的選擇需要遵循一定的可操作性,以明確篩選出合適的研究對象[ 7 ]。根據本文研究的問題,對案例的選擇遵循三條標準:一是從規模來看,樣本企業是發電企業的龍頭,且主業為火力發電;二是從代表性來看,企業已經開始實施供應鏈金融,并取得一定成果,具有典型性;三是從啟示性來看,案例能夠為電力企業探索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帶來一定的啟示,具有較強的示范效應。
晉能控股電力集團(以下簡稱電力集團)是晉能控股集團三大產業板塊之一,發電裝機、發電量、供熱量均位列山西省第一,是山西省乃至全國電能生產和供應的主力軍。截至2022年底,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為731.84萬千瓦,2022年發電總量為332.4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16%;燃煤火電發電利用小時4 863小時,比省調平均值高369小時;供熱量5 177萬吉焦,同比增長13.11%。近年來,電力集團積極探索發電企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在行業內具有較強的示范效應。
(二)建設背景
1.政策背景
電力行業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基礎性行業,對提升國民經濟整體競爭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供應鏈金融受到國家各層面的高度重視,國家政策作為行業的風向標,對行業發展戰略、發展方向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12 ]。
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在關于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的通知中明確要強化金融科技治理,全面塑造數字化能力,深化金融服務智慧再造,搭建多元融通的服務渠道;2022年,國務院《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分工的意見》中明確“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避免出現行業性限貸、抽貸、斷貸,推進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加快稅務、海關、電力等單位與金融機構信息聯通”,同時對未來發展提出“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逐步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完善數字經濟治理,培育數據要素市場,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提高應用能力”;國家“十四五”規劃指出“培育供應鏈金融、服務型制造等融通發展模式,以數字技術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的發展方向。另外,山西省國資運營公司2022年召開的國有資本數智化管理平臺建設推進會上明確指出,省委、省政府將把數智化管理平臺作為省屬企業“流程管控、數智支撐”的重要抓手。
2.管理背景
(1)緩解融資約束的需求。近年來,隨著電煤價格的持續攀升,業務發展與資金缺口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燃料成本與電款回收期錯配,帶來資金周轉壓力增大。電力集團燃煤款的支付主要采用現結或先款后貨的方式,而主要收入來自電網的電費一般是在次月的月中或月末結算,資金收支存在時點上的不匹配。二是固定資產投入需求巨大。發電企業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尤其是火電企業,前期一次性投入巨大,發電機組單位造價較高(每千瓦造價約4 000元),直接導致項目資金投入量巨大。三是燃料成本支出資金需求巨大,資金支付壓力較大。燃料成本支出是火電企業日常經營現金流出的主要方面,近年來煤炭價格持續上漲,燃料成本占總經營成本的比重由2020年的52%攀升至2022年的59%,而銷售端的電價則執行“基準價+上下浮動”機制,進一步加劇了發電企業的資金周轉壓力。四是商業銀行經營模式制約。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主要是采用融資主體授信,加劇了發電企業的融資約束。以上矛盾和制約,為電力企業植入供應鏈金融提供了空間。供應鏈融資依托真實的貿易背景、核心企業的市場地位和融資對象與核心企業的貿易關系,對融資客戶的信用風險評估則依托全新的風險評價體系,更加適合電力企業。
(2)降本增效的需求。隨著煤炭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能源企業對礦企的付款周期逐漸延長,礦企的合作意愿隨之降低,從而涌現大量托盤商扮演“影子銀行”的角色,導致燃料采購及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供應鏈金融可以為燃料分公司集中采購燃料提供資金支持,緩解集團對子公司電廠的擔保壓力。
(3)金融業務風險管控的需求。根據電力建設項目資本金的要求,有些項目資本金在建設開始時并不能足額到位,導致投產建成之日,電力企業就會背負超過80%的負債,且大多為有息負債。在火電企業不斷加快擴建的背景下,財務杠桿不斷攀升,財務負擔加重。供應鏈金融一方面能夠實現融資管理的智能化與自動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操作風險;另一方面通過審批流程和權限的合理配置,能強化信貸資源集中分配與金融工具集中管控,避免不合理融資為集團帶來的擔保風險、信用風險和兌付風險。
3.技術背景
(1)數字技術是電力行業供應鏈金融的數字化基石。近年來,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引領和推動經濟發展,傳統金融在引導信貸資源配置上存在嚴重的“后向型偏好”,對企業生產創新需求的支持力度較為薄弱,這就需要新的金融業態來覆蓋傳統金融未能涉及之處。以數字化轉型引領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是數字技術與金融深度融合的產物,這種新的金融業態模式打通采購、運輸、驗收等各個環節的“信息阻梗”,實現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優化。通過數字化技術推動電力行業從單一的生產型向產融結合型轉變,圍繞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打造網絡互聯、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業務協同的供應鏈金融數字化體系,為傳統電力行業注入新的生命力,培育新的價值增長點,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2)數字技術賦能電力行業供應鏈金融的場景化和智能化發展。數字技術是供應鏈金融的關鍵要素,也是引領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關鍵支撐,數字技術與金融相互促進,賦能電力行業供應鏈金融真正進入場景化和智能化時代。電力行業供應鏈金融數字化模式的構建路徑主要分三步:一是連接,重點是企業供應鏈核心場景的連接,獲取實時化和多維度的數據;二是協同,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沉淀與篩選,協同供應鏈上各參與方的資源;三是智能化,通過數據支持決策,優化采購流程,賦能整個供應生態鏈。
(3)數字技術提升電力行業供應鏈生態競爭力。數字技術在電力行業供應鏈金融體系的應用將改變原有金融機構信貸資源配置的評估模式,破解傳統金融資源配置低效的困境。電力行業通常存在對上下游企業墊資的情況,資產負債率較高,資金壓力較大,融資約束突出,很容易出現流動性匱乏導致的經營問題。數字技術賦能供應鏈金融通過實時、準確地將上下游企業的相關交易信息推送至平臺,為鏈上企業與各類金融機構搭建信息共享平臺,金融機構根據平臺提供的數據形成對擬授信企業的畫像,幫助金融機構識別擬授信客戶的交易習慣,進而設計相應的金融產品,真正提升供應商融資額度和融資效率,最終緩解采購、生產、銷售、對賬、付款等整個訂單履約過程中的墊款資金壓力。數字技術與供應鏈金融相結合在賦能電力行業變革與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時,成為提升電力行業供應鏈生態競爭力的重要抓手。
(三)實現路徑
2021年5月,電力集團組建燃料分公司,開始建設供應鏈金融平臺。一方面,對燃料采購、融資和支付進行集中管理,根據各下屬火電企業的實際情況統一向煤炭供應商采購電煤;另一方面,借助電力集團良好的信譽,與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供應鏈金融授信對接。
2021年10月,供應鏈金融平臺方案確定;2022年1月,供應鏈金融平臺1.0版本正式上線。通過人工智能、云技術、大數據等先進的底層架構和信息工具,將供應鏈金融平臺與燃管系統、快成物流系統對接,線下業務移至線上,通過多維度、實時、智能統計分析及多條件篩選等功能,實現集團對各電廠、燃料分公司及物流公司在融資產品、額度、流程等方面的集中管控,支持多場景、多產品、多資方、全線上集中管理。同時首批融資款放款。在應用過程中,額度管控流程靈活度不足、界面呈現效果不友好等問題逐漸顯露。2022年2月,供應鏈金融平臺2.0系統改版工作正式啟動;2022年3月,第二筆融資款到位,同時,開始與更多金融機構對接;2022年4月,供應鏈金融平臺2.0系統改版完成,平臺的易用性、便捷性、擴展性、穩定性和用戶體驗均得到了大幅提升。電力集團供應鏈金融平臺架構如圖1所示。
電力集團供應鏈金融平臺融資產品的設計遵循業務場景與業務模式兩個維度。根據業務場景,電力集團將融資產品劃分為電費融資、燃料采購款融資和物流運費融資三類;根據業務模式,電力集團將融資產品劃分為預付賬款融資和應付賬款融資兩類。預付賬款模式下,銀行向電力集團提供SCF預付賬款授信,即向電力集團的上游企業——煤礦提供信貸融資,所融資金直接用于向電力集團提供原材料;應付賬款模式下,銀行直接向物流企業提供信貸融資,并用于原材料采購的運輸費用。
供應鏈金融2.0系統,在系統功能上使用了前后端分離,能夠為用戶提供集群負載均衡部署,支持多產品—平臺的管理模式。對內可分接燃料管理、快成物流、財務系統以及集團的其他平臺,對外可同時分接多家銀行進行業務承做,充分發揮科技賦能,做到一數一源,整齊劃一。同時為用戶提供流程管理、額度管理、統計分析界面、通知管理、預警系統等多項功能。2.0系統支持多資方多樣式產品對接,在基礎貿易合同+業務相關單據的底層架構上可對業務根據縱向比較開展融資,不僅支持傳統的信貸業務,而且支持復雜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例如保理業務、貨到融業務以及數字憑證的拆轉融業務,為集團數字化轉型做好準備,也為未來多樣化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未雨綢繆。審批流程的定制化和可視化則為用戶提高了辦公效率。
相較于供應鏈金融1.0系統,2.0系統提前規劃了未來可能接入不同資方不同金融產品的場景,從界面設計的觀感到用戶實際操作的便捷體驗進行了調整,響應了國家和集團的數字化轉型號召,從底層架構到代碼均采用了先進的技術,便于未來對不同系統的對接。
供應鏈金融平臺上線后,融資管理流程由原來的各電廠各自為政調整為各電廠進行額度申請——燃料公司與快成物流進行信息確認——燃管采購領導負責融資審核——資金中心負責額度分配——總會計師進行額度批復的一體化運作。
(四)實施成效
電力集團供應鏈金融平臺通過多維度、實時、智能統計分析及多條件篩選等功能,管理者能夠實時掌握“四流一體”(商流、物流、信息流、資產流)的業務開展情況并進行趨勢分析,以新視角審視財務資金管理制度、業務流程、風控手段;通過系統流程及權限配置,實現信貸資源統一分配、金融工具集中管控,規避過度融資與不合理融資。隨著平臺數據的積累,授信模式逐漸從“主體信用融資”向“數據信用融資”轉變;在補充供應鏈資金流動性的同時,提高電廠、燃料分公司及快成物流的自主融資能力,進而降低對集團信用的依賴,減輕了集團兌付壓力和風險。
1.緩解融資約束,助力主業發展
(1)供應鏈金融平臺的上線,盤活了當前受限的大量信貸資源,緩解了電廠的付款壓力。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團直屬8家電廠累計通過供應鏈金融平臺獲得授信放款11.65億元,其中,燃料采購款融資7.3億元,運費款融資4.35億元。(2)供應鏈金融平臺的上線,使信息傳遞流程進一步優化,火電企業的財務信息、生產經營狀況、借貸資金動向等更加快捷、公開、透明地實現共享,提高了燃料分公司與快成物流的資金周轉速度,緩解了融資約束,避免了資金鏈斷裂,并有效規避了銀行貸款所需抵押品不足的缺陷,助力業務發展良性循環。(3)加強了與戰略供應商的合作力度,提升了產業鏈的整體凝聚力和競爭力。供應鏈金融平臺的上線,使得第三方物流企業能夠憑借專業的監管經驗準確識別授信企業的潛在風險,促進供應鏈中信息共享與整合,消除木桶效應公司繼續保持高速發展。
2.信貸資源集中調配,提高風險控制水平
(1)供應鏈金融平臺的上線,使得集團信貸資源得以統一調配,能夠更好地控制負債率的增長。截至2022年6月30日,電力集團有息負債率為72%,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09個百分點。(2)供應鏈金融平臺的上線,實現了金融工具的統一管理,緩解了集團與電廠間、電廠與電廠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能夠充分共享優質金融資源。(3)實現了金融風險智能管控。依托供應鏈金融平臺,電力集團實現了金融業務數字化管理模式重構,申請、審批、辦理都在線上完成,工作效率得以提高,操作風險得以降低。
3.采購與融資常態化對接,促進業財一體化建設
(1)供應鏈金融平臺的上線,使得采購與金融實現了常態化的有機結合,推進產融結合、業務與財務數據的交叉互驗;(2)提升了資產與資金對接運營的能力,實現了“兩金”壓降與降杠桿的目的。
4.業務系統與融資平臺實現線上貫通,支撐集團整體數字化轉型
(1)供應鏈金融平臺與燃管平臺、快成物流平臺充分貫通,實現了數據的實時、自動同步,同時避免數據重復錄入而導致的數據冗余,推動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四流合一,為集團整體數字化轉型提供重要支撐;(2)對培育子企業線上化、數字化的管理習慣起到促進作用;(3)通過提高切實利益,提升了子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動力。
四、啟示與展望
(一)案例啟示
隨著電力行業信息化和數字化水平的提高,供應鏈金融數字化模式也在不斷提升采購、運輸、銷售、回款等環節的場景化。電力企業通過采用供應鏈金融,能夠實現物流、商流、信息流與資金流四流合一,利用及時、準確的數字化信息能夠幫助金融機構評估鏈上企業的經營狀況與履約能力,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更容易設計出有針對性的產品,有效緩解電力企業融資約束,降低融資成本,重塑發電企業上下游關系,提升電力企業的供應鏈金融能力與滿意度。
第一,促進發電企業物流和資金流的統一。物流是資金流的基礎,資金流是物流的保證,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流支持,一旦物流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很可能導致供應鏈斷裂,進而放大整個供應鏈的市場風險。傳統的火電企業供應鏈管理側重于物流,資金流管理往往被疏忽,引入供應鏈金融有助于實現物流與資金流的匹配,提升資金管理效率。
第二,為發電企業提供融資便利,加速資金周轉。火電企業引入供應鏈金融,可以緩解燃料公司的融資約束,加快電煤周轉速度,吸引更多供應商,增加與上游供應商的談判籌碼,提升競爭力。
第三,有效支撐發電企業“成本洼地”,顯著降低融資成本。開源節流是企業提升盈利能力最主要的方法,由于電力企業的銷售端是“基準價+上下浮動”機制,想要提升盈利水平,就需要在節流上下功夫。內部節流和外部節流是企業節流的兩種主要方式,而供應鏈是外部節流的重要手段。采購是供應鏈上成本最高的環節。在煤炭價格高企的大背景下,電力集團可成立燃料分公司,統一采購燃煤,以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應。供應鏈金融的引入能及時填補火電企業回款與付款之間時間差所導致的資金真空,有效支撐起“成本洼地”。同時,燃料分公司可以借助集團公司良好的信譽獲取銀行等金融機構更大規模和更低成本的融資,最終達到降低融資成本的目的。
第四,提升電煤供應鏈資金使用效率,重塑上下游主體企業合作關系。火電企業引入供應鏈金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電煤供應鏈上部分企業的財務風險,提高整個供應鏈上資金周轉速度,加強供應鏈上企業間的戰略合作,進一步鞏固供應鏈條的可持續發展。
第五,降低金融機構風險。供應鏈金融模式下,商業銀行通過對訂單、生產、運輸、儲存全過程監控,可以實現對整個供應鏈的調查與評價。首先,商業銀行通過受托支付,信貸資金可以在第三方結算,從而規避了信貸資金的挪用;其次,訂單保證了還款來源,可在完成貿易后獲取;最后,供應鏈上的貿易是持續發生的,因此在供應鏈金融環境下,授信具有閉環性、自償性和連續性的特點。
(二)未來展望
近年來,供應鏈創新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對電力企業融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于供應鏈金融涉及主體多、環節長、資料雜,如果內部流程不合理、人員專業度不夠,或是操作人員疏忽,都可能造成風險,給企業帶來損失。因此,風險管理是供應鏈金融最應該重視的內容之一。電力企業在未來發展供應鏈金融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充分運用數字化手段,有效防控供應鏈金融風險。道德風險、操作風險、信用風險是供應鏈金融的三個主要風險。首先,數字化手段能夠實現業務可視化,可以大大降低供應鏈金融道德欺詐風險;其次,信息技術的發展能夠以較低的成本迅速搜集海量信息,進而大大緩解鏈上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最后,通過數字化手段,可以將海量綜合信息按照特定的算法進行解析,避免由于認知偏差造成決策失誤,進而提高決策效率。
第二,構建系統完善的信用評估機制,加強供應鏈金融的監督管理。就目前我國供應鏈發展情況來看,供應鏈金融企業風險識別能力不強,大部分企業還不能根據各種供應鏈金融產品的性質識別和評估風險,信用問題成為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突出障礙。中小企業信用問題不僅影響供應鏈金融平臺上的所有企業,而且使核心企業面臨一定程度的利益風險。因此,建立信用等級評估機制,以數據為基礎搭建技術模型,將原本被動反應的風險管理模式轉變為主動預防型風險管理模式,使鏈上企業基于契約形式相互合作、互惠互助,是保障供應鏈金融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也是防范企業財務風險的重要抓手。
第三,強化和規范鏈上企業授信的準入條件。供應鏈金融以上下游企業間良好的合作關系為風險管理主線,雖然供應鏈金融通過引入多重信息技術降低了鏈上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但作為承貸主體的火電企業來說,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抗風險能力較差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要強化和規范鏈上企業授信的準入管理,對不良成員及時淘汰,以保證供應鏈金融整體鏈條的和諧發展。
第四,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推動智能化轉型。伴隨著供應鏈的智能化,供應鏈金融呈現出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趨勢,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以及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正推動供應鏈運營的變革,信息技術和供應鏈金融的高度融合,將有效降低產業活動及金融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問題,實現決策智能化、管理可視化、流程標準化和運營高效化。
第五,專注重點細分行業,進行精準化管理。由于各行業盈利模式、資金需求狀況、周期性以及供應鏈金融管理模式不同,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只有持續深耕重點細分行業,在對行業屬性和特征進行專業分析和研判后,才能充分了解客戶經營狀況,掌握客戶經營管理的痛點與需求,有效把握各環節風險,并為企業提供量身定制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服務。未來,供應鏈金融各參與主體將更專注于重點細分行業,進行專業化管理。
第六,建立深度信息聯盟,開展全程化服務。各類供應鏈金融服務主體將通過互聯網、區塊鏈技術整合電商、支付、物流、銀行、稅務、海關等數據節點,搭建跨產業、跨部門、跨區域平臺,并與政府、行業協會等建立深度聯盟,打破“信息孤島”。同時,通過逐漸明確供應鏈金融各主體交易邊界,進行交易接口、交易合約、交易流程等標準化管理,保證數據高效互通,真正實現供應鏈金融全程化服務。
【參考文獻】
[1] 展浩杰.供應鏈金融在電力行業的應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20):44-45.
[2] 彭俞超,王南萱,鄧貴川,等.數字經濟時代的流量思維:基于供應鏈資金占用和金融獲利的視角[J].管理世界,2022,38(8):170-187.
[3] QUEIROZ M M,WAMBA S F.Blockchain adoption challenges in supply chai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main drivers in India and the US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9,46:70-82.
[4] LIU S Q,HUANG X,LI X G,et al.How is China's energy security affected by exogenous shocks?Evidence of China-U.S. trade dispute and COVID-19 pandemic[J/OL].Discover Energy,2021-07-28.
[5] YU W T,YEW C,CHAVEZ R,et al.Integrating big data analytics into supply chain finance:the role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data-driven cul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21, 236:108135.
[6] 李霄鵬,單曉燕,李海波,等.雙循環下區塊鏈智能合約賦能供應鏈融資研究[J].會計之友,2022(19):148-156.
[7] 彭璐.數字化供應鏈金融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的路徑研究[J].國際金融,2022(6):57-62.
[8] 趙爽,冉一寧,吳玉梅.公司治理、供應鏈關系與企業技術創新[J].會計之友,2022(20):41-49.
[9] 徐錦瑞,陳錦榮.對優化產業互聯網金融生態圈的思考[J].上海金融,2019(4):82-87.
[10] 陳冬梅,王俐珍,陳安霓.數字化與戰略管理理論:回顧、挑戰與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5):220-236.
[11] YOSHIDA K.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digital business platforms[J].Fujitsu Scientific & Technical Journal,2017,53(1):67-70.
[12] 李健,朱士超,李永武.基于綜合集成方法論的區塊鏈驅動下供應鏈金融決策研究[J].管理評論,2020,32(7):3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