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燕燕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體制和課堂架構已經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新課標背景下,探尋高效教學新規(guī)律,構建高效新課堂已經成為各階段、各學科的共同目標。本文通過分析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的內在需求,探討具體的構建方法,以供大家參考。
一、打破傳統(tǒng)師生關系,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效課堂構建的核心要點之一就是降低師生溝通成本。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教學大綱為基礎,結合教材和歷年考點進行教學活動,學生所學知識固定,且理解程度各有不同,學習需求和欲望無法得到滿足,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效果不佳。所以在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上,首先,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為課堂價值導向,充分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想法和求知欲。其次,教學內容基于教材但不應局限于教材,應聯合學生一起挖掘語文知識寶庫的更多可能性。
例如,小學部編版語文低年級課本中含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如《寒號鳥》《坐井觀天》《揠苗助長》等,這些課文能幫助學生認識漢字、熟悉新詞,但其本身蘊含的寓言哲理在教師的教學計劃中占比較低。這些富有趣味的寓言哲理是符合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的,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其去理解、總結、分析寓言故事,以此滿足求知欲,激發(fā)自主學習欲望,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標提出的教育要求,是實現素質教育全面普及的前提條件。以學生為主體可以很好地挖掘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潛力,將教師身份轉化為答疑者而非規(guī)則制定者,既保障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提高了課堂時間的利用率,有效促進了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運用多媒體手段,豐富課堂資源展示手段
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教學方式的更新。對抽象認知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的小學生來說,圖像和視頻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媒介能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行業(yè)的逐漸普及,將多媒體設備引進常態(tài)化課堂教學完全可以實現。所以在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上,教師可以通過音頻、圖像、視頻的形式,豐富課堂資源展示手段,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同時多維度展現教材內容,達到多感官教育的效果,實現課堂效率的提升。
例如,小學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含有《飛向藍天的恐龍》《新奇的納米技術》等說明文,以及《貓》《白鵝》等經典記敘文,這一類文章描寫生動細致,寫作技巧和用詞手法非常值得學生借鑒,但往往會因為教材資料不夠具象化,導致小學生難以將文字描寫和現實情況相匹配。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引入音頻、圖像、視頻,打通學生聯系文字與形象的認知壁壘。同時,多媒體設備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專注度,有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
引入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授課,對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和表達意識有現實意義,能幫助學生實現多維度發(fā)展,滿足了高效課堂的需要。
三、擴展閱讀教學占比,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新課標背景下,學習能力的綜合要求取代了傳統(tǒng)教學大綱作為學科的教學總則,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無疑是語文學科的核心板塊。擴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占比,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途徑。
閱讀教學的擴展需要注意兩個要點。一是考慮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二是脫胎于教材,要有足夠的教學意義。
例如,小學部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中,有經典篇目《草船借箭》《景陽岡》等,將四大名著中的經典章節(jié)化為了白話文收錄進教材。教師可以此為基點,鼓勵學生閱讀完整的四大名著,作為課文內容的延伸。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可以選擇面向青少年兒童的半文言文版作為閱讀素材,一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另一方面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意識,有助于學生后續(xù)的文言文學習。
在閱讀教學的方式上,除了傳統(tǒng)的讀后感和閱讀日記,也可以開展角色扮演、辯論、制作相關作品展示等活動,豐富閱讀教學的反饋機制,促使學生進行深度閱讀,達到高效課堂的構建要求。
本文主要從教學主體、教學方式、核心學習能力培養(yǎng)三個方面探討了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措施。總的來說,新課標背景下學生主體是開展教學最重要的基礎,是明確新時代教育正確道路的基石;豐富的教學方式是新課標背景下提倡的課堂嘗試,有助于現代課堂建設;核心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則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必要措施,需要形成長期的、統(tǒng)一的教學制度。
對小學語文課堂而言,“高效”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教學內容的輕量化分配和新課標配套的“雙減”政策,表面上都讓“高效”變成了可行的目標,但是新課標的真正要求還是以更高質量、更深層次的教學效果為導向。對小學語文而言,尋求內核的高效傳授,才是構建高效課堂中真正需要教師去思考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