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玉萱 夏菁
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側重于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同時還需要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學習、探究的興趣,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初步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其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教具是科學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將原本抽象的科學知識具體化,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從而提升科學教學實效。
一、使用教具的重要意義
1.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解決教學設備不足的問題
使用教具輔助教學,在科技生產力不斷發展的今天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相比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利用教具教學更加直觀、形象,借助教具的優勢還可以放大教學過程。對中小學生來說,他們在每個學段都需要更加形象的科學指導,而不是一味地接受理論知識,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主動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具,幫助學生揭開科學世界的奧秘。此外,傳統的教學設備種類單一、數量貧乏,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專業教學儀器不足的問題,而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新型科學教具能夠彌補這一問題,同時也能真正解決學生既無法觸摸實物也不能動手操作,難以在腦海中形成真實的表象的問題。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對剛接觸科學課程的學生來說,如何使他們從根本上對科學產生興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對已經對科學產生一定認知,但仍是一知半解的學生來說,書本上出現的科學理論知識比較枯燥,他們對學習的反感和抵觸大多來自“填鴨式”教學的理論灌輸,脫離了趣味的學習不利于其對知識的掌握。而教具豐富、有趣,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利用教具可以直觀、生動地展示科學知識和實驗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使其樂于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不僅如此,利用教具還可以將原本抽象的科學知識具體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從而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具與科學教學的融合
1.教具走進科學課堂
在許多科目的課堂上,教師普遍注重學生對講解內容的模仿,或者是先給學生設立一個關鍵詞,讓學生從關鍵詞聯系到生活實際,從而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科學課堂也不例外。前者使得學生只能學到淺顯的知識,后者則非常依賴學生的想象力。缺乏新意的教學過程容易使科學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同時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其自主學習能力也得不到發展。此外,在傳統的科學課堂中,教師只是一味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很少留給學生提問和思考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喪失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熱情,部分學生更是不會主動思考,也無法真正投入課堂。
眾所周知,教學效率的提高依賴于直觀教學。教具的使用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在這種前提下,將教具充分融入課堂,可以實現知識的逐步滲透,增加教學內容的開放性,以便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2.教具與科技活動相結合
科技活動是科學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其形式靈活多樣,可以是拓展延伸活動,可以是游戲活動,也可以是實驗活動。科技活動的開展能夠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發揮出來,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中脫離出來,讓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從而提高綜合素質。
在科技活動中,教具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開展科技活動時,教師可以準備各種輔助教具,將這些材料與課內知識相結合,通過活動設計以一種更為淺顯、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更能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教具在科學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補充和促進課堂教學。使用教具輔助教學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充分思考如何使用教具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輕松,讓教學效果更好。而且同樣的教具被不同的教師使用,其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大不相同,這與教師對課程的準備以及對教具的合理使用密切相關。因此,科學教師要結合課程實際,科學合理地使用教具,同時應該對此類教學手段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設計和制作更多有助于教學的自制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