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莉 王慧婷 王偉娜 王曼花 劉璇 趙亞輝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其目的是堅持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從而整體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雙減”政策頒布后,一線語文教師如何落實提質增效?通過在我校進行“雙減”實踐研究,學校語文組從課堂教學入手,優化教學過程,在教學質量提升上合理優化配置作業,為每位教師搭建成長平臺,幫助教師實現自我成長和團隊共同成長,讓減負增效真正落到實處。
一、研究背景
簡單來講,“雙減”政策的推行是我國教育體系建設在確保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健康發展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減負工作上升到了中央層面,教育領域迎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這對教育事業健康發展以及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內容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改革,要“減”之有效則需提高質量。教師基于課標,創設真實情境,設計單元作業,同時兼顧學科融合,為學生設計了分層作業,讓學情不同的學生均能通過作業提高知識水平。從內容質量、完成時長兩方面推進課后服務作業設計的優化。
第一層為基礎作業。語文教研組將基礎知識、重難點梳理成自主設計的“香山作業本”,用于教師幫助基礎薄弱學生鞏固知識。
第二層為拓展式命題作業單。作業設計項目組立足課標,注重素養立意及真實情境創設,比如語文組以“掃健康碼、做核酸”等大情境設計多樣化題目,教師根據學生分層作業情況進行有的放矢地輔導,學優生完成拔高類作業,學困生夯實基礎,牢固掌握課內知識。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
第三層為實踐性作業,即學習與生活結合。每個班級都有一塊農耕園,當天作業完成后,師生可到農耕園打理本班田地,還可觀察校園、制作美食,或者到美術空間、科技長廊放松,為寫作積累素材。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調查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以及教育經驗總結法、案例研究法開展研究工作,努力使研究貼近生活,真實提出小學語文課堂減負增效的有效途徑,并通過合理的研究方案準確匯報研究結果。
1. 調查研究法 通過考察了解客觀情況,直接獲取有關材料,并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的研究方法。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研究方式,對小學語文課堂減負增效的方法進行有計劃、周密和系統的了解,并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了解教師、學生、家長對語文課堂現狀的看法,找準問題所在,以便“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展開課題研究。
2. 個案研究法 指對某一個體、某一群體或某一組織在較長時間里連續進行調查,從而研究其行為發展變化全過程的研究方法。
3. 觀察法 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專注同一個年級不同班級的語文課,進行跟蹤、調查、分析、教研等方式,分析現階段語文課堂的不足和提升方向。
4. 行動研究法 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以鄭州市惠濟區教研室的“學為中心”課堂理念為基礎,結合我校語文課堂具體學情,進行有針對性的切片式分析課堂,為一線語文教師指點迷津。
5. 教育經驗總結法 依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聯系和規律,使之上升為教育理論的一種教育科研方法。我校語文組積極閱讀語文名師課堂隨筆,比如竇桂梅、薛法根、于永正、肖培東、朱煜、韓素靜等,教研時觀摩名師課堂,復盤名師課堂亮點。同時,我校校長劉紅有三十幾年的語文教學經驗,經常為教師開展專題講座,大大提高了我校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
6. 案例研究法 對學校個別班級的語文課堂進行調查、觀察、分析,搜集素材資料。
四、研究過程
我校通過分階段調研語文學科相關數據,結合語文課堂、教師、作業、評價四方面因素對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對語文學科減負增效有效途徑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加強有效措施的創新,摸索出通過優化教育結構,創新育人方式,找尋減負增效的有效策略,探索助推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式。
1. 四季古詩校本課程 四季古詩校本課程以節氣為線索,從立春開始,跨越四季,到大寒結束。學生們從不知道什么是節氣,到隨口吟誦出節氣詩詞,潤物于無聲處聽驚雷,無色處見繁花。每個節氣以詩詞開啟生命的黎明。學生們與古人對話、與植物對話、與土地對話,感受四季輪回,體驗農歷節氣,感知傳統文化,體會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之美,穿越千年而熠熠生輝。節氣來臨之前,語文教師會在班級講解節氣由來、節氣習俗、節氣活動以及節氣古詩,學生則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節氣活動。節氣當天,學生穿漢服、背古詩、走聞香路,通過情景化活動,讓學生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 跟著課文學寫作 課文是最好的范文。我們都說得語文者得天下,而語文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習作。現階段,學生寫作文“無米下鍋”,而語文教師“為了教作文而教作文”,兩者呈對立狀態。我校結合語文習作困惑,多次開展“跟著課本教作文”專題講座,融合三至六年級語文教師集體智慧,梳理出了精品課件和可操作的習作教學教案。從課文中尋找寫作訓練點,到小練筆與大作文相結合寫作模式,再到“我的作文我來讀”學生分析作文優缺點,再到優秀作文推薦到校報、外媒平臺發表,最后形成寫作新秀、寫作達人、小作家循序漸進的評價體系。
3. 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 “節氣與農耕”課程追尋著二十四節氣的節拍開啟。每個班級擁有一塊農耕園,分為中草藥、農作物、蔬菜三個種植主題,學生自主管理。“節氣與農耕”課程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部分設計,主要流程為:各班級植物種植—平時的澆水、除草等養護—收獲—儲藏。隨著四季的變化規律,學生跟隨古人勞動經驗和現代科學農耕知識,實現生產性勞動的要求。同時,傳統工藝的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均涵蓋在此課程中。在勞動中,學生學會了觀察,語文教師提供好詞好句,激勵學生將所思所想形成文字。此外,為激發學生想寫、樂寫的興趣,我校積極開展香山嗨購節、香山嗨影節、香山音樂會、香山運動會等活動,由學生參與從策劃到舉辦的全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策劃能力、溝通能力,還能積累寫作素材。
4. 作業設計創新更走心 為改變學生對作業的“排斥”態度,我校在作業內容和形式上創新更走心,比如:和你眼前的美景合張影,并寫一首小詩;用樹葉、谷物創作心中的英雄,向艱苦奮斗默默無聞的英雄致敬;鼻子一酸的感覺是什么;跟爸爸媽媽互換身份,會發生什么有趣的故事;等等。為了讓作業變得有趣,還邀請學生參與作業設計,通過“抽盲盒”的形式決定作業。學生樂在其中,高興地說:“作業不是做的而是‘玩的。”
5. 翻轉線上課堂,深耕高效課堂 每節課不得超過20分鐘,語文備課組依托“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學在鄭州”等網絡平臺,依據學情、課標先個人備再集體備,認真梳理單元知識框架,為提高課堂實效打基礎。面對居家學習的學生,語文組集思廣益,研究線上教學特點,玩轉網絡用語,精心準備課件,采用原班人馬上課模式,知學情,知學生,知內容,讓溫情彌漫每一節課。
五、研究成效
“雙減”政策頒布一年多來,我校在“雙減”下的工作定位更清晰,更準確。學校始終把工作重心放于校內,把校內提質的核心發力于課內。尤其是語文教研組專注研磨課堂,致力于把握課堂方向,拓寬課堂的寬度,激活學生的思維,真正實現課堂的減負增效。學校教導處帶領語文教研組,圍繞“潤香”課堂,打造課堂新樣態,走出了具有香山文化特色的教學之路。學校先后獲得“河南省第二批義務教育標準化管理特色校”“河南省中小學數字校園標桿校”“全國‘家校共育示范學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