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衛平
秉持“安全至上、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理念,我校把師生安全作為學校第一要務,充分發揮家、校、社在安全防范中的主體作用,整體構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全員安防體系,打造校園安全命運共同體,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以健全崗位安全責任制為基,人人知崗明責、認崗領責
1.設崗必設責。按照“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原則,明確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教輔、后勤等各崗位安全目標任務和責任后果,厘清安全權責清單,做到崗位安全目標任務明確、安全責任分解明晰、安全管理壓力傳導到位,使全體教職工人人身上有安全管理任務、個個肩上有安全責任擔子。
2.上崗必領責。一是通過學校政務公開欄、校園網等渠道,將全體教職員工工作崗位、職能職責等以清單形式向全校公布,提高安全工作責任制的透明度和知曉率。二是通過班會、級會等多種途徑和校訊通、微信群等多種媒介廣泛宣傳,讓人人知職明責。三是簽訂《崗位安全目標責任書》,讓每一個部門、每一名教職工知責、明責,全面正確履責,做到不打折扣不變通,履職盡責不推諉。
3.在崗必履責。一是全體教職工每學年公開做出履職承諾,將崗位安全目標、承諾內容、具體舉措等向全校公布,讓全體師生和家長知曉,并接受監督。二是健全“安全責任問責督諾”制度,對標《崗位安全目標任務清單》和《崗位安全責任承諾書》,實施安全管理“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期期清”,將考核結果納入督查督辦、問責追責和績效評價,做到“言必行、諾必踐、行必果”。
二、以織牢全域安全預警體系為重,個個成為“全球鷹”“啄木鳥”
1.建立學情“明細賬”,下好先手棋。一是全員排查,力求全面。二是多措并舉,力爭精準。通過查閱學生檔案、體檢報告、家訪等多種方式了解把脈。三是資源共享,針對性施教。每一名學生的資料,除涉密外,全部提供給所有相關老師和部門,供其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精準施教。四是動態管理,及時更新。以月為單位,針對學生本人及其家庭近一個月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及時更新舊有臺賬,并調整相應的幫扶策略。
2.搭建預警“立交橋”,暢通信息通道。一是健全學校“12345”和“110”,在校門口和各場室安裝免費電話、張貼學校各處室及其負責人電話號碼。二是健全“五級信息員”制度,即班級學生骨干、全體科任教師和宿舍生活老師、班主任、年級管理層、學校管理層均在學生和家長當中設有自己單獨聯系的信息員。三是組建社區信息員隊伍,依靠派出所、交巡警、社區治保會、婦聯、關工委、團委等部門,及時了解學生及其家庭狀況;依托校園周邊店鋪主,發現學生不良行為,第一時間通知學校處理。
3.構筑校外“防火墻”,防患于未然。一是健全“護學崗”,依托社區治保會、志愿者在學生上下學途中事故易發、多發路段和經常聚集的場所設立“護學崗”。二是健全節假日學生居家信息反饋制度。三是密切家校溝通,尤其是學生居家,以短信、微信、電訪、家訪等多種方式提醒家長履職盡責。
三、以完善“四全”安全管理體系為要,全場域不留管理的真空
1.健全全天候安全閉環防范體系,不留安全真空時段。一是健全學生從早自習課伊始到晚自習課結束后回宿舍或返家“四層”安全防范體系。二是完善在校學生真空時段的安全管理,針對中午走讀學生留校,由值日師生、干部進行集中式封閉管理,不留安全隱患。三是針對周末、節假日學生留校以及提前返校,安排領導帶班、志愿者輪值。
2.筑牢重點人群安全防范體系,不留安全隱患死角。重點人群分三類:第一類是特殊家庭的學生;第二類是體質異常的學生;第三類是行為偏差學生。尤其是上述兩類或三類交織的學生,必須列為重點幫扶對象。
3.開展體驗式安全培訓與應急演練,不留防范技術風險。一是每周開展一次安全技能培訓。二是每月組織一次安全演練。三是成立校園安全應急社團,利用社團課開展安全技能培訓與應急演練,培養安全應急隊伍。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