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秋慧 周韜
摘 要: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價值內涵。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風文明建設是踐行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針對當前鄉風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亟須通過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有為青年回鄉發展等,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進而堅定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路徑
文化自信是基于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而提出來的,包含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對中國現實發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自信。所謂鄉風,是指基于農村地區獨特的自然條件、社會文化而形成的一種行為模式或者行為規范總和。將“鄉風”和“文明”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概念提出來始于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明確地將鄉風文明建設納入國家戰略層面;“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推進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由此可見,鄉風文明建設既是當前鄉村建設的重點,也是鄉村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不僅有悠久的傳統文化做根基,還有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孕育出來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既穩固了文化建設的根基,也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鄉風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要把文化自信的要求融入其中,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
一、文化自信視域下鄉風文明建設的成效
(一)推進移風易俗,倡導農村文明新風尚
目前許多鄉鎮都陸續開展了一些破除歪風陋習的活動,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加強村規民約、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禁賭禁毒會等自律機制建設,倡導農村文明新風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實際工作中,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采取獎勵評優的方式激發廣大農民群眾勤勞致富、見賢思齊、向善向上、奮發進取的熱情,推動移風易俗常抓常新、富有特色。這些舉措從根本上轉變了農民的舊思想,提高了其思想道德素質,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朝著鄉風文明建設這個共同的目標去努力奮斗。
(二)健全相關制度,促進人民主體作用的發揮
政府通過不斷完善鄉風文明建設制度規范,使相關制度更加公開化、透明化、民主化。許多鄉鎮政府還設置了便民信箱,人人都可以給鄉村建設提建議,促使全民參與到鄉村建設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美麗鄉村的建設者。當人民有了參與感后,其建設鄉村的動力和熱情就更足。通過這種方式,不僅促進了政府服務水平的提升,還傾聽了人民的呼聲、落實了民生建議,充分發揮了人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堅持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主要抓手,持之以恒開展精神文明宣傳教育活動,從而逐步在農村形成尊老敬老、鄰里團結、民風淳樸、村容整潔的良好氛圍。
(三)完善基礎設施,優化鄉村文化環境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則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基礎設施是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條件,也是衡量鄉風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政府大力建設農家書屋、文化廣場、黨群活動中心,增設鄉村網絡閱覽室、信息咨詢站等電子信息服務平臺,進一步優化鄉村文化環境,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激活了文化事業所需的各項資源;另一方面,滿足了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農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進一步推進了鄉風文明建設。
(四)加強技能培訓,培養高素質人才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名義召開的人才工作會議,為新時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當前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迫切。通過鄉風文明建設,在農村形成了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通過舉辦各種免費的培訓班,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義務科技培養,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使其成為發家致富的帶頭人,從而給農村帶來新思想、新血液、新力量,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二、文化自信視域下鄉風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與參與積極性不高
一方面,由于長期受小農經濟和城鄉二元治理結構的影響,部分農民思想觀念較為落后、道德意識不強,加之農村還存在著一些遺留下來的不良習俗,這些往往會影響農民的身心健康、阻礙鄉風文明建設。另一方面,雖然一些農村地區曾開展過鄉風文明建設相關活動,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導致活動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許多活動仍然采用陳舊的方式方法,沒有立足農村的實際情況和農民的現實需要進行創新。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方式方法,不僅不會提高農民的參與度,反而會使他們更加抗拒參與此類活動。農民是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和直接受益者,如果無法提高農民的參與熱情、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就無法實現鄉風文明建設目標,更無法實現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
(二)對鄉風文明建設的認識不夠全面、重視程度不夠
一些基層干部對于鄉風文明建設的認識不夠全面,并未真正認識到為什么要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以及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導致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其一,部分基層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偷懶、忽視問題等行為,不僅阻礙了鄉風文明建設,還給當地村民帶來了消極的價值導向;其二,一些基層工作者在具體實踐中僅通過強制要求和簡單宣傳等方式要求農民參與相關活動,這不僅使得農民對于鄉風文明建設的了解不夠全面,還讓農民對鄉風文明建設產生抗拒心理,導致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停滯不前;其三,由于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基層政府對于鄉風文明建設的資金投入也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風文明建設。
(三)文化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很有必要的。文化基礎設施既是農村文化建設的物質載體,又是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更是宣傳、教育、組織、發動群眾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目前部分農村受地理位置、文化積淀、經濟基礎等因素限制,文化基礎設施較為短缺,無法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即使一些地區有少量的文化基礎設施,也因規模偏小、功能不夠齊全、維護跟不上等,不能適應現階段鄉風文明建設的需要。
(四)鄉風文明建設主體缺失
由于農村的工作機會相較于城市來說不多,所以許多青壯年離開農村去往城市學習、工作和生活,這使得留在農村的主要群體為老人和兒童。一些農村交通不夠便利、信息相對閉塞,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回來一次往往很難,導致出現了很多“空心村”。“空心村”是指隨著我國城市經濟和工業迅速發展,大量的農村青壯年進入城市打工,除去放長假的一點時間,其余時間均留在城市。因此,農村常住人口失去了中心力量,像大樹空心了一般。“空心村”的存在不僅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增加了鄰里糾紛,影響了鄉風文明建設的進程。不僅如此,一些青年因為對農村存在偏見,不愿意回到農村,導致鄉風文明建設主體缺失。
三、文化自信視域下鄉風文明建設的路徑
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從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青年回鄉建設等方面著手解決。
(一)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
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只有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了,進一步加深了對鄉風文明建設的認識,才能順利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因此,必須不斷增強農民的文化素養,扭轉他們的不良習慣。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意識到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道德意識的重要性,要滿足他們的需要,必須大力組織開展愛國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宣傳教育活動。同時,制定村規民約,積極培育崇尚向上、勤勞致富、鄰里和睦、尊老愛幼、誠信友善等文明鄉風。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保障所有學生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對于那些因為沒有錢導致無法去更高學府深造的寒門學子,國家給予了相應的補助。當教育實現普及,農民的道德意識和文明程度才能不斷提高,鄉風文明建設才能更好地進行下去。
(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在鄉風文明建設當中,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也十分重要。政府作為鄉村建設的領導者、指引者,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去彌補鄉風文明建設中的不足。農村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開展農村工作時,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所以在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要以黨委、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全面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圍繞建設目標制訂具體方案。同時,建立健全基層干部考核制度,將鄉風文明建設納入基層干部考核范圍,促使基層干部在工作中干出實績,號召廣大農民群眾有方向性和目標性地參與鄉風文明建設,從而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進入新時代以來,國家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并定期派人對基礎設施進行維護,推廣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和作用。但是,也要避免出現因基礎設施分布不均勻,導致不同區域農村居民收入差距過大阻礙區域發展的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從來都不應該是“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體系,尤其要充分發揮縣鄉村公共文化設施、資源、組織體系等方面的優勢,強化文明實踐功能,推動鄉風文明建設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合發展。
(四)鼓勵有為青年回鄉發展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鄉村振興事業。通過國家和社會多方共同努力,越來越多的青年愿意回到農村,加入鄉村建設的行列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青年是人才隊伍的中流砥柱,他們對于鄉風文明建設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與見解,不僅能夠挖掘當地鄉風文明特色、破除老舊與腐朽之風,還能運用自己的所學,創新鄉風文明建設的方式方法,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最終實現鄉村振興。因此,政府應采取各種措施鼓勵青年回鄉,宣傳回鄉建設的好處與意義,激發青年建設家鄉的熱情,使越來越多青年愿意加入建設鄉村的行列,在鄉村建設中實現自我價值,并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四、結語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在建設過程中要以人民群眾堅定的文化自信為基礎,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不斷增強鄉村文化發展軟實力,充分展示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面貌。當代青年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文化自信的道路,積極投身于鄉風文明建設,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鄒廣文,王毅.文化自信的三重內涵[N].光明日報,2018-01-12.
[2]趙璐.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的價值、障礙與破解[J].農業經濟,2021(12):29.
[3]張靜,任鳳琴.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風文明建設探究[J].現代交際,2022(09):89-96+123.
[4]向哲.加強鄉村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EB/OL].https://m.gmw.cn/baijia/2021-07/20/35008888.html,2021-07-20.
[5]袁丹丹.論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J].農業經濟,2022(02):64-65.
[6]《“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以文化繁榮助力鄉村振興[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6/23/content_5620454.htm,2021-06-23.
[7]黃俊毅.“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述評之一[N].經濟日報,2021-02-24.
[8]李震,祁莉莉,董義春,等.文化自信視角下的鄉風文明建設思考[J].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03):9-14.
[9]葉愛華.文化自信視域下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漢字文化,2020(22):137-138.
[責任編輯:王芳玲]
作者簡介:戴秋慧(2000—),女,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