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瓏梅
一、幼兒家庭生活禮儀教育的內涵與價值
(一)幼兒家庭生活禮儀教育的內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生活場所,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這是父母的重要責任。中國古人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十分重視禮儀教育的,我們發現中國古人在行為舉止、居家禮儀、待人接物等方面都有十分詳細的禮儀行為規范要求。如《弟子規》、《禮記》、《朱子家訓》等古籍中都記載了對家庭生活禮儀教育的各項規范要求。另外,在古代六藝教育中,“禮”為之首,由此可見,家庭生活禮儀教育,自古以來便受重視,這也是中國人的一種優良傳統。
(二)幼兒家庭生活禮儀教育的價值。禮儀教育在中國古代就是做人的教育。可以說,禮儀行為是道德實踐的外化要求,幾乎可以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有研究者認為,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能夠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并養成健全的人格。有研究者認為,對幼兒進行家庭生活中的禮儀教育有助于幼兒良好的品德習慣的養成,更有利于良好家庭氛圍的建立。還有研究者認為,禮儀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從小在家庭中進行禮儀教育,能夠讓幼兒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繼承和傳承中華傳統禮儀文化。
二、目前幼兒家庭生活禮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生活禮儀教育的意識不強。在幼兒家庭禮儀教育的調查中顯示,56.67%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沒必要學禮儀規矩,有的家長甚至覺得禮儀規矩限制了孩子的天性。許多家長將教化子女的責任推向自己的父母、幼兒園和社會。在具體的禮儀教育過程中,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孩子喜歡過西方節日,而忽略了我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中秋等,不注重這些節日之中的儀式、禮儀和禮節。針對禮儀教育內容,有60%的家長認為自己對中國傳統禮儀有一點理解。
(二)家庭生活禮儀教育方法不恰當。在調查中顯示,84.3%家長認為自己缺乏進行禮儀教育的方法和能力。家長只會說教以及禮儀知識灌輸,幼兒的主動性無法調動起來。幼兒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若家長忽視幼兒的差異和需要,單靠“你不能怎么樣”或“你要怎么樣”來進行強化或限制,這樣肯定不會有良好的禮儀教育效果。有些家長忽視內在教育,強迫約束幼兒,幼兒做到了但卻感覺不愉快,這種沒有正確意識的禮儀行為培養是毫無意義的。
三、幼兒家庭生活禮儀教育的路徑
(一)家園共育,提升家長開展家庭禮儀教育的意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促進法》指出:“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增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這既強調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明確家長的責任,“德”放在首位,足以體現禮儀道德的重要性。學前期是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禮儀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定的過程,作為家長必須認識到禮儀教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意義,在關鍵期采用合適的方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二)家園共育,規范家庭生活禮儀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以我園為例,我園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禮”文化,挖掘梳理出在今天的家庭生活中依然適用的禮儀規范內容。主要內容包括行為舉止禮儀、居家生活禮儀、待人接物禮儀和傳統節日禮儀等。㈢家園共育,提升家長家庭生活禮儀教育的知識和能力
對幼兒進行家庭生活禮儀教育,這不單純是家長的事情,只有家庭與幼兒互相配合,才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如通過幼兒園公眾號等傳播禮儀知識,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專題講座、個別溝通等方式更新家長觀念,傳授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的正確方法。另外,也可通過家長園地、家教沙龍等相互分享方法和困難,這樣家長可互相借鑒、相互促進。而教師也可結合幼兒園的做法,幫助家長提高家庭禮儀教育的效果。另外可通過家長開放日,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行為舉止,根據孩子的表現情況采取更合適的禮儀教育方法。
四、幼兒家庭生活禮儀教育的策略與建議
(一)家長言傳身教,樹立榜樣。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長必須做到以身作則,重視自身的榜樣作用。3-6歲幼兒愛模仿且觀察能力強,他們最初的行為習慣,可以說大部分是在模仿家長的行為。所以家長需知道自己的言行、修養和儀容儀表,時刻在影響著孩子。作為家長要時刻為孩子做好表率,讓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禮儀習慣,懂得孝順,學會感恩。
(二)注重家風,建立“禮儀家規”。幼兒對秩序有一種天然的熱愛,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禮儀家規”。如吃東西時不要發出難聽的聲音,每天收拾好自己的東西,早起說“早安”、睡前說“晚安”等。家長要切記,要和孩子共同制定“家規”,這是對孩子的尊重,只有孩子認同才會自覺執行。家長必須和孩子共同遵守和監督,幫助孩子規范自身的禮儀行為,養成良好禮儀行為習慣。
(三)利用故事、兒歌、視頻等進行直觀啟發。在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時,家長可把道理寓于形象之中,通過直觀的教育方法提高幼兒對文明禮儀行為的認知。可把枯燥的禮儀教育內容編寫成生動有趣的兒歌和小故事,激發幼兒學習積極性。如居家禮儀中的兒歌《待客歌》:客人來,歡迎他,請坐下,請喝茶。客人問我,我回答。客人走,送送他,揮揮手,再見啦!
(四)在日常生活及節日中實踐體驗,適時滲透。“以境育情”是家長加深幼兒禮儀情感的重要手段,家長可隨機滲透或抓住某些細節開展禮儀教育。如家里來客人,可以通過這真實場景,讓孩子自己來實踐和感受如何招待客人。在這種自然的情境下,孩子可以把平時看到、聽到、學到的禮儀知識得以應用,便于學會良好的禮儀行為。家長還可以以傳統節日、傳統禮儀和習俗為載體,如農歷新年,帶著孩子到別人家去拜年,如何打招呼、施禮祝賀新年、雙手接過別人給的紅包并有禮道謝、在別人家要注意什么禮儀等。孩子在真實的場景中, 便會逐步將各項禮儀內化為自身的準則或習慣。這不僅讓孩子感受到傳統節日的氛圍,也可讓傳統的禮儀得以延續。
(五)改進評價方法。第一,家長要關注幼兒在禮儀習慣和行為養成過程中的堅持和努力程度,重視幼兒在禮儀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意志和態度,目標是讓幼兒“做最好的自己”而非“要比誰做得好”。其次,要給予幼兒禮儀行為正確的評價,對幼兒的禮儀行為做出積極的回應,使他們獲得成就感和快樂的情感體驗。評價內容需要具體有針對性,讓幼兒“知其所以然”。另外,家長要引導和幫助幼兒對自己的禮儀行為做出評價。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