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祎祎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種業必須強。2022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對種業振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步入全面實施種業振興的第三年,如何確保抓出成效,為后續工作打牢基礎?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二級巡視員謝焱對此進行了解讀。
以需求為導向 盡快補齊短板弱項
10年來,我國種業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作出了重要貢獻,實現了種源立足國內總體有保障、風險可管控,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特別是2020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的決策部署,形成了各地區各部門及社會各界共同關注支持種業發展的新局面,開啟了合力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的新階段。在一系列有力舉措推動下,我國種業實力不斷增強,玉米、蔬菜、白羽肉雞等自主種源比例穩步提升,農作物自主品種面積占比在95%以上,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更加堅實。
“但總體來看,種業振興還處于起步階段,距離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目標要求還有不小差距。”謝焱認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對種業振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須把種業振興擺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中來把握,盡快補齊我國種業領域的短板弱項。目前,我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總體有保障,但糧食供求緊平衡仍將長期存在,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種業的先導性、基礎性地位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生產上急需的適合帶狀復合種植的玉米大豆、短生育期冬油菜、再生稻、耐鹽堿作物等專用品種還比較缺乏。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也需要優先謀劃解決好處于產業源頭的良種問題。
放眼全球,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實現種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對加快建設種業創新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從我國種業發展看,種質資源發掘利用水平尚不能滿足育種創新的需求,企業集成創新能力不足,種業創新集聚效應發揮也還不充分。
保障高質量種源供應對基地現代化建設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來,我國先后建成了一批國家級種業基地,農作物、畜禽供種保障率由70%提高到75%,但后續還需在基地基礎設施條件、種源質量保障體系、精準化管理服務手段、良種供應應急保障體系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完善。
激發原始創新是種業振興的關鍵。“目前來看,優化種業創新發展環境迫切需要在知識產權保護上付出更多艱苦努力。”謝焱表示,業界期待加快修訂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及配套規章,盡早實施適合國情的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迫切需要加快實行品種“身份證”管理,實施全流程全鏈條監管。
破解機制障礙 加快培育優良品種
面對這些挑戰,2023年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工作思路和重點任務是什么?
“2023年是種業振興‘三年打基礎的第三年,該收官的要收官,該深化的要深化,要以如履薄冰而又志在必得的精神狀態,始終堅持工作的主動性,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動權,高質量推進重點工作。”謝焱表示,面向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把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置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局中來把握,著眼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一重大任務,堅守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這一底線要求,準確把握種業振興在三農工作全局中的方向定位。要統籌好當前與長遠、發展與安全、國內與國際的關系,既要推動破解事關長遠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也要立足當下解決好農業生產對優良品種的急迫需求,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供種業支撐。重點要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完成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基本摸清資源家底,搶救性收集保護瀕危資源,推進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建設,再確定一批國家級農業種質資源庫,構建央地協同、科企合作新機制,推進大豆等資源精準鑒定評價。拓寬境外資源引進渠道,研究出臺種質資源共享利用管理辦法,推動資源向全社會開放共享。
二是加快推進育種創新攻關。積極配合推進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生物育種重大項目。面向產業需求,扎實推進新一輪國家育種聯合攻關,加快培育一批高產高效、綠色優質、節水節糧、宜機宜飼優良新品種。深入實施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推進國產白羽肉雞品種產業化,力爭2023年年底市場份額達25%。瞄準生產急需,加快短生育期冬油菜、再生稻、耐鹽堿作物和高油大豆品種選育示范。
三是精準推進企業扶優。支持鼓勵陣型企業與科研單位、金融機構、種業基地緊密對接。支持陣型企業承擔國家種業重大科技任務,舉辦種業投資說明會平臺活動,推動出臺有針對性的新型信貸產品。構建央地協同扶持企業發展工作機制,推動開展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后補助試點。發揮重點企業“一對一”聯系機制作用,培育種業振興骨干力量。
四是扎實推進國家級種業基地建設。推動出臺黑龍江國家大豆制種基地建設規劃,持續推進甘肅玉米、四川水稻、海南南繁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建設。大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和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做實做強一批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加強基地建設指導和跟蹤評價,強化現代化制種裝備和技術應用,進一步提升國家級制種基地供種保障能力。
五是加大市場凈化工作力度。加快修訂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健全品種審定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制定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和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實施配套措施。扎實開展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和聯合體試驗專項整治,探索推行品種“身份證”、種子認證管理。持續開展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違法行為,營造種業振興良好環境。
(本文原載于2023年1月17日第1版《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