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輝
2020年秋,我被組織選派到河南省臺前縣掛職科技副縣長。臺前縣位于河南省東北角,是河南省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面積4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多萬。
懷著激動又忐忑的心情,我出發了。歷經近500公里,終于走近了臺前縣,眼前是嶄新的高速公路,寬闊筆直的馬路,望不到邊的莊稼地,遠處紅色琉璃瓦的小洋房……
從臺前站下高速十幾分鐘就到了縣委縣政府綜合辦公樓,接待同志工作周到細致、高效嚴謹,幫助我快速熟悉縣情。接下來,跟隨臺前縣委書記常奇民(現任濮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陪同河南省委政研室調研組的一次調研,使我對臺前縣的發展情況有了初步了解。
臺前縣原屬山東,后因治理金堤河水患,劃歸河南。縣域面積三分之一是黃河灘區,其余均為黃河滯洪區,歷史上十年九澇的自然環境對臺前縣的發展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隨著小浪底水庫建成,黃河安瀾,臺前縣抓住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利用獨特的危化專用鐵路優勢,引進了恒潤石化、海源化工等精細化工企業,化工產業初具規模;借助“中國羽絨之鄉”美譽,引進了柳橋羽絨、新塘羽絨等行業龍頭企業,培育了鵬達羽絨、宏宇羽絨等本地優質企業,羽絨產量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依托瓦日煤炭重載鐵路和京九鐵路過境并設站的優勢,建設鐵路物流樞紐,發展大物流。如今,臺前縣形成了化工、羽絨與物流“兩大一強”的產業格局,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兩年間,我分管了工信科技、交通公路、招商、電商、物流和智慧城市等工作,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臺前、感悟臺前。隨著工作的深入,觸動我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使我很想說說臺前發生的事情。
說臺前就要說說臺前如何從當初“一條馬路一盞燈,一個喇叭全縣聽”蝶變到如今八大公園環繞全城,游園綠地遍布鄉村。臺前利用鐵路優勢,謀劃國家煤炭儲配基地,聯合精細化工產業基地,打造臺前國際陸港,建設陸港新城;抓住引黃調蓄窗口機遇,建設了總面積超過3000畝的龍湖,為城市注入靈氣,并圍繞龍湖建設濱湖新城;借助國家建設京雄商高鐵的重大機遇,加快建設高鐵新城,提升城市品位,拉近臺前與大城市的距離。三個新城正在徐徐展開,如詩如畫。
說臺前就要說說臺前人如何兌現“不把貧困的帽子扔到黃河里就把自己扔到黃河里”的錚錚誓言。這兩年我親歷了臺前縣實現脫貧摘帽、步入鄉村振興的歷史階段。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綜合辦公樓亮燈的總是縣委書記常奇民的辦公室。他發揚“三牛”精神,鞠躬盡瘁,白天調研項目,夜間看材料聽報告,踐行了一名縣委書記的使命擔當。離任之際,干群動容,一副對聯代表了全縣人民的心聲:十年躬耕建奇功偉業一片丹心映金水,百姓稱頌保民生福祉滿城政聲傳鳳臺。原縣長、后接任縣委書記的王俊海(現任濮陽市政協副主席)在臺前工作八年半,鐵骨柔情,勇開新局,干工作總是靠前指揮,全力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夯實了臺前產業基礎,大力建設臺前縣城外環路,拉大城市框架,高瞻遠矚謀劃三個新城,奠定了臺前城市發展根基。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在縣委領導下,人大、政府、政協,同心協力,同心同向,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臺前縣才有了今天來之不易的發展局面。主要領導以身示范帶動全縣干部形成了敬業奉獻、求真務實、拼在當下的工作作風。兩年間聽到最多的話是“要搶抓脫貧攻堅機遇,加快發展”“為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就是最大的失職”“群眾的小事是縣委、縣政府的大事”“一個決策可能影響一個家庭一輩子,要慎之又慎”“要給群眾最大讓利”“我們自加壓力,保證完成任務”等。
再說幾件我親身經歷的小事例。
事例1:門衛。印象中大多數的政府大院都是管控嚴格、進出麻煩。但我到臺前后發現縣委、縣政府的大門不一樣,可以自由進出,早上和晚上還有人在院子里面散步鍛煉。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群眾進出大院就像進出公園一樣,這讓我甚是吃驚,后來閑聊的時候了解到,臺前縣的主要領導說過縣委、縣政府的大門永遠對群眾敞開。
事例2:信訪。我值班時曾遇到一位上訪群眾反映其為幾個鄉鎮修鄉村公路,項目資金一直沒有足額支付,詳細了解情況后,我依例請示主要領導如何處理。得到如下答復:群眾墊資替政府修路,不要讓人家吃虧,盡快組織交通、財政、審計、鄉鎮等單位如實核算,能兌現的即刻兌現;一時有困難的,制訂支付計劃,給予明確答復。
事例3:修路。臺前縣與他省交界部分犬牙交錯,為了道路通順,需要搬遷他省村莊、企業。為解決此事,主要領導親自上門溝通,最終用真情和效益說服了對方。路修通以后最大的受益者是道路周邊的群眾。“拆別人的房,修臺前的路”成了一句美談,也道出了其間的艱辛。
事例4:開會。會議多是目前縣鄉的常態,有一次會議從下午3點開到夜里11點多,進電梯的時候,鄉鎮的同志急急地說,抓緊回去安排落實,迎接明天檢查。因為很多工作是不能等的,比如疫情防控、防汛等,必須立刻落實。縣里產業興了,百姓富了,鄉村美了,不是靠敲鑼打鼓換來的,是靠縣鄉干部群眾努力干出來的。每一項工作都要分解任務、具體落實,也勢必需要開分析研判會、安排實施會、督導檢查會等。
事例5:招商。有好的投資項目,尤其是工業項目,各地都會積極爭取。記得有一次午餐時接到消息,投資方下午想見縣主要領導。相關單位立刻準備,半小時后出發,開車兩個多小時到達,考察、座談,然后馬不停蹄地往回趕,參加夜間上級工作調度會議,其間在高速服務區接上熱水,一人一桶方便面解決晚餐問題。如此緊湊的時間安排,在縣里是常事兒,外出招商往往利用夜間趕路,利用午間奔赴下一地點。我常聽臺前縣的主要領導說,臺前縣產業基礎薄,我們只有比兄弟縣區更加積極,用軟實力彌補硬實力的差距,才可能有機會大步趕上。
事例6:搬遷。“萬人助萬企”期間,產業開發區內某化工企業提出其安全距離內有一個60多戶人口的村莊,項目無法通過上級安全評估,價值上億元的生產裝置已調試完畢,不能按期投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要么搬遷企業,要么搬遷村莊。縣委、縣政府根據發展規劃,最后用10天左右時間完成了村莊搬遷。你可能想到了強拆,其實不然,是因為政府把龍湖最好的地段建成了遷建安置房,安置房的門面房讓搬遷群眾先選,如此一來,村民爭相搬遷。
事例7:阻工。某個省重點項目占用18戶群眾的土地,其中17戶已按照標準簽訂補償協議,剩余1戶因補償方案未達到預期多次阻擾施工。交通部門和鄉鎮同志多次上門溝通,我也到現場與其面談數次,但其態度多變,致使施工隊伍和大型機械原地等待,累計延誤工期數月,嚴重影響項目進度。最后經主要領導研判,提出了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國土、財政、交通、鄉鎮等單位參加,就該戶群眾的核心訴求,依法依規且本著公平的原則進行討論,最終形成解決方案,化解了矛盾。
縣里類似上面的事例每天都在發生,還有很多很多……來臺前之前,對縣鄉工作的辛苦知之甚少。到了以后才發現,作為國家治理的獨立單元,縣鄉工作負荷遠超我的想象。有句話叫作“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疫情防控、灘區遷建、重點項目、污染防治、環境治理、信訪維穩、招商引資、“三個一批”、發展考評、防汛抗旱、農業生產、城市建設、美麗鄉村等,所有的工作都在這一級落實,每項工作都需要分管領導和縣直部門及鄉鎮負責同志分層級開會研究落實,并迎接多輪次的檢查、調研、觀摩、評比等。走訪鄉鎮的時候多次聽到同志們說已經幾天沒回家了,實際上他們離家的距離很近,開車需要一二十分鐘,這也說明有時工作確實繁忙。每次遇到硬活累活的時候,他們總會這樣總結:“讓我們用黨員、干部的辛苦指數換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加油!”臺前的干部在用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掛職兩年,能有機會趕上這種良好的干事創業氛圍,用專業所長服務于地方發展,在奮斗中成長,真乃人生之幸。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讓大家如此拼搏,落筆的這一刻,我明白了,是新時代的號角,是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召喚,是民族復興的榮耀,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共產黨人的偉大品格。
摘窮帽,拔窮根,樹信心,強組織,興產業,臺前已走向鄉村振興的前臺。
臺前,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