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輪流養老”(以下簡稱“輪養”)是當前農村多子女老年人養老的一種務實選擇,通過輪流贍養,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減輕了子代的養老壓力,對于家庭和睦、社會穩定具有積極意義。但是,也可能會在“輪養”過程中忽視對老年人的精神關愛,引起兄弟姊妹間的矛盾,加重老年人心理負擔。需要在家庭和社會兩個層面共同努力,多措并舉,不斷健全養老方式,使老年人能夠安享晚年。
關鍵詞:多子女家庭;“輪流養老”;農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老齡工作,他強調“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要讓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推動老齡化問題的解決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河南省作為全國第一戶籍人口大省,農業人口占據了總人口的半數以上。《河南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指出,全省老年人口比重持續上升,從2016年到203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將從10.25%上升到16.12%。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河南省人口老齡化現象將進一步加劇。近年來,河南省積極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養老服務模式豐富多樣,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但仍存在養老服務供給和居民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因此,農村多子女家庭存在的“輪養”現象,可以說是在外部政策制度環境一時難以完善情形下的務實選擇。研究農村多子女家庭“輪養”現象,不僅有助于完善農村養老模式,化解農村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矛盾,促進農村地區和諧穩定,還可以為政府部門完善養老保障制度提供信息支撐。
一、“輪養”的概念與調查情況
(一)“輪養”的界定
“輪養”現象在中國歷史久遠,東漢時期就有相關記載。王躍生在其關于18世紀家庭婚姻狀況的研究中指出,在下層百姓中,親子分爨而居后,由兒子輪流贍養老人的情形已經比較常見。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編著的《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數據分析》更是通過調查得出:無論是在中國的河北、甘肅、山東等內陸省份,還是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其農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老年人“輪養”現象。在這些研究中,學者們大都將“輪養”責任的主體定義為男性子代。如王躍生在《北方農村老年人“輪養”方式研究——基于河北調查數據》一文中所述,“有兩個及以上兒子的父母年老、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或喪失之后,由諸子輪流贍養的做法在傳統和當代中國不少地區有所表現”。伍海霞在《當代農村老年人口的輪養分析——以河北經驗為基礎》一文中將“輪養”定義為:“所謂‘輪養,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兒子結婚成家后輪流承擔贍養父母或父母一方。”可是通過對河南省S村的調查發現,隨著人們觀念的變遷,越來越多的女性子代也和男性子代一樣承擔著贍養父母的義務。因此,綜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所指的“輪養”是指在父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喪失的情形下,其日常起居等贍養責任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已經結婚成家的子女輪流承擔。
(二)S村調查情況簡介
本文研究的一手材料主要來自2022年6月和2022年12月在豫西S村的調查訪談,調查方式主要是參與式觀察與半結構式訪談,輔之以調查問卷。
S村位于黃河岸邊,距離縣城25公里,全村共有18個村民小組,420戶,1850人,耕地面積1650畝。全村60歲以上老人286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5.5%,他們生活于147戶家庭,其中2位老人生活在核心家庭,8位老人生活在主干家庭,78位老人由子女“輪養”,占比達27.3%,剩余的198位老人均為單獨生活,占比達69.2%。
課題組通過多種形式對78位采用“輪養”方式生活的老人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摸排,以求掌握其“輪養”生活的情況。同時,為了了解198位獨自生活的老人未“輪養”的原因,課題組對其中的92位進行了訪談。
二、“輪養”的原因、形式與成本
(一)“輪養”的原因
“輪養”老人子女因素。“輪養”即輪流供養,其產生的最基礎條件就是老人須有兩個及以上子女。“輪養”產生的原因從子女的角度來看,其根本上是多子女家庭子代養老義務均等化的體現。其暗含的邏輯是,父母含辛茹苦把每個子女撫養成人,為其置業嫁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特別是男性子代還相對平等地繼承了父母的主要財產,若在父母年老失去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下,不盡贍養義務的話,其咎難辭。這樣的行為不僅會在倫理上被視為“不孝”而遭人唾棄,而且在法律上亦是違法。贍養父母需要子女付出相應的人力與財力成本,所以在多子女家庭中某單個子女不會或不愿一力承擔。這是因為隨著生活水平與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在延長,與此同時,人的不健康期或平均帶病期也在延長。這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且給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照料負擔。在農村,壯年勞力農忙時節需從事繁重的農業生產活動,而閑時又要進城務工補貼家用,缺乏充足的時間與精力來照顧老年人,這已經成為許多家庭養老的后顧之憂。在訪談中,一位“輪養”父母的受訪者表示:“兄弟幾家搭伙一起照顧老人,負擔會輕些,也好將就。如果老人光在一家住,那么此外啥事都干不了。”因此,采用“輪養”這種贍養成本均攤的方式為父母養老送終,成為一種現實選擇。
“輪養”老人自身因素。多數老人在被“輪養”之前是獨自居住,即“單過”。S村有多達198位老人未和子女一起生活,占比69.2%。原因主要是他們認為“跟某一兒子過”或者“跟某一女兒過”容易被嫌棄或者被其他子女說閑話,從而引發各種家庭矛盾,因而不如自己“單過”。只有在自身生活能力下降、需要別人的照顧時,才會由子女輪流贍養。也就是說,存在被照料需求是老年人選擇“輪養”的主要原因。至于被“輪養”老人的性別方面,女性多于男性,這主要是因為一般情況下丈夫年齡長于妻子,而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又長于男性(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72.38歲,女性為77.37歲),當丈夫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時,妻子一般可以提供照料,而當妻子也需要照料之時,其喪偶率較高,就需要子女贍養了。不過,并不是所有的多子女老人在其年老或生活不能自理后都會被“輪養”,且因為“輪養”對于親代較為被動,甚至會被認為是“乞食”。因此,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老年人為了避免子女嫌棄,會請人照顧自己的起居。
倫理因素。年老是人生常態,是生命體活動的自然規律。家庭通常被認為是人類社會最基礎、最穩定的社會結構。中國人更是尤為重視家庭,家庭在中國人養老觀念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亦是中國傳統社會實現老有所養的依靠力量與主要載體。只是傳統中國家庭為幾代人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即現代學者所講的聯合家庭,強調“五服不分”,家財集中于大家庭,故而家長在年老之后仍在家庭之中擁有較大的財產支配權,其養老自有保障。而當代中國家庭結構已經發生巨大變遷,多子女父母在經歷子女婚嫁后,所掌握的財力等資源已經微乎其微,故而在喪失勞動能力后,只能依賴子女反哺。家庭養老在多數老年人看來,仍為主要養老模式。在對S村老人進行訪談時,當被問到“您是否愿意到養老院頤養天年”這一問題時,78位被“輪養”老人中有54位老人明確回答不愿去養老院;剩下的24人中,有11人表示可以考慮去養老院,5人因為年事已高,無法有效溝通,只有8人明確表示最好去養老院。不愿意去養老院的老人著重強調了“在養老院生活費用更高”的經濟原因,不過“去養老院是子女不孝,無人看管”“愿意老死家中”等倫理因素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二)“輪養”的形式
根據被“輪養”老人對供養者在吃、住、行等方面的依賴程度,筆者將“輪養”的形式主要分為輪吃不輪住、輪吃輪住、輪住不輪吃等。
輪吃不輪住。即老人在其自身居住的固定房屋就寢,供養者(即老人子女)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辦法為老人提供飯食等。一般而言,行動不便或者健康狀況較差的老人多是由輪值的子女送飯到住所;身體較好、行動無大礙的老人,則多是自己在吃飯時間到輪值的子女家里吃飯,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住所休息。S村78位被“輪養”老人中有13位老人采用了輪吃不輪住這種“輪養”形式,占比16.7%。這個比例遠遠低于采用輪吃輪住形式的比例。這主要是因為輪吃不輪住要求老人和供養者居住的距離比較近,否則必有一方每日要多次往返于途,費時費力。S村13位采用此種“輪養”形式的老人中,包含了6對老年夫妻,剩下1人為孀居老人。這些老人的子女家庭均同在S村,只是有的不在同一自然村,他們的住所相距不遠。輪吃不輪住的優點是,一方面,每日多次見面可以增進雙方的交流,使老人一定程度上享受到子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另一方面,避免了因為整日一起生活所產生的生活瑣事糾葛。
輪吃輪住。即老人輪流在每個子女家吃住,并由輪值子女負責接待探望老人的親朋好友。一般來講,多數情況下吃與住兩者的時間是一致的,但是也有部分吃住時間不一致的情形。伍海霞在其對河北農村老年人“輪養”現象的研究中,曾發現有老人“1天輪吃,1年輪住”的情況。通常情況下,采用輪吃輪住形式養老的老年人一般為年事已高或行動不便者,以及居住條件缺乏者。輪吃輪住是最常采用的“輪養”方式,S村有65位老人以此方式養老。這主要是因為農村一般家庭的生活條件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既然為父母提供了飯食,再為其提供棲身之所并非難事;再者,吃住具輪,簡單方便,也有利于子女日常看護照料。
輪住不輪吃。即缺乏固定住所的老人,由子女輪流提供住所,以及灶臺、口糧等,由老人自己開火做飯,不和子女家庭共食。在S村進行調查時并沒有發現有人采用此種“輪養”方式。不過,伍海霞在其對河北農村老年人“輪養”現象的研究中發現,73名調查對象中有8人采用輪住不輪吃的方式,占比為11%。
(三)“輪養”的成本
時間成本。“輪養”時間是指被“輪養”者在其單個子女家生活或由子女提供飯食的時間長短。王躍生和伍海霞在其各自對河北農村老年人“輪養”現象的研究中指出,“輪養”周期最短為1天,最長為2年,“輪養”的周期和形式與老年人的年齡有關。他們的結論在S村的調查中部分得到了印證。
通過對S村被“輪養”老人及相關者的訪談調查,我們發現采取輪吃不輪住形式的“輪養”周期有1天、7天、10天、1個月等4種情形,周期相對較短;而采取輪吃輪住形式的“輪養”周期有1個月、2個月、3個月、6個月等4種情形,周期相對較長。究其原因,主要是輪吃輪住相當于較為深度地融入供養家庭,不宜時間過短,否則“不值得麻煩一趟”,而輪吃不輪住則“可以經常換一換口味”,不宜時間過長。
至于王躍生和伍海霞在其研究中所述的“輪養”周期為1年甚至2年的情況,在S村并未發現。這是因為超過半年的“輪養”周期,時間跨度太長,老人本身就行動不便或年事已高,若在某個子女家庭所待時間太長,就增加了發生意外的可能性,這很有可能招致其他子女的指責,并且長時間持續看護老人,也會使單個子女家庭感到疲憊不堪。
影響“輪養”周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子女的數量。在S村的調查發現,許多家庭會將1年作為一個循環周期,然后根據子女數量,平均分配子女輪流贍養父母(也可能是鰥父或寡母)的時間。比如,有4個子女的老人,每個子女1年內要贍養老人3個月;6個子女的老人,每個子女1年內要贍養老人2個月,至于是一次完成贍養老人的時間還是分次完成贍養老人的時間,則比較靈活,可以根據各自的情形變通安排。另外,被“輪養”老人的年齡也和“輪養”周期的長短有關。一般而言,年齡越大,“輪養”周期相對越短。這雖然看似較為折騰老人,但是卻可以相對減輕每個子女的心理壓力。一般情況下,子代都不希望親代逝于自己家中,這樣既可能受到照顧不周的指責,又被多數人認為不吉利。此外,“輪養”周期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既可能會因為子女們的協商而改變,也可能會因為某一子女突然死亡造成“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慘事而變動。S村的情形是,如果子代在贍養親代時過世,其贍養義務一般不會要求孫輩來代位承擔。S村人們的共識是子女贍養父母“天經地義”,但是在叔伯等其他父輩仍有人健在的情形下,由孫輩來贍養祖輩則“名不正”“于理不通”。
經濟成本。這里的“輪養”經濟成本是指除去飯食、居住成本,老人在“輪養”期間由于購買日用品或藥品而產生的花費。通常而言,這部分花費如果較少,一般由輪值的子女直接支付,而若是因為突發情況,諸如生病住院的話,那么費用大都由子女均攤。不過,是由輪值子女獨自支付費用還是由所有子女共同負擔費用的臨界值是不大確定的。這既要看子女的數量,也要看子女的經濟狀況。S村子女共同負擔費用的臨界值大概為1000元。
課題組了解到,S村被“輪養”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包括子女按年或按月的定額供給和每個月國家發放的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不過這些錢老人們一般不會輕易用來支付“輪養”的經濟成本。因為盡管年事已高,但是他們仍然有婚喪嫁娶等人情往來以及過年給小輩們的壓歲錢等諸多花銷。
三、“輪養”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從居住狀況來看,被“輪養”老人老有所居是可以實現的,并且若是采取輪吃輪住的形式,其居住房屋和輪值子女住所并無太大差別,可能只是屋內陳設略簡些。居住狀況是非常明顯的外在指標,絕大多數子女不會讓父母居住得過于簡陋,從而讓別人給自己扣上“不孝”或“虐待老人”的帽子。
從經濟狀況來看,被“輪養”老人因為年事已高或行動不便幾乎不再從事農業生產等勞動,喪失了獨立經濟來源,其唯一持續穩定的收入只是國家發放的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其他的經濟來源就只有子女的自愿接濟了。課題組在S村的調查發現,不管子女們是否已經對每年或每月給予老人的錢款數目達成一致,他們幾乎很少會按期定額支付。子女們的想法多是“我已經管老人的吃喝了,還給錢干嗎,他(們)又用不到”,并且還有“老人若是有錢就會‘一碗水端不平”的擔心。
從生活滿意度來看,S村的調查數據是,83.6%的被“輪養”老人對自己的生活比較滿意,這一比例要比生活在核心家庭的老人高,但低于獨居老人。主要是因為核心家庭是指一對夫妻與未婚子女所組建的家庭,60歲以上老人若還生活在核心家庭,那么子代一般是有殘疾或不務正業,這樣老人還要繼續為子代操心生計,其生活滿意度自然較低;對于獨居老人而言,他們可以相對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必和子女們“一個鍋里攪稀稠”,比較自在。
(二)消極影響
“輪養”其實是一種被動養老方式,在老人尚且能夠自主生活,或者老伴兒健在能夠相互扶持的話,老人的生活會比較自在,幸福感相對較高。老人一旦被輪流贍養,就意味著需要在各子女家里輪轉停留,為了避免家庭矛盾的出現,很多時候老人們都是委曲求全,聽任子女對自己的安排。而一些子女認為滿足了老人的吃、住等基本需求,就已經盡到了養老責任,忽視了對老人的精神關愛,更認識不到老人因為往來于各家,疲于奔波所造成的對于家的歸屬感的缺乏。另外,因為生活所迫,很多農村青壯年會外出務工,而因為有“輪養”義務,多數情況下兒媳不會隨夫外出,導致一些兒媳心生怨意,甚至視老人為累贅,生活中時有怠慢。此外,還會出現子女不按時接養老人等情況,從而引起兄弟姊妹間的矛盾,增加老人心理負擔。因此,需要在家庭和社會兩個層面努力,多措并舉,不斷健全養老方式,使老年人能夠安享晚年。
參考文獻:
[1]河南: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J].社會福利,2021(09):14-16.
[2]王躍生.農村老年人口生存方式分析——一個“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視角[J].中國人口科學,2009(01):76-87+112.
[3]伍海霞.當代農村老年人口的輪養分析——以河北經驗為基礎[J].人口研究,2009,33(04):68-77.
[責任編輯:王芳玲]
基金項目:2022年度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河南農村多子女家庭‘輪流養老現象研究”(2022SK31)
作者簡介:孫松松(1986—),男,河南孟津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