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子葉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特別是要加快防疫、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如何理解“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還存在哪些差距?農村宜居宜業如何擺脫面子化問題?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桂華對此進行了解讀。
農村群體是誰?老年人、留守群體和“中堅農民”
跟此前相比,這一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更加具體。桂華表示,無論是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還是鄉村振興、鄉村建設,首先要明確農村的群體是誰,也就是受益者和接應者。
如今,居住在農村的群體大致分可為三類。一是老年人群體。他們不同于年輕人的淺交往、輕社交,老年人更注重深度社交,鄉村也有這樣的環境。二是進城失敗留守農村的群體。對他們來說農村是可以退守的地方。三是少部分中年人群體,也叫作“中堅農民”。這部分群體由于要照顧老人、缺少機會等原因,留在了鄉村,有的通過流轉土地,開辦家庭農場增加收益,過上體面的生活。
真正扎根農村的人,不可能是企業家,也不可能是網紅,而是一批“中堅農民”。桂華表示,“中堅農民”的絕對數量并不大,一個行政村通常只有十幾個甚至幾個,一般是30歲至55歲,有一定文化基礎,具備經營頭腦,是鄉村社會中的能人,并且與本地農民保持著良好關系。
他們有的種地經營家庭農場,每年也有五六萬元收入。“中堅農民”既是國家惠農政策的受益者,也是國家政策的回應者,很多“中堅農民”擔任村干部、小組長或村民代表。因此,國家政策的落實在農村就有了接應力量,他們可以把政府和村民結合在一起,由此也構成了穩固農村社會秩序的關鍵力量。
桂華向筆者算了一筆賬:全國60多萬個行政村,如果全部變成專職大學生村干部,一個行政村每年需要支出百萬元。但是,如果都是“中堅農民”力量,一個村子每年支出二三十萬元,這樣的基層組織簡約低成本,并且是有效的。可以說,“中堅農民”是農民中的關鍵群體,開展基層工作時要抓住“中堅農民”群體。
在此前的調研中,桂華發現,即便是在東部沿海地區公共服務非常發達的近郊農村,村里的年輕人也要進城買房生活,他們向往大城市的繁華。年輕人進城仍舊是大趨勢,城鎮化要持續推進。此外,青年返鄉創業比例仍非常低,一個有近2000家企業的城鎮,當地年輕人也不愿意回到鄉村。桂華表示,在鄉村建設上要避免兩個誤區。一是把大批精英年輕人留在農村很難,有少數年輕人返鄉創業即可。另一個是鄉村建設定位不要太高。鄉村定位應當是中國老齡化的戰略后方,農村養老資源應該下沉到村、下沉到鄉鎮,在村一級開展互助養老,在鄉鎮一級將養老院和衛生院結合,重點關注80歲以上的失能老人。
如今,老齡化是中國面臨的巨大挑戰,鄉村的老齡化更加明顯,其中50%的農村人是60歲以上的老人。桂華表示,在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并不一定是喪失勞動力的老人,特別是60歲至70歲的老人,仍舊是很好的勞動力,把他們和土地結合在一起,可以創造出更多財富和價值。70歲至80歲的老人,農村基礎養老金加上農村土地流轉收益以及子女們給的錢,在不生病的情況下,能夠實現自我養老。80歲以上的老人,在出現疾病后喪失勞動力,才需要被看護。
桂華表示,將鄉村建設成應對中國老齡化的“大后方”,可以極大地降低社會成本。
如何配置公共服務?改變人進城、資源下鄉的錯位
在我國鄉村建設中,目前農村道路、電網等基礎設施已經相對健全,重點是要解決農村中“一老一少”的問題。實際上,現階段我國的鄉村建設仍存在許多錯位現象,在鄉村教育方面,大部分農村年輕人進城了,但是教育資源卻下鄉了,一個村小學三五個學生,這樣的鄉村教育是辦不起來的;有的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和面子工程,將有限的養老資源建設成了高端的康養小鎮,這忽略了大部分農村老人的養老需求。
桂華表示,醫療和教育可以發揮集聚效應進行布局,而養老資源正好相反,要下沉。目前,我國對鄉村教育投資很多,但是效率較差,鄉村教育應該是在縣域范圍內按照人口規劃布局,在鄉鎮級建立中心完全小學,在若干鄉鎮之間建立完整初中,以縣域為范圍布局高級中學。
優質教育資源進城是自然選擇,那么,學生在村、老師進城,鄉村教育如何開展?桂華表示,鄉鎮學校的老師不一定住在村里,他們可以在城市和縣城生活,按照大部分縣城到鄉鎮的范圍來計算,從縣城到鄉鎮的通勤距離與大城市上班通勤距離接近,鄉鎮可以通過通勤大巴車常態化、配備教職工宿舍等措施,讓老師安心教書。與此同時,給村里的孩子配齊校車,解決鄉鎮下邊鄉村孩子的上學問題。
目前,我國鄉村三級醫療體系中,村衛生室主要提供公共衛生服務,鄉鎮衛生院承擔部分小病診療,縣級醫院配置優質醫療資源。在現階段的縣、鄉、村三級醫療建設中,鄉村衛生室應在承擔公共衛生職責的基礎上,加強為群眾普及健康衛生知識,基層衛生體系可以在這方面多發揮作用。
縣城是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在基層防疫、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中,縣城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環。此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其中強調了“強化公共服務供給,增進縣城民生福祉”。
“我們該如何定位縣城?縣城是城市的‘腳,還是鄉村的‘大腦?”桂華表示,如果把縣城定位為城市的“腳”,那么縣城則變成城市的抽水機,源源不斷地抽取鄉村資源供給城市。縣城應該是鄉村的“大腦”,整個縣及以下范圍以縣為中心,作為公共服務供給的基本單元,形成消費水平不太高、公共服務基本便捷、人們生活相對體面的鄉村運轉體系的核心。
桂華表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整體建設,大體上可以2035年為節點,在此之前,我國重心在城市,聚焦經濟發展,農村建設在這個階段以保底建設為主,主要解決農村養老、農村基礎設施以及土地規模化等問題,可以以2028年新一輪土地承包為契機,解決農村土地細碎化問題,為農業現代化奠定基礎;在此之后,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城鄉關系基本穩定,進城潮過去了,農村人口相對穩定,國家有更多精力建設鄉村,也將避免資源錯位的情況發生。
(本文原載于2022年12月25日《新京報》)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