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芹 狄曉春
一、個案基本情況
(一)來訪者基本情況
來訪者小D,女,九年級學生,性格沖動直接,喜歡打籃球、畫畫和看日本熱血漫畫,家庭無精神疾病史。小D的爸爸正處于患癌在化療階段,脾氣暴躁,經常打罵小D。小D的媽媽在小D六年級時做了心臟手術,安裝了支架;在小D八年級時做了眼科手術,術后恢復緩慢,看不清東西,生活需要親戚照顧。小D的弟弟讀初一,性格天真樂觀。
(二)來訪者主訴
小D因跟爸爸發生激烈沖突,主動來咨詢室求助。日常學習生活中,小D經常感到煩躁和抑郁,胃疼;在教室里上課時,經常煩躁得想要打人,無法堅持學習;甚至有過自殺行為。
(三)評估與診斷
在第一次咨詢時,心理老師觀察到,小D身體結實,長頭發較松散地綁著,校服上衣拉鏈拉到一半,穿著不整潔。這些外在的特征以及第一次的互動,讓咨詢師感到小D的性格有些倔強,人際關系疏離。心理老師使用量表對小D做了初步的評估,SDS抑郁自評量表測量結果顯示,小D處于重度抑郁狀態;SLAP自殺風險評估結果顯示,小D具有較低自殺風險。因此,老師初步診斷,小D為青春期情緒障礙,具有自殺風險。
二、建立問題清單與目標清單
(一)建立問題清單
第一,小D有自殺行為;第二,對于來訪者的功能評估發現,小D自我意識清晰,但對于自己現階段在家庭中從孩子的角色轉變到全家照顧者的角色認識不足,因而多次與家人發生沖突,出現人際問題;第三,小D不能安靜地坐在教室里上課,學業出現問題;第四,小D生物節律紊亂,出現睡眠問題和暴飲暴食的癥狀。
(二)建立目標清單
心理輔導的近期目標是消除小D的自殺行為,處理好其與爸爸的關系,緩解情緒,恢復正常學習狀態。遠期目標是幫助小D提高學習與生活的信心,促進小D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三、心理輔導的具體實施
首先,作為危機干預個案,學校成立危機干預小組,建立危機干預方案,學校各部門各司其責。心理老師使用SDS抑郁自評量和SLAP自殺風險評估為小D測量后,在后續的咨詢中著重恢復小D的能力,建立支持系統。總計10次咨詢,每次50分鐘,每周一次。
第一、二次咨詢:搜集資料,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收集信息,個案概念化,確立咨詢目標,制定實施方案,簽訂“知情同意書”和“安全計劃書”。
第三次咨詢:通過繪畫的方法,幫助小D表達自己的情緒。
小D畫了一個裂紋的花盆,花盆中心長出了各種各樣辱罵和嘲笑小D的人臉,花盆上方是紅色的,形狀猶如人眼,像讓人感受到憤怒到充血的眼睛。心理老師讓小D簡短描述后,為小D尋找積極的力量。例如,心理老師提問“有沒有人在旁邊對你說些溫暖的話?”“這朵花讓你想到了什么?讓它多開幾朵會怎么樣?”“你特別想對它說什么?你會以一個什么樣的面孔對它?”
第四次咨詢:使用空椅子技術,讓小D向爸爸訴說自己的心里話。
在咨詢過程中,小D提到,爸爸經常這樣吼她:“難道家里情況很好嗎?你媽媽難道很健康嗎?你怎么還這么不懂事?養你這么大有什么用?”她的情緒很難自控,因此心理老師采用空椅技術讓小D向爸爸訴說自己的心里話,釋放情緒,學習應對策略。小D對爸爸要表達的心里話里充滿了不滿和控訴,例如“你總說我不懂事,難道懂事就是壓抑自己真實的樣子嗎?小學時我動不動就與人打架,現在都不打了,變得都不像我自己了。”“憑什么大的要讓著小的,你都不知道弟弟有多討厭。有時明明是弟弟的錯,你為什么只吼我一個?”小D在這一次咨詢中釋放了自己的一部分情緒,在咨詢結束后,老師給她留了家庭作業,讓小D去籃球場找朋友打一場比賽,通過運動的形式宣泄情緒。
第五次咨詢:約談父母。
小D的爸爸攙扶著媽媽走進了咨詢室,得知小D試圖用繩子勒死自己后,起初他們認為是小D鬧著玩,隨口跟心理老師說的。當心理老師強調小D情況的緊急與嚴重性后,爸爸變得非常自責。爸爸談到了自己最近由于一直糾結要不要化療,心情也很不好,他怕小D擔心也沒有告訴她病情的嚴重性,由于著急教會小D生活技能,對小D管教太嚴厲了,導致頻繁發生沖突。心理老師提到小D由于不知情,對于爸爸對待自己的態度的變化有些不知所措,可能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立刻學會生活技能承擔起家里一切。小D爸爸表示,已經約好了醫生明天去化療,也承諾會委托親人帶小D去看心理醫生。
第六次咨詢:讓小D明白自己的處境以及角色的變化,使用積極的取向幫助小D尋找資源。
小D:“爸爸住院了,前天舅舅、舅媽、大姨都來到我家里,舅舅囑咐我要好好學習,放學后早點回家,盡量幫媽媽做點事,懂事一點。”老師:“聽到舅舅的囑咐你有什么感受?”小D:“莫名其妙,心里很不舒服。”老師:“你覺得他為什么對你說這樣的話?”小D:“我剛知道一點爸爸的事,看到他發的朋友圈里的水滴籌,以前只知道他是直腸疾病,很嚴重,沒想到這么嚴重。”老師:“是的,其實面對這么大的事情,我們甚至不太敢去想。”小D(沉默了一會):“嗯。”老師:“任何人經歷這樣的事情,內心可能會非常恐懼、擔心、難過,在這樣的情形下,你能堅持來學校上學,真不容易。”(小D 流淚不止,過了好一會兒情緒稍有穩定。)小D:“實在不行就只能賣房了。”老師:“嗯,聽班主任說,爸爸將水滴籌轉發到了班級群里,學校知道后一定會盡力支持你的。還聽班主任說,你這幾天放學后都會去買菜,給媽媽和弟弟做飯,做得真好,你是怎么做到的?”小D:“弟弟太沒心沒肺,我也沒有別的辦法。媽媽說這段時間眼睛有所恢復,近距離能看清我的臉了,但我還是擔心她行動不便發生意外,家里的事情能做就多做一點。”老師:“嗯,暫時家里確實需要你的照顧,除了你之外,家里的親戚能幫上忙嗎?”小D:“醫院里爸爸由姨丈在照顧,已經退休的大姨說每周會來我們家一次,陪媽媽買菜做飯聊天,舅舅也會偶爾過來看一下。”老師:“嗯,在學校里呢?”小D:“這段時間班主任經常找我談心,班里一個好朋友和我也形影不離。校長還特意找到我談心,讓我多關注職校的自主招生。”
第七、八次咨詢:運用認知領悟技術,對小D的核心信念進行修正。
幫助小D總結她的負面想法——“反正沒人愛我,不如死了算了”。引導小D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對話,接納負面情緒,將情緒意識化、正常化。
第九次咨詢:正念訓練。
小D反映自己除了有些煩,其他比以前都好一點了,上課能坐得住了。教會小D使用正念進行放松,進一步調節情緒。
第十次咨詢:結束咨面。
處理咨詢結束帶來的分離焦慮,全面回顧和總結咨詢歷程,強調咨詢要點,小D逐漸了解了問題的前因后果,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更有力量應對接下來的生活。老師充分肯定小D取得的進步,希望她能夠運用咨詢中接受的知識和態度來分析、處理自己的問題。最后告訴小D,本次心理咨詢結束但不是永遠的結束,以后遇到問題還可以來找老師。
四、輔導成效及個案思考
(一)輔導成效與評估
小D經過心理輔導后行為上有了較大轉變,不再自損自傷,與父母的關系拉近了,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在教室里安靜學習。
小D自評:感覺沒那么煩躁,能夠在教室里呆著聽課;與爸爸的關系有所緩解,媽媽的健康也有一些恢復,自己情緒暫時不錯。
心理老師評價:小D停止了傷害自己的行為,通過SDS量表測評小D的抑郁分數降低,小D學會放松方法,能夠在教室里安心學習。
班主任評價:小D按時交了作業,積極參與班級活動。
(二)個案思考
在本篇這個案例中,全校由上自下給小D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支持。在這個過程中,校長及領導層通過多年的德育經驗從不同的角度幫助了小D。為讓學生跳出無助的怪圈,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正確面對挫折,積極看待挫折,南實集團創新課程體系,切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品質內涵。學校的心理咨詢個案雖然大多較為簡短,但是更考驗心理老師在心理咨詢方面的理論與實踐技能。如何在較短時間內,以最契合的方式有效地幫助有困難的孩子,對心理老師是一個挑戰。應用跨理論模型匹配學校心理咨詢,是一種有效途徑。老師必須深入了解各個咨詢流派的理論,并熟練應用各個流派的咨詢技能,為孩子提供高效的心理輔導,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