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長林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的全稱,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領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核心素養十年路》一文強調:“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突出表現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上。”從“核心素養”這個概念的初步提出,迄今已有十余年的時間,我國已經全面建立起“核心素養導向”的教育質量提升的政策體系與標準體系。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培養“四會”青年成為當務之急。“核心素養兼具穩定性與開放性、發展性,是一個伴隨終生可持續發展、與時俱進的動態優化過程,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生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立足核心素養,培養會學習、會運動、會交流、會生活的“四會”好學生,是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更是現當代中學生必備的能力之“氧”和精神之“鈣”。
一、會學習——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格物致知,更要“文而化之”。“格物致知”是《大學》一書所津津樂道的重要觀點,“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這句話告訴世人“推究事物的原理、規律而獲得知識。”從孔子的“溫故而知新”到《大學》中的“格物致知”,都在傳頌學習之道。古圣賢告訴我們,學習的知識要內化為個人的涵養,不能只是表面的機械性的學習,要真正做到“文而化之”。這是一個艱辛但充滿樂趣的過程,故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會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二)學歷代表過去,學習能力代表未來。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是培養“四會”青年的關鍵所在。學生如果具備了學習能力,那就意味著在未來不管身處哪個領域,都可以快速地掌握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掌控人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同的見解融合之可以產生新觀點,不同的體悟整合之可以豐富內心體驗,通過學習的交流互動能夠將更廣闊、更多樣的世界呈現在我們眼前。在學習中,我們應當擁有彼此分享、共同進步的精神,讓學習從“孤島”成為“環島”。
二、會運動——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一)會運動,有效提升綜合素質。近年來,體育分數已經按規劃逐步并入中考總分,體育的重要性在不斷提升。事實告訴我們,唯有建立監督有力的管理體制,才能興建嶄新的全面的學生發展評價體系。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會運動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章程,唯有會運動愛運動自覺運動,才能有效提升中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會運動,方能科學強身健體。如何讓青少年在校園里盡情迸發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激情?除了體育,沒有更好的替代,因為體育是唯一可以激發青少年精神力量和身體力量的運動。唯有增強青少年體質,才能實現民族復興。教育部提倡青少年陽光運動,即“每天鍛煉一小時”,青少年們應該積極重視,身體力行,使“每天鍛煉一小時”陽光運動的落到實處。
三、會交流——立足尊重,求得雙贏
(一)注重交流,開啟美育教育。情商指一個人認知、控制和調節自身情緒情感的能力。情商與智商相對應,提出情商說的目的在于向人們揭示,在人的“成功因素”中智商高低固然重要,但情商狀況更不能忽視,20%IQ(智商)+80%EQ(情商)=100%的成功,就是這一說法的基本注解。“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行必速。”情商是美育的一部分。美育者,當與智育相輔而行。以仁治校,以愛執教,以誠待人,才可融教育與培育為一體。每一位學生都應該被發現,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被支持。學生之間要保持著情與情的交流,心與心的交流,真誠而美好。
(二)有效溝通,拉近心靈距離。教學過程就是師生在交流、互動中進行知識傳遞的一個過程。其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則起到輔助作用。唯有兩者彼此配合,真正相輔相成,有效交流交流,才能達到理想狀態。學生和學生之間,通過簡單的交流,拉近了距離,縮短了空間,增加了信任。交流,就是消除誤解的利器。
四、會生活——讓教育回歸本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本質在于塑造人健全的心智。教育即生活,是西方教育家杜威所津津樂道的。“生活即教育”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心心念念的。東西合璧,正昭示著學校教育中“會生活”是多么濃墨重彩的一章。對于中學生而言,正處于精神世界的成長期,其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極易受影響,生活教育尤其不可偏廢。盡管“讓教育回歸生活、回歸人”的呼吁總顯得微如星火,我們仍要繼續拾上一點柴火。知識也許會忘記,但人格、心態、素質和視野,會讓一個人懂得如何選擇、保持不斷學習的能力,這些才真正決定未來人生的模樣。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