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 彭粵
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深入推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立足生活,重視實踐,所以在作業上進行變革,打造一個全新的“作業生態圈”是現實的需求,也是大勢所趨。而學生語文作業的發展亦不能是三個主陣地“各自為營”,而需要遵循“交疊影響域”的理論指導,打造一個具有“系統性”的聯動家、校、社三位一體的“語文作業生態圈”。
一、“交疊影響域”下的語文作業生態圈——以六下第四單元“理想與信念”為例
1.設計真實情境下的綜合性活動。例如,在《理想與信念》單元里,我校設計的作業活動是:采訪祖輩時代英雄的故事,再通過多途徑整合資料,傳講時代英雄的故事。這個活動設計既符合學生的興趣浮球,聯結了學生所好奇的祖輩時代的英雄故事,又能激活學生多途徑搜集/整理資料的知識與能力,最后的傳講故事更能檢驗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寬度”與“廣度”,一個個時代英雄的故事激活了學生內心的愛過熱情,激發他們面對當下困難時應難而上的決心以及尋求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以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擁抱時代英雄的少年》學習成果,把學生的素養能力呈現推向了高潮,讓學生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斷生發出創新性成果。
2.作業生態圈的設計以學生為主體。在《理想與信念》單元里,從前測開始,關注的是學生發出的疑問信號,老師、家長是根據學生需求提供相應的幫助途徑。例如,學生提出了想結合《紅巖》完成一部跨時空對話的戲劇表演的想法,學生不確定創新的劇本是否在畢業的舞臺上有可行性,也在場景布置、道具制作上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學生向老師提出了他們的困難,團隊老師跨學科聯合,查閱劇本、對演劇目,對學生的大膽思考給予了肯定和支持,經由學校同意,師生共同著手商量畢業舞臺方案的事宜。
3.聯合多元、豐富的生態資源進行實施。例如,《理想與信念》單元的活動設計是聯合多元、豐富的生態資源,學生通過學校閱讀書籍,家中觀看影片,社區采訪祖輩、參觀英雄紀念館等疊加的形式,感受老一輩時代英雄的精神力量、優良作風和高尚品格。再通過自己傳講的方式,點亮了一個個時代英雄的身影,讓更多維護社會安定、守護和平的平凡英雄被社會記住,學生沉浸式的參與,也能初步形成他的精神價值。作業的生態空間、生態資源能根據活動的內容和學生的需求不斷變換、拓寬,從真實的、社會的環境中去挖掘學習的機會和資源,整合家長圈、社會周邊的資源進行優化實施,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二、語文作業生態圈應用效果分析
1.所學知識的“內化—遷移”。所學知識的“內化—遷移”,需要在知識獲取之后,在“家、校、社”的“作業生態圈”中交流、應用過程中接受和同化。而語文作為最開放的學科,其口語交際類作業,最能看出學生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程度。綜合分析,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在大環境中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所學的知識發生了“內化—遷移”,形成自己的愛國主義觀,都能從英雄身上“閃光點”,并能通過“語言表達”傳播出去。
2.實踐能力的提升。在六下《理想與信念》單元中,通過對學生們進行學后采訪,有90%的學生都認為自己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問題的解決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而8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審美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升。
三、語文作業生態圈實踐結論
作業生態圈的打造是基于學生自身學習動機,并且根據學習問題驅動,為學生打造擴寬性資源課堂,以家、校、社區交疊聯合,不僅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資源,還激發學生持續深化的延伸式學習方式。作業生態圈的理論價值不僅在于克服機械式學習、被動學習等學習弊端,扭轉學生的學習態度,更重要的是克服了長期以來的家校社三者互不干涉,三者交疊影響下,讓知識資源獲得了疊加式的統一,實現了原本的價值或高于原本的價值,讓學生沉浸其中獲得更大的發展,也能夠讓學生形成有助于未來持續發展的核心素養。其次,作業生態圈的實踐價值是允許學生嘗試組隊、反復試錯、審思總結等,這對于所有學生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學生不再是尋求標準答案,而是激發解決問題的多種思維方式。無論是師生、生生等,都可以為了完成真實的任務、解決實際的問題,通過協作或交流價值觀的方式達到互助和提高。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