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輝
一、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
(一)問題解決與實際生活相脫節
有的教師在小學數學問題教學中,照本宣科現象嚴重,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得比較少。這種教學枯燥無味,與小學生具有的好動、活潑的特點相違背,造成大部分學生很難真正地掌握解題技巧,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二)對解題過程及方法技巧未進行總結
當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很多教師依然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種讓學生被動地學習而教師在講臺上自導自演的教學形式,很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即使有一部分學生能夠對教師所講述的解題方法有一定的理解,但更多地表現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當真的讓學生在練習中遇到同樣類型的題目時,并不能靈活運用。
(三)缺少輔助解題的手段
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有些解決問題的題干較為復雜,較難理解,即使教師在講課時認真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但實際效果也不好。有一些教師沒有借助輔助解題手段進行教學,使學生領悟不夠深刻,一旦遇到問題還是束手無策。
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策略
(一)有效轉換數學語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效轉換數學語言和生活語言,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引導學生借助這些通俗易懂的數學語言和生活語言去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問題解決的主動性。如在解決應用題“小歡和小梅兩家相距的路程是5千米,小歡和小梅同時從家里相向而行,已知小歡的速度是每分鐘0.3千米,小梅的速度是每分鐘0.2千米,請問小歡和小梅需要多長時間相遇?”題目中出現了“路程”“速度”等數學概念,很多低年級學生一時并不能明白這兩個概念所代表的具體含義。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就需要將這個數學概念即數學語言轉化為生活化語言。轉換語言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題中的相關信息,讓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善于總結解題技巧
解決問題教學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要想較好地掌握這一內容,必須善于思考,且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進行各種題型的訓練,促使學生在解題中逐漸總結出解題規律。只有讓學生掌握解題規律,才能使他們不管面對哪種類型題目都能梳理出思路、尋找到突破口,準確地捕捉到題目中的關鍵信息,最終能夠正確、快速地解答出問題。如題目“從梅州到廣州的高速公路總長為400千米,如果有兩輛客車同時從兩市出發相向而行,從梅州出發的客車每小時行駛80千米,從廣州出發的客車每小時行駛90千米,那么經過多長時間兩輛客車能相遇?”針對此題,學生通常應先通讀題目,并捕捉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如“400千米”“80千米”“90千米”“相對”“相遇”等等,在梳理出思路后,再將各個數據之間的關系用算式列出來并準確予以解答。
(三)運用輔助解題手段
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教師要巧妙運用輔助的解題手段,啟發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更快地掌握解題方法,這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其中加強畫線段圖的訓練是解答問題的有效途徑。眾所周知,線段圖不僅能夠形象、直觀地反映題目的數量關系,啟發學生解題的思路,使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思路更加明朗化、簡單化,更加清晰,而且可以通過畫線段圖的訓練,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正確畫線段圖的能力,這為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在教學解決簡單問題時教師就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教學生畫線段圖,不要等到難題出現時才加于訓練。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