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映娟
一、家校共育的必要性
學校教育不僅是教書,更是育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石。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承認,家長和老師是成熟的個體但不是完美個體,每一個人受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的影響,或多或少地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多維度的家校共育模式可以讓家長通過不斷學習,完善自我,并且為家長搭建學習和溝通的平臺,使親子矛盾最小化,教育成效最大化。
二、線上家校共育策略
1.提供專業輔導,提升家長素養
家長千差萬別,家長對子女教育的目標、成長的觀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各不相同。此前,我們在初高中年級抽出一部分家長進行了一次針對家校共育的問卷調查。從調查數據可知,50%家庭教育的主體是母親并且學歷在高中以上的只占了30%左右,88%的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主要以成績做為評判的標準,但是卻苦于無法提供學業輔導和不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如果說學生由老師教,那么家長誰來導?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素養的提升是成功教育的一半。學校可為家長搭建第三方專業的心理指導,定期舉辦心理講座,云家長會,通過線上微課學習、班級群分享提升教育理念,掌握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心理變化,尋找家教策略,為家長解決家庭矛盾和提升家長素養提供必要的專業的指導。家長間也可以通過共同的群互相學習、交流溝通,為成功教育奠定基礎。
2.創建主題活動,擦出智慧火花
家庭是學校教育學生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們不僅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素養,也要請家長配合我們的教育和管理。為達到共同學習、共同提升的目的,我們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充分發揮家長的能動性,在活動中擦出智慧火花。在假期期間,借助“家長空間”平臺推薦共讀內容,在共讀過程中通過“家長空間”在線分享讀書筆記,進行讀書沙龍等活動,在相互的智慧碰撞中不斷提升家教水平。讓家長和子女一起制定家長守則,讓家庭和諧相處有“法”可依,讓各行各業的家長成立社會大課堂兼職講師,定期分享職業經歷、人生經歷、生活經驗,不僅發揮了家長的能動性,還擴寬學生視野,這些活動“以情感為紐帶”“以教育為宗旨”,實現了教育的多元化。
3.記錄動態生活,搭建溝通平臺
學校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等平臺,讓家長隨時了解學生在校動態。也可以為每一次的主題活動或學生展示活動制作成長相冊,分享教育理念和教育心得。我們要讓家長改變觀念,看到子女不一樣的一面,打破成績唯一論,也讓家長不再局限于家長會、成績、電話才能了解子女在校狀況。同時,家長可通過留言板、校長電子郵箱、班主任電子郵箱等方式提出意見和建議。除了向家長展示學生學校生活的一面,我們還可利用網絡平臺讓家長展示子女在家的一面,利用節日契機,提供不同的節日主題的親子活動。家長可拍照附心得體會上傳至班級相關話題論壇,如母親節、父親節,可推出節日獻禮話題討論或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端午節與家長一起看龍舟或做粽子活動,春節與家人一起烹飪美食、曬出新年心愿單,植樹節共同認識自然植物,五一、國慶分享旅游見聞等等。通過網絡平臺既為子女與家長搭建共同話題的橋梁,也為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發揮最大的作用。
三、線上家校共育反思
充分認識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師和家長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識,才能使教育的途徑得以暢通,教育才能有成效。也只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多樣化的網絡平臺,才能建立新型的家校共育機制,努力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協調,實現家校深度交流。
【本文為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專項科研項目課題“家校融合的教育實踐與探索”(課題編號:BQW2021XZG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