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女書作為一種特殊的女性專用文字,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的美譽立于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遺產之林。女書體現了女性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社會地位的抗爭,其形式表達和精神情感都充滿符號學的美學內涵。在當下,這種少數民族瀕危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傳承危機和困境,數字化技術作為一種新型工具,對女書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符號學視閾,通過對女書文化核心元素傳承現狀的分析與研究提出了女書文化核心元素數字化傳承的有效策略,旨在為實現女書文化核心元素多樣化、多元化、創新性的數字化傳承策略提供參鑒。
關鍵詞:女書;核心元素;數字化;傳承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符號學視閾下女書文化核心元素提取與數字化傳承研究”(20YBA038)研究成果。
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盵1]藝術作為一種情感符號,寄托了人們內心深層次的思想和情感,藝術品的符號形象在于它代表了某種具體而生動的事物。在這個意義上,女書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承載著特定時期女性的精神世界,潛移默化地傳達著自立、自強、自信的女性意識,映射著女性受壓迫與歧視的真實現狀。作為一種情感交流和信息傳達的工具,女書集神秘的文字符號與裝飾圖案、獨特的生活習俗、深刻的人文內涵于一身,是一種具有傳奇色彩的藝術符號,彰顯著其獨特的審美情趣與文化價值。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女書文化的數字化傳承與保護無疑成為當下核心任務之一。毋庸置疑,探討女書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智能化、創新化的數字傳承策略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女書的基本概述
女書作為“全世界最具性別特征文字”,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我國南方漢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資源。女書作為女性專用的音節文字,書寫著當地的漢語方言土話,包括字體的筆畫結構、形態、語音、結字方式以及使用功能等。從狹義上來看,是一種具有性別意義的符號。廣義上而言,女書不僅是一種女性專用的文字符號,更是一種文化形態,除了女書文字書寫作品及其載體之外,還涵蓋著江永當地的地理、人文和風俗等因素,比如女紅、女歌和女書習俗等。“三朝書”是最有代表性的“經典”,作為婚嫁禮物,它們與女性特質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中國傳統女性文化的縮影,造就了女書習俗作為非遺的獨特文化象征與文化價值。
女書文字被稱為“蚊形字”,造型獨特,是女書文化最具標識性的核心元素符號[2]。其字體整體輪廓呈現長菱形,筆劃主要以點、豎、斜、弧為主,字體傾斜飄逸、秀麗娟細。走行從右至左,行文自上而下,筆畫以斜弧為主,順勢而寫便有右高左低的視覺效果。女書文字作為一種情感符號含蓄而質樸,注重情理的訴求,主要表現在女紅物品上,如服飾、刺繡、編織等,裝飾題材的造型有的寫實,有的略加變形夸張,題材以花鳥蟲魚居多。從刺繡圖案中不難看出,在表現形式上寫實與抽象并存,線條簡潔而不失粗獷,強調描繪對象基本形狀的同時,特別注重對象的基本特征,色彩穩重內斂卻不失民間用色的明快與純粹,其意義遠超于形式描繪,無不彰顯出女性率直和自然的性情,充分反映出民間婦女的美好心愿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充斥著本土韻味和民間風情。
女書文化是一個符號系統,包括女書作品、習俗活動和文化背景,其產生與發展始終伴隨著宗教習俗的演變和歷史的變遷,與當地人們的審美和思維有著密切的關聯。女書文化的形成與舊社會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現狀密不可分,女書符號完全融入到女性的精神與氣質。女性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表現欲望促使女性進行彼此間的知識分享和自我建構,例如她們用畢生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女紅的制作中,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這無疑是女性在受到壓迫和歧視后的情感投射,女紅這一載體成為當地女性表達其思想感情和價值觀念的重要形式[3]。不難發現,女紅、女書字符、女書圖案、女書習俗這些核心元素組成了極具特色的女性文化空間。顯然,對女性文化的研究離不開對女性意識和女性觀念存在狀態的關注。女書文化及其核心元素蘊含著勤勞、聰慧、執著、堅忍的女性文化精神,是女性自立、自強、自信的根源所在,對女書文化核心元素提取與研究是揭示女書文化意蘊的關鍵。
二、基于符號學視閾的女書文化傳承現狀
女書發源于湖南省南部江永縣的瀟水兩岸,由當地婦女創造和使用,屬于我國少數民族瀕危文字。女書向來尊崇“傳女不傳男”,目前能閱讀和書寫的人越來越少,在傳承上面臨著巨大危機。近年來,國內外通過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已成為一種趨勢,女書文化也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例如中南民族大學的“女書規范化及識別技術研究”項目團隊堅持用信息技術搶救和保護女書文化,開展模式識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領域的學術研究,已研發出女書字符集和女書輸入法軟件,對女書重要文獻采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固化保護。女書研究的專家、各類機構、各級政府以及民間力量等都充分意識到數字化技術對女書保護與傳承的巨大力量。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推進中,網絡媒體對女書文化的傳播效應愈來愈強,例如依托清華大學中文系的中國女書研究會網、中南民族大學女書文化研究中心的中華女書網、武漢大學中國女書研究中心創辦的女書網、江永縣的江永女書博物館網站,以及永州女書說唱藝術協會主辦的中國女書網等在國內外均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女書文化的數字化傳承也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女書文字信息量過于零散且信息重復現象突出,缺乏系統性,女書信息傳播的形式較為單一,以文字居多,數字媒介的多維度呈現不夠全面等。
習近平總書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和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并進一步提出鄉村振興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包括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通過文化建設推動文化與農業、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文化具有強滲透、強關聯的效應,加強鄉村文化建設,能夠實現以“文”化產業,推進文化與農業、旅游業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對接,以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勢在必行?!芭畷幕弊鳛楹辖喇數貥O具人文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對當地的文化產業和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女書的數字化傳承與發展無疑能為這一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助一臂之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女書的精粹在商業文明的沖擊下,珍貴的文化內涵逐漸被消磨,正在面臨著傳承的危機,有被忽略甚至被遺忘的危險。女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三、女書文化核心元素數字化傳承的主要策略
(一)優化女書文化核心元素的提取及分類的方式,建立女書文化核心元素數據庫
通過女書文字、女書載體和女書習俗等女書文化核心元素的標準化采集、提取、處理、保存、解讀,深入研究女書文化的分類方法與基本特征,針對多種類型的女書文化符號進行數字化分類,建立不同媒體數據的多模態技術標準,將不同形式女書文化元素進行融合表示,取得女書文化元素獲取與表達技術突破,在此基礎上構建女書文化知識體系與知識庫。女書文化具有傳統性、活態性和整體性的特點,集文字符號、載體形式、作品內涵、人文背景和習俗活動于一體,對女書文化的應用,需要梳理女書文化的整體特色,詳細分析和研究女書的系統性、復雜性和內隱性。按照內容數字化標準要求,經素材數字化整理、關鍵信息提取與存儲、數據資源URI生成等環節,以文字、影像、音頻、模型等形式建立女書文化數字化資源庫,形成符合國際標準的數字化系列資源。利用動作捕捉技術獲取相關數據,構建包括動作資源庫、模型資源庫、文本視頻音頻資源庫等在內的女書文化數字化資源庫。通過語義檢索技術、知識可視化技術展示女書文化空間,其中既包含單個女書文化元素,又能體現各女書文化元素的內在聯系,以此形成對女書文化遺產分類知識數字化轉換與制作關鍵技術,最終構建可視化的女書文化數字資源庫[4]。例如江永女書文化數字化傳播的重要支撐之一的女書圖形數據庫就是通過對女書核心元素進行數字化采集和整理完成,特別是在技術手段與數據庫模塊設計方法等方面通過計算機技術將女書核心元素進行重新編輯,重新建構基本的圖形單元,形成新的圖形變化,女書圖形造型元素得以成倍增加,使女書文化符號元素的可持續設計成為可能。
因此,首先,我們要將女書文化核心元素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入數據庫,對核心元素進行整理、歸納上傳資源平臺以此便于圖像檢索。其次,對女書核心元素進行重構,建立相互聯系的模塊,以實現二次開發和重組。最后在提高相關數據研究效率的同時,也要注重拓展女書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空間,通過創新思維的有效建立,進一步提升對女書文化的研究、保護與傳承的水平。
(二)建構女書文化核心元素數字傳承內容的活化體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2015年提出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中強調,生命力和新鮮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與保護中應得到高度的尊崇。這里所提到的生命力和新鮮感正是女書文化核心元素的重要特性,也是女書文化核心元素數字傳承的重要內容,立足于符號美學,傳承女書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要結合當下的社會需求對女書文化進行審視和創新,并合理有效地激活女書文化核心元素數字傳承的內容,以實現女書文化的活態進化[5]。對女書文化核心元素數字傳承內容活化體系的建構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實現。
首先,拓寬載體,推進女書文化的形象化進程。所謂載體,指的是信息發出者和接受者之間的媒介。就女書而言,信息發出者是女書文化的內涵意義,而作為女書的傳人即為信息的接受者,那么,“折扇”和“三朝書”就是女書的信息傳播載體。從這一點來說,載體就是女書文化內涵的物化。數字化時代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更離不開載體,載體的價值和意義與其所承載的獨特內容密切相關。可見,對女書文化載體的拓寬,對女書文化的形象化進程的推進,對女書文化數字遺產內容的豐富與創新顯得尤為重要。當今世界就是一個符號化的世界,女書文化要得以傳承與發展,需要在保護和吸收傳統載體的優勢上不斷拓寬傳承女書文化的新載體,不僅要突出載體本身的文化特質,而且不能隨便濫用,否則會嚴重阻礙女書文化的傳承之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搶注女書商標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使人們在了解女書文化時很容易產生誤解。可見,在推進女書文化的形象化進程中,載體本身的文化意義不可低估。其次,注重女書元素間的重組,賦予女書文化新的組合形式。將女書文化核心元素中的文字、形象、圖案等進行置換與重組是實現女書元素重組的常用方式,在重組的過程中,女書文化符號所具有的原始特征、內涵和意義會出現轉移的可能。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注重女書元素間的重組,另一方面,要特別注意重組的方式方法,自然協調,保留精華。例如可以采取提煉、取舍、分解、整合等方法對女書文化元素進行重組,通過對原有的元素內涵進行深入分析,不斷擴大元素符號層面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完成新的組合形態[6]。女書文化元素的重組極大地豐富了女書文化的象征內涵,對激活女書數字遺產內容,進一步構建女書文化核心元素數字傳承內容的活化體系意義重大。
(三)整合新媒體資源,搭建多元化的數字傳播平臺
在女書文化傳承過程中,多元化數字傳播平臺已成為女書文化傳承的重要渠道。女書文化的傳播平臺的拓展,新媒體資源的整合必不可少,利用新媒體不僅可以豐富女書文化遺產內容數字化呈現形式,而且可以借助新媒體的互聯性、開放性、參與性等特點加強平臺內外資源聯動,充分發揮女書文化核心元素數字化傳播的集聚效應。實現女書文化遺產內容的共享與傳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首先,構建立體化傳播渠道。所謂立體化的傳播,指的就是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技術、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實現女書文化的傳播活動線上線下立體式的互動。充分利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傳播,建立全媒體的女書傳播網絡,讓女書從文物狀態走進現代人的傳播領域。其次,對女書元素語義的情景再現。通過對數字化技術的加工處理,結合自媒體將女書文化元素進行語義的情景再現,以此加深情景參與者對女書文化內涵的認知與理解。例如,擬人化的女書網絡表情符號的開發與設計,女書虛擬生活場景的建構等,以情景交融的再現方式進行女書文化的傳播。最后,編制女書文化傳播活動譜系,提升數字傳播的影響力。一方面通過厘清女書發展脈絡,對女書文化遺產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分析,把握其自身獨特的文化淵源和內涵;另一方面將政府、企業、市場、媒體等資源與女書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有效整合,并進行社會熱點的打造,例如根據女書文化遺產的特點、數字技術的風格結合受眾認知和接受的特點,打造“熱點事件”,以達到網絡“病毒式”傳播的效果。
四、結語
總之,數字化技術對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以數字信息理念和技術手段構建數字女書文化生態,把傳統的女書文化轉化成數字程序、數字典藏和數字娛樂和藝術產品,從技術手段上解決女書文化傳承與動態保護的難題,為公眾提供了生動、直觀、高效的女書文化內涵。借助數字技術,以互動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示女書及女書文化,不僅可加大對女書原生態資料的收集整理力度,拓寬女書研究的視角,提供完整的女書資料,以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還可提高女書的國際影響力,使女書真正得到活態傳承及發展,對于保護與傳承中國獨特女書文化,尤其是培育特色女書文化市場,打造創意女書文化品牌,發展基于“大數據+互聯網”的創意文化產業等國家部署,促進女書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推動創意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朗格.情感與形式[M].劉大基,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宮哲兵.關于一種特殊文字的調查報告——湘南瑤山采風記[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3):122-128.
[3]遠藤織枝.女書的歷史與現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4]夏三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以女書為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5]賀夏蓉.女書及女書文化傳承的演變及特征分析[J].文化遺產,2010(3):85-90.
[6]祝翔.數字化時代中國女書的保護與傳承[J].當代傳播,2014(4):87-89.
作者簡介:周遠屹,衡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與創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