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強烈來襲的智能時代,智能技術在家居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當下中國智能家居設計存在規范缺失、功能累贅、隱私泄露等倫理失范問題,導致多數人對這種技術駐足觀望。傳統造物倫理是我國自古以來沉淀下來的對人、物與自然關系的經營法則,體現了國人共同認同的倫理觀念。在這種造物倫理觀念的指導下,設計師可以負責任地參與智能家居設計,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智能居家的平等適用、幸福健康、安全可靠等倫理價值訴求,最終實現詩意棲居。
關鍵詞:傳統造物倫理;倫理失范;智能家居;設計原則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為平臺的一個系統,兼具建筑設備、網絡通信、信息家電和自動化設備,給人們帶來更高效、安全、便利、環保的居住環境[1]。隨著智能家居的普及使用,智能家居設計出現了倫理失范問題。回顧傳統造物倫理發展演變,可以發現中國人素來在“家”的設計中綜合考慮人、物與自然環境等因素,講究天人合一、致用利人和道德教化,這些造物倫理觀念一脈相承,并一直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因此,智能家居作為未來人們生活居住的重要構成,離不開傳統造物倫理內核的指引。
一、智能家居設計中的倫理缺失問題及其研究現狀
(一)智能家居設計中的倫理缺失問題
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智能家居行業蓬勃發展。智能技術不同于以往的傳統技術,它通過依據大數據算法學習進行實際情境操作,其中暗含的算法黑箱挑戰著我們的生活。面臨智能技術的安全風險,設計作為技術與人們生活的中介工具,不是挑戰技術本身,而是充當如何做好技術的應用者,以實現技術之善。在智能家居設計中,設計師應該更多地契合國人的生活習慣和傳統思想觀念,體現出人文關懷、生態環保等倫理價值。然而,縱觀現階段智能家居設計仍存在規范缺失、智能障礙、功能累贅、安全隱患等方面的問題,損害了我們安全、平等、公平、隱私等價值,削弱了國人對技術的使用信心,從而阻礙了智能家居更好地普及。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發達國家最先對智能家居進行廣泛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較完善的設計規范。智能技術的不確定性難以避免地帶來道德倫理困境,科技巨頭積極承擔起倫理責任。美國亞馬遜、谷歌、Facebook、微軟等企業共同組建了倫理機構[2],以確保人工智能遵循安全、公平、尊重等人類價值觀。國外文獻一直以研究便捷、低碳、經濟的智能電網為重點,致力于實現人、智能技術和環境和諧發展的目標[3]。近些年,智能家居研究也逐漸突出對用戶的健康和福祉的研究,如智能居家養老、家庭護理[4]。可以看出,國外學者逐漸轉向關注如何提升技術對人的生活質量,重視人們幸福生活的多種價值觀。
國內智能家居起步晚于西方發達國家,企業信息化程度還處于較低的水平,設計規范和標準參差不齊。目前國內智能家居市場有小米、美的、海爾等知名頭部企業,其中小米科技的智能家居生態在2021年獨占鰲頭[5],但整體還處于建立智能家居生態的初始階段。在文獻研究方面,國內的智能家居設計考慮的更多是功能技術本身,而比較少關注技術本身對人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智能家居的隱私安全、平等適用的倫理道德問題,僅有的研究也是借鑒了歐盟的倫理規則[6]。智能家居技術與人存在邊界,對于構建和諧生態系統至關重要,然而在現有研究中,特殊人群仍未被更好地考慮到系統中。智能家居如高高懸置在空中的展品,造成大多數國人對智能家居駐足觀望。
國內的智能技術距離發達國家仍有一定的進步空間,但衡量智能家居系統成功與否,并非取決于智能化的先進程度與表面的視覺效果,而是在于深入探究、提煉和應用用戶所處的生活環境及其要素[7]給人們帶來高質量以及和諧的生活。
二、傳統造物倫理概述與應用意義
(一)傳統造物倫理
傳統造物是指過去歷史過程中制造的眾多器具、手工藝以及建造的建筑等物體,而傳統造物倫理是建立在這種物體上的有關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道德倫理關系[8]。我們在造物思想、材料選擇、加工技藝等多方面都受到了這種關系的影響,目的是為了實現人、造物和自然之間的協調共存。中國歷史中積淀的優秀造物文化,飽含著古人積極的智慧。通過文獻和案例整理,傳統造物倫理觀念總結為以下三點:1.天人合一;2.致用利人;3.道德教化。古代的哲學思想或者是對造物產生影響的典籍中都強調以人為主體的重要性,并以人中心構建與造物技術、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最終實現整個系統的平衡發展。
(二)傳統造物倫理在智能家居應用中的意義
中國傳統造物倫理是對人、物與社會關系的經營法則,凝聚了上下幾千年古人的智慧結晶。雖然每個時代的造物倫理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綜合倫理觀,但是真正的為人的設計是超越了等級異化、經濟異化和時間異化[9]。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們更好生活,面對當代中國智能家居設計存在的倫理缺失問題,正確理念和價值導向對實現技術之善至關重要。
傳統造物倫理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天人合一。儒家認為造物技術要遵循自然規律;道家認為造物技術、人與自然三者的關系要保持和諧統一;造物典籍《考工記》《長物志》等主張造物行為應順應自然之道。將造物倫理的天人合一理念應用到智能家居設計中,可以構建出人、智能技術和環境三者平衡的家居系統,警醒設計師在應用技術的整個過程中,要理性考慮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發展。
造物倫理中“致用利人”的觀念與現代設計中的“以人為本”的理念相似。造物倫理在處理人與物的關系上更講究“重人輕物”,即重人力而輕自然力,重技藝而輕工具,重功利而輕技術[10]。現代智能家居設計師一味追求技術和功能的疊加導致“智能化”功能華而不實,將“致用利人”的觀念應用設計中,可以減弱設計師對高新技術的依賴,從真實場景中挖掘用戶需求,并發揚傳統中的“意匠”精神,改善人們的居住體驗。
造物倫理中“道德教化”的概念在古籍中使用較為廣泛,道德包含著我們社會的最高理想,它可以將社會規范預設到造物中,從而轉化為人的自覺行動[11]。具體而言,它將社會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通過造物表達出來,并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道德行為和品格。智能家居采用這種倫理觀念進行設計,創造出符合國人理想生活的價值,而針對人在智能家居使用中出現的不良行為或者不良欲望,可以起到教化和約束作用。
三、造物倫理觀念下的智能家居設計原則
(一)協調共存原則
中國傳統造物文化的“和諧”思想深深影響著造物的倫理道德理念,是天人合一的體現,是物與物之間的協調統一。
1.順應自然
為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設計師在設計智能設備的時候,要更注重綠色材料的選擇,降低對環境的破壞。綠色智能家居可以通過綠色設計、綠色飾材、綠色家具以及綠色環境技術等途徑實現[12]。例如,智能家居材料應盡量選擇無毒、無污染的自然材質;應用符合綠色標準的智能技術,如選擇可以根據環境要素自動調節的傳感器。華為智能家居節律照明系統借助節律照明算法分析,營造出符合自然節律的健康光照環境,實現了人與自然共存的和諧生態。
2.和諧統一
中國傳統造物講究實用與審美、感性與理性、工藝與意匠的和諧統一[13],體現出一種平衡的審美功能。現代智能家居可以從材質、色彩、體量與建筑空間的用材、空氣濕度、背景色彩、節能等方面,實現智能硬件與建筑空間的協調。小米作為我國最大的智能家居生態鏈,其接入的產品大都是由小米生態鏈內,企業按照統一的設計語言進行設計,顏色都是比較統一的白色,外觀干凈簡約,與其他家居產品不會顯得突兀。
(二)以人為本原則
我國的造物倫理主張物因人用,造物活動被置于人的意識支配之下,避免了技術對人的異化[14]。因此,在進行智能家居設計的時候,設計師應全面考慮設計過程中設計對人產生的消極影響,從而設計出更加安全可靠、關懷包容的智能家居。
1.安全可靠
智能家居由控制中心發出指令保證各個子系統的正常運轉,這些控制設備的安全性能尤為重要,但市面上的一些智能設備存在安全隱患,如智能音箱語音識別漏洞、智能門鎖中的紅外探測障礙等安全問題。設計師應當全面分析在整個設計過程中人在情境當中存在的危險因素,例如警報是否靈敏,指令識別是否正確和智能生態是否匹配等。此外,設計師也要考慮用戶在情境當中的心理和生理因素。設計師只有全面考慮系統中的要素,才能更好地避免安全問題的發生。
2.包容關懷
中國造物觀念講究包容性,智能家居不應成為一種“精英設計”,而是一種大眾設計。設計師應將老人、孕婦、兒童等弱勢群體考慮進來,充分考慮特殊群體生理及心理的特殊性以及使用智能產品時的獨特需求。Caregiver Smart是一款可以監測老年人生活狀況的智能傳感系統,這些傳感技術在真實家居場景中以非人為的設置方式監測和捕獲數據,簡化了老年人的操作流程。此外,這些小型非侵入式傳感器設備分散地放置在家中,解決了大多數老年人對攝像頭有抗拒情緒的問題,維護了他們的尊嚴和獨立。
(三)行為誘導原則
古人通過造物抒發情感或者傳達某種意義,從而對其自身或者他人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可能起到愉悅、警醒、教育等作用。造物在人的制作過程中實際上是將某種規范嵌入到物當中從而規定了人的行為秩序。從某種意義上表明,造物也承載并傳遞著人的價值觀,發揮著揚善除惡的作用。設計師在智能家居的設計中,將人們美好的道德愿望轉化為設計元素嵌入設計中,一方面家居可以滿足我們共同的倫理訴求,另一方面可以對人的行為產生積極影響。
1.怡情養性
傳統造物重視人的道德情感,并將其通過設計賦予到造物中,對人的情志或者行為起到積極作用。在過分強調物的“工具理性”價值的當代,人們的生活變得了單調、平庸和程式化,這實際上忽視了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為避免“人為物役”[15],智能家居設計應體現出人積極的價值觀。例如泉笙道曾經生產過的一款CT118智能沏茶器,拋開成本與技術問題,其中設計的價值理念值得我們借鑒。它的造型是一本書籍,寓意茶需要像書一樣細品,而在快節奏生活的當下,很少人有閑情雅致來“沏茶”,這款智能產品在這樣一個技術充斥的生活環境之下,仍能給人傳遞一種雅致的審美功能和精神愉悅。
2.推己及物
傳統造物觀念存在一種由人及物的生態倫理觀,它認為自然萬物也是與人一樣有生命的,在人的自身生存已經得到維護的情況下,它們也應該享受人類的倫理關懷[16]。索尼的aibo陪伴機器人,通過傳感器可以對人類做出相應的反應。這類陪伴機器人被賦予寵物的特性,溫暖了人們的生活。這類被設計為人類的陪伴類機器人,雖然不具有人的意識和情感,但人工智能反噬人類的悲觀局面在科幻電影中屢見不鮮,我們應與這類智能人工物建立平等的倫理關系,同樣以人的善性對待它們。
四、結語
中國人自古以來重視“家”文化,而家居陳設一直是我們文化思想的反映。采用飽含我們幾千年來文化認同的造物倫理觀作為現代智能家居的設計規范和原則,可以使智能家居更符合我們國人的倫理價值觀訴求。智能家居發展到今天已有四十多年,我們已經深處智能家居流行的大環境之中,緊握傳統文化精髓,是我們在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智能時代中獨善其身的智慧。
參考文獻:
[1]張桂青,鹿曼,汪明等.智能家居的“春天”來了[J].計算機科學,2013(A1):398-402.
[2]薛風平.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8(2):19-23.
[3]Kim H,Choi H,Kang H,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mart energy conservation system: From smart homes to sustainable smart citie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21(Vol.140):110755.
[4]Moraitou M, Pateli A, Fotiou S. Smart health caring hom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mart home care for elders and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2017(Vol.989):255-264.
[5]2021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行業龍頭企業分析——小米科技:智能家居生態鏈獨占鰲頭[EB/OL].[2022-04-06].https://xw.qq.com/cmsid/20220406A05C6X00
[6]仲心.智媒時代:智能家居的隱私安全和倫理道德——以歐盟GDPR和e-Privacy Directive立法為例[J].電視研究,2018(3):94-96.
[7]霍春曉.中國傳統家文化視野下的421家庭智能家居設計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8(11):87-89.
[8]何盛.中國傳統造物智慧在智能化時代下的啟迪創新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0(16):353-359.
[9]張萍,殷佳源,姚程.從造物的起源探析設計倫理的變遷[J].設計,2022(7):87-89.
[10]程艷萍.中國傳統家具造物的科技倫理內涵[J].創意與設計,2012(1):47-53.
[11]李玉云,趙樂靜.論技術設計的“道德教化”與“道德物化”功能[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5(5):14-16.
[12]趙丹.老年家居綠色化與智能化設計思考[J].林產工業,2020(2):110-112.
[13]楊先藝,張睿智,王琴.論中國傳統造物的設計意識[J].裝飾,2006(12):89-90.
[14]王興業.民間造物藝術觀念對現代設計的啟示[J].民族藝術研究,2013(3):130-137.
[15]孫敏明.莊子反“人為物役”思想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7(8):5-9.
[16]孫麗娟.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生態倫理觀及其現代價值[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3-16.
作者簡介:陳金嬋,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