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亮
作業管理是落實“雙減”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作業管理,教師可以更為科學地設計作業,更為策略地布置作業,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小學數學高年級學科而言,科學而合理地設計作業,突出人文性與嚴謹性,這對于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數學素養提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作業設計問題
(一)過度注重知識傳授。現在的數學作業設計中,基本都是以學科知識為主,特別是以教材中的習題為主,忽視了知識以外諸如解題思路、思維提升等方面的培養。這樣長期發展,容易造成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中的固有知識上,也容易造成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知識結構上,把數學課程變成了數學知識,把數學知識變成了書本作業,這對小學數學高年級學科建設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二)過度重視書面作業。當前,學生和教師把相當一部分時間花在書面作業的書寫上,從中體現不出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動手操作能力等。除了書面作業以外,還有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實驗研究等形式多樣的作業,通過這些作業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從課本知識中走出來,從生活實踐中走進去,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調查了解、實踐活動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提升他們的學科素養。
(三)過度重視“題海戰術”。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必定每學期都有單元檢測、月考檢測,甚至還有天天練、課課練等檢測手段。學校和教師把“題海戰術”作為開闊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的主要途徑,通過大量的不同類型的試題,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對題型的掌握。在學生長年累月重復機械地做題、刷題情況下,并不能真正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相反,這樣毫無意義的作法會讓學生對數學學科失去興趣。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高年級作業設計的實踐
(一)對作業進行個性化設計。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肯定存在不同的差異,所以教師在通過合適的途徑、合理的方式引導家長認識孩子在學習方面的差異性,然后根據孩子的學習需要,分層次布置作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可以把數學作業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基礎計算型作業。對于學困生,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不要求全部掌握內容,可把最基礎的計算題學會即可;第二層次為簡單應用型作業。這類作業是在第一層次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應用類型的題型,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第三層次為鞏固延伸型作業。以課程標準要求為主,盡量讓學生能夠全部消化課本內容;第四層次為拔高拓展型作業。
(二)注重學生的能動性。在數學書面作業以外,要充分發揮調查研究型、數學實驗型作業的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注重學科的工具性,讓學生的數學知識積極而合理地運用于生活實際之中。例如,在教學“價格”的這部分內容時,在課前或者課后可以讓學生去市場或者臨近商鋪作調查,了解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蔬菜、學習用品的價格。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及計算方法;在教學“圓柱與圓錐”問題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以“圓柱”和“圓錐”的區別為研究內容,進行現場實驗,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自己總結數據,自己得到結論,然后教師通過課堂講解,加深學生對此類問題的理解;在教學“水流”知識時,可以讓學生觀察水龍頭或瓶裝水的滴流現象,掌握時間與速度的關系,這也可以讓學生了解節約用水的好處。
(三)要有鮮明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存在著教育差異,特別是教育發達地區的學生無論是數學思維還是解題能力較之教育欠發達地區都勝人一籌。在這種現實情況下,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就必須要體現出來,因為同一種教材,同一種習題,不同地區的學生理解程度不同,習題的難易程度也就不同。以“圓錐的面積”教學為例,對于教育發達地區的優秀學生而言,更加注重通過計算發散學生的思維;而教育欠發達地區的學困生,則可能更注重公式的理解和運用。再如在“分數乘法的運算法則”中,大家都關注的是學生對“法則”在題型中的運用,而忽略了為什么要運用“法則”,運用的意義是什么,也就是解決了學生“如何用”的問題,但沒有解決學生“為什么用”的困惑,這也是作業設計中教師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只有針對性地解決了學生“為什么用”的問題,才能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