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明
在《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課堂教學中,筆者通過播放相應視頻導入、分組討論、學生成果展示、探究小實驗、搶答問題和課后參與社會實踐等多種教學方式,分析和展示了培養高中生物學科中生命觀念、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以及社會責任共四個維度核心素養的教學經驗。接下來是對上述四種能力培養的具體分析。
一、生命觀念
本節教學通過播放“氣候變化導致冰川融化”小視頻導入,觀看視頻后,要求學生在練習本上列舉出自己關注的各種生態環境問題:比如水資源污染和短缺、全球變暖等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海洋污染、酸雨等各種環境問題,要求學生分析成因、產生后果及解決辦法。整理歸納,進行分組討論,充分發表各自的見解和想法,通過學生自己分析和小組成員互相討論,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能夠理解或解釋這些全球性環境問題,并主動去尋找和分析問題、用自己的科學思維去分析問題、通過科學分析和綜合實踐,找到解決問題方法,逐步形成穩態與平衡觀的生命觀念。
二、科學思維
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知識的整理和分組討論,在教師的參與和引導下,讓學生能根據全球性環境生態問題的事實以及證據,通過運用歸納與概括學習方法,以及演繹與推理的科學思維,探討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及它們發生的規律,認真分析和了解造成水資源污染和短缺、全球變暖、臭氧層被破壞、海洋污染等環境問題的成因,還有形成過程以及產生的影響和后果。積極討論出現的各種生態問題對我們的生產、生活、生存以及對地球的各種影響。
通過學生列舉的事實和證據,然后分組討論引起的原因和影響,然后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讓學生在一步步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
三、科學探究
在教學中開展科學性探究學習活動,是滿足學生內心求知需求的重要方法,是促進有效學習必要重要途徑。
在本節教學中,出現的這么多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好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假設我們自覺保護好環境,走持續發展道路,將來又會是怎么樣的情況或結果?學生通過觀察自己設計,自己實驗制作的生態缸,記錄其穩定性的變化情況,驗證維持生態平衡基本組分和不同營養級生物之間的合適比例、以及外界因素的影響。分析實驗結果,通過理解生態缸的穩定性,進一步理解生物圈的穩定性,保護我們共同家園的必要性,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經濟以及社會的持久和協調發展。通過科學探究分析發現,最后我們人類要長期穩定發展,必然會選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通過實驗探究,逐漸增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讓學生熟悉探究過程和思路,掌握探究方法,積極參與探究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實踐的能力,同時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善于團隊合作,培養團隊精神,要勇于和敢于創新,努力培養好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四、社會責任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注重教學實踐,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因為很多理論教學源于生活實踐,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連。通過前面的科學實驗探究的延伸,設計幾道平時實踐環保生活行為的搶答問題,讓學生搶答,比如答案是:植樹造林、綠色出行、綠色小區、綠色校園建設、廣東綠道的問題,通過學生積極參與答題,并進行課堂小結和總結,無形中引導他們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實踐;樹立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養成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意識。同時課后結合我們粵北山區自己家鄉熟悉的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和社會實踐,深刻理解可持續發展道路,形成造福全人類的態度和良好價值觀,嘗試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并主動向身邊人宣傳保護環境的知識,人人參與保護環境,共同愛護人類的家園—地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最終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