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唐

爪字頭形態小,呈扁狀。上撇短平,下三點左低右高,中間的點最小,右邊撇點最長,三點呈上開下合之勢。

爪字頭的形態變化與下部有關,如“愛、受”等字,橫鉤較長且上斜,上部不宜寬,三點下部左低右高,不與橫鉤相接。下部筆畫較少的,如“采、妥”等字,又有豎或撇居中的,爪字頭的左右兩點偏下,使中間的底部空出,留位給下部以免上下抵觸。
知識鏈接
燈謎的由來
燈謎,源遠流長。據文字記載,它濫觴于兩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代的“隱語”。隱語又叫“”(sōu),是隱藏的意思。有時候,由于種種原因,有些話不便直說,于是轉彎抹角地找些借代的詞語去表達,這種借而代之的詞語就是“隱語”或“辭”。
春秋時期,人們在生活中運用隱語十分廣泛,不但作為外交場合中互相斗智的工具,而且成了戰爭中傳遞消息的密碼。然而,隱語畢竟不等于后世的燈謎,只是燈謎的初始狀態而已。直到漢代,隱語或辭才漸漸演變成專以破譯文字形義的“文義謎”。東漢時,已陸續出現了一些將文字拆拼離合使其音、形、義發生變化的字謎雛形。如《后漢書·五行志》里收錄的獻帝時京都的童謠:
千里草,何青青。
十日卜,不得生。
暗扣“董卓死”三字。
到了魏晉南北朝,謎已是十分時髦的游戲,一般文人都會兩手。“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把自己的姓名和祖籍用字謎來隱括。同時,還出現了論及謎和隱語的理論專文,劉勰的《文心雕龍·諧隱》就給謎做過精辟的分析和論述。
臨寫要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