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全面落實《浙江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促進山區林農增收、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浙江省啟動實施全省“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增收幫扶工程,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林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先行省。在浙江省林業局林業改革和產業發展處指導下,全省各地積極分解落實年度任務,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強化強村富民集成改革,多措并舉推進“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增收幫扶工程,取得明顯成效。本期特別策劃介紹4個案例,以小見大,展示浙江省林下經濟發展成果,以拓展新路徑、提供新思考。
近年來,淳安立足浙江省林業局“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幫扶增收工程,創新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和增收模式,促進農村共富體制機制新集成,實現山區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
淳安現有森林面積509萬畝,適合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150萬畝,是耕地面積的6.5倍、園地面積的2.7倍。作為全省林下經濟產業示范縣,淳安通過強化部門聯動、要素保障、資源共享,以“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增收幫扶工程為重要抓手,有效打開林下增收空間。新發展林下中藥材7.6萬畝,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超15萬畝,年產值近5億元,惠及農戶2.3萬余戶。林下種植“淳六味”道地藥材中,山茱萸、掌葉覆盆子、白花前胡三味中藥材入選新“浙八味”,淳前胡、淳半夏等五味藥材通過國家地理商標認證。建成浙西最大的中藥材交易市場,年均交易額3.5億元,成為浙西、贛北、皖南等地重要的中藥材供銷集散地。2021年,淳安實現林下中藥材產值4.99億元,相關產品采集加工產值26.36億元,實現森林旅游經濟總收入154.18億元,林下經濟已然成為淳安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動能。
以強帶弱 打造多元合作模式
打破行政界限和資源要素流動壁壘,打造“縣域統籌、跨村發展、股份經營、保底分紅”為主的多元合作模式。
股份合作全覆蓋。為解決村集體在發展產業中資金短缺、培管跟不上、管理水平不足的問題,以“萬企興萬村”活動為契機,積極搭橋引線,引導國有企業、新鄉賢等社會工商資本,以先墊資形式參與“千村萬元”林下經濟項目發展合作。建立企業負責建設,村集體負責監管,形成既分工又協同的共管共享機制,14個項目村全部簽訂股份合作協議,合作期限10年以上,用項目資金840萬元撬動社會工商資本投資2000余萬元。
“飛地”合作有突破。從交通區位、面積體量、立地條件等資源稟賦出發,選定楓樹嶺鎮上江村和千島湖林場珍珠半島林區兩處3000畝林地為“千村萬元”合作“飛地”,把楓樹嶺鎮魯家田村、瑤山鄉共坑村等4個資源稟賦差的“千村萬元項目”放到“飛地”上開展建設,形成村集體+企業、村集體+林場合股聯營的“林業飛地”新模式。同時,對標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標準,由國有企業和國有林場同比例資金配套,共同開展林下高質量中藥材、食用菌基地建設。
預期收益有保障。縣鄉兩級全程參與協調指導股份比例、收益分成、飛地選擇、基地建設等重點環節,確定首批14個村基本以林下種植黃精為主,按目前市場行情,每個村項目收益180萬元以上。考慮到林下種植投入與產出有4—5年的間隔期,從2022年起,在未產出前,由合作企業每年出資2萬—3萬元作為固定預期分紅金支付給村集體作為收入,待投產銷售后從收益中扣除,既實現預期收益有保障又提高村集體參與發展的積極性。
聯動發展 推行產品訂單協議
淳安把推行訂單發展作為林下經濟增收模式創新的重要內容,實行“購銷穩定、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共富聯結機制。
挖掘存量訂單。對全縣林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進行全面摸底,梳理各類中藥材原料用量需求,產品指標要求,引導敬存仁生物科技公司、標普健康食品公司、淳六味農業發展公司等本地龍頭企業與村集體、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簽訂產品訂單合同,14個“千村萬元”項目全部簽訂產品包銷協議,與10余家200畝以上基地農戶簽訂購銷協議,協議面積近8000畝。
拓展增量訂單。借助“招大引強”產業鏈招商工作,引進龍頭藥企修正藥業落地建廠,簽訂中藥材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每年定價定向收購前胡、黃精、重樓、梔子等藥材300余噸,收購資金近900萬元。促成盒馬生鮮、明康匯等生鮮農產品銷售企業建立林下食用菌定期定量供銷合作,打開林下食用菌銷售新渠道。
做活效益訂單。為讓訂單產品既符合質量要求又能發揮最大效益,針對林下中藥材種植主體分散、規模化程度不高問題,創新推出了統一規劃、統一購苗、統一技術、分戶管理的“三統一分”林下經營模式。針對林下食用菌定期定量供應難問題,進一步深化“村場合作”,由國有林場牽頭落實發展計劃和產品標準,并免費提供菌棒和技術,村集體則出林地和勞力,產出后由林場負責回購銷售,所得收益共享分成,在有效對接市場的同時,還實現產業規模化、專業化提升,為訂單林業發展夯實基礎。
強化服務 健全科技幫扶體系
省、市、縣三級聯動,建立聯企、聯村、聯戶、聯基地的“四聯”科技幫扶長效機制。
聚焦問題需求。在省市縣三級聯系“千村萬元”項目基礎上,拓寬服務范圍,擴充服務內容,編制縣級“四聯”手冊,緊扣發展最迫切、企業最關心、林農最需要問題,開展政策宣傳、科技培訓、技術答疑等精準服務,最大限度地解決各方需求。
聚焦產業提效。圍繞傳統產業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起草制定淳安山核桃、油茶、毛竹低產林改造技術規程3個地方標準,推廣林下道地中藥材和珍貴食用菌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生栽培技術,為產業提質增效做好技術支撐。
聚焦人才培養。加大院縣合作力度,加強科研院所對接,建設浙江省林業科技推廣淳安工作實驗室,推動更多林業科技成果在淳安落地轉化與應用,與浙江農林大學合作開展基層林技人員定向培養,重新設立縣政府科技興林獎,完善導師帶徒制度等,多途徑提升林業科技人員服務能力與水平。
全鏈建設 促進三產深度融合
樹立閉環經營理念,盤活存量資源,分析發力賽道,促進集群成鏈,形成林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全面梳理林業產業資源現狀、發展要素,聚焦山核桃、油茶、毛竹、林下經濟四大優勢產業,編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明確發展方向,規劃發展路徑,布局發展空間,走“兩山”高水平轉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子。
補強全產業鏈短板。以“補鏈、延鏈、強鏈”為導向,加大二產精深加工企業招引。以“南竹北果”產業布局為基礎,以木本油料產業鏈、竹產業鏈、中藥材健康產業鏈和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重點,梳理資源空間,梳理招引目標企業。招引千年舟集團落地南片竹加工產業園,與修正藥業合作開展林下中藥材生產、加工、銷售全方位合作,不斷補強產業鏈短板。
優化產業要素融合。做精森林康養,創建國家、省級森林康養基地各1個,省級生態文化基地8個,森林旅游示范點10余處,騎行綠道450公里,有效將游客引流到山村果園消費。近年來,新建成金陵紅花油茶、界首櫻花島等一批特色網紅打卡點,其中千島湖植物園首月接待游客突破3萬人次,月光島森林夜游填補沉浸式島嶼光影藝術夜游產品空白,滬馬森林氧吧憑借世界第一空中懸廊、超長賽道滑板車等特色體驗項目,開業半年實現營收3000余萬元,每年可直接帶動周邊村莊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100余萬元,間接帶動餐飲和住宿消費2500萬元。
接下來,淳安將進一步加大項目資金投入。除用于一產林下種植外,增加對二產精深加工及三產產品品牌打造等環節的資金支持,從而真正實現有產品、有品牌、有銷路、有效益,最終實現山區林農和村集體經濟增收、林下經濟增效的目的。同時,基于鄉鎮和集體村的積極性高、山區農民對“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增收幫扶項目的呼聲和期盼值高的環境,淳安將尋求進一步加大項目擴面,以惠及更多農戶,做好林業共同富裕的淳安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