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全媒體記者

“1953年,志愿軍戰士李征明給家人寫下了一封特別的家書。為了讓年幼的妹妹看懂,這些家書都是用文字加畫畫的方式,介紹自己在朝鮮戰場上的情況……”4月22日,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下簡稱“華師馬院”)學子講述了一封家書背后的家國愛和兄妹情,在全校愛國主題故事會上斬獲一等獎。
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近年來,華師馬院引導學生發揚紅色傳統,以紅色文化鑄魂育人,培養新時代信念堅定、能力突出、德才兼備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傳承惲代英精神
“國不可不救,他人不肯救,則唯靠我自己!”舞臺上,身穿長衫的青年振臂高呼,再現百年前的熱血。
這是原創沉浸式主題教育話劇《你好,惲代英》中經典一幕,該作品由華師馬院學子自編自導自演,致敬革命先烈惲代英。
惲代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中國早期青年運動著名領袖,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宣傳家,也是華中師范大學的杰出校友。
《你好,惲代英》截取惲代英一生的重大時刻和事件,通過五四運動、創辦利群書社、主編《中國青年》、英勇就義等四幕,講述惲代英在黑暗中尋求救國救民的光輝事跡。
2021年4月29日,惲代英犧牲九十周年,《你好,惲代英》在學校惲代英廣場首次演出,吸引眾多師生駐足觀看。震撼、感動、振奮,是觀眾發自心底的感受。這堂生動的思政課、黨史課一經推出,廣受歡迎,不僅成為了新生入校的必看劇目,還多次受邀在校內外展演。
“惲代英精神是一張鮮活的紅色名片。學院致力于推動學生自覺自愿傳承和弘揚革命先烈精神,2008年開始,以提交論文、答辯、無領導小組討論等形式在本科生中選拔優秀學生,組建跨專業、跨年級的‘惲代英青年領袖培養班,同時成立惲代英班黨支部。”馬院黨委書記孫永祥說。
惲代英班通過開設惲代英大講堂、開展紅色故事大家講、錄制學習視頻、黨群互助幫扶、社會志愿服務等形式,將紅色信念落實到一言一行之中。同時,該班不斷更新細化考核評價體系,定期考核,滾動淘汰,確保班級每名成員都符合“紅色標準”。
十五年來,英雄的接力棒,代代相傳。加入惲代英班的學生,有哪些變化?
惲代英班的學生黨員余楚權說:“周恩來總理曾評價惲代英同志,是中國青年熱愛的領袖。成為惲代英班的一員后,我感覺離英雄更近了,激勵我勇當先鋒作表率。明年畢業后,我將回到自己的家鄉,當一名人民教師,我會將惲代英精神和所學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量身定制思政課堂
“教育學是一種科學嗎?教育學有意識形態的屬性嗎?”4月11日8時,一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正在進行中。為了讓學生了解科學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授課教師陳吉勝結合學生所學專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將專業和思政相結合,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這是馬院推進“思政+專業”的分眾式教學模式的縮影。
馬院教師承擔著全校的思政課教學工作,自2018年起,他們為不同專業的學生量身打造專屬思政課。
“我們根據學生的學科背景、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評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邀請行業模范、先進人物開展‘體育冠軍向體育生講思政課、美術家向美術生講思政課、音樂家向音樂生講思政課等系列分眾式教學活動。”馬院副院長、教授李芳介紹說。
此外,教師引導學生將思政課知識與就讀專業融會貫通,在課程考核上,要求學生結合專業,發揮特長,提交作品,讓思政課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
美術學院學生拿起畫筆,勾勒革命先輩的英姿,表達對英雄們的崇高敬意。丁元勛的結課作業是一幅油畫《紀念惲代英》,該作品入選全國高校思政課學生藝術作品巡展,榮獲二等獎。
“思政課還能這么上,太有趣了!”地理專業學生陳凌繼霄在聽完課后不禁發出感嘆。陳凌繼霄雖然是地理專業,但受家庭環境影響,從小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頗感興趣。在專屬思政課的啟發下,他和同學一起創辦“桂子山上思政說”微信公眾號,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將理論知識和現實案例相結合,打造思政課“第二課堂”。上線至今,共推出300余篇原創推文,總關注量超14000人,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的有機結合。
2021年,陳凌繼霄跨專業考取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一步步朝著成為一名優秀思政教師的夢想邁進。
傳遞信仰的青年們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研習社(以下簡稱‘研習社)招新啦!”2021年11月,一則招新通知引起了馬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程彩樂的注意。
研習社成立于2017年10月,是湖北省首個以研習、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目標的理論型學生社團。成立以來,研習社成員進課堂、進社區、進企業,在校內校外廣泛開展學習研究、理論宣講、社會實踐、舞臺展演等活動,共計完成覆蓋逾50000人次的300余場線上線下理論宣講。
“加入研習社,上臺宣講,傳遞信仰,我也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嗎?”程彩樂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報名參加并成功入選。
進入研習社后,程彩樂從閱讀馬列原著開始,加強理論知識,確定宣講主題,撰寫宣講稿。
“一篇宣講稿,既要有理論高度,還得講得接地氣。打磨一篇稿子,經常要花幾個月的時間,師兄師姐和指導老師不遺余力地幫助我,讓我非常感動。”程彩樂說。
為推動研習社規范化發展,馬院成立研習社工作室,提供獨立的辦公場所。并且,劃撥課題經費,鼓勵研習社成員自主研究課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程彩樂以《做活大學生黨員理論宣講的微字文章》為題,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調研,目前該課題已經順利結項。
在研習社兩年的時光,“成長”是程彩樂最深切的感受。她說:“不僅提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還收獲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2022年底,程彩樂有了新的身份——華師馬院新時代宣講團成員,她將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講給更多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