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不確定時代反家庭暴力法哲學觀的療愈法理學之維

2023-06-07 16:19:03李春斌
克拉瑪依學刊 2023年2期

摘 要: 人類生活正在從理性、秩序、確定、穩定、均衡等理念的“確定性時代”,越來越趨向于非理性、復雜性、脆弱性、失序性、流動性、變動性、風險性等為特征的“不確定性時代”。不確定性是當代社會的一個核心特征,并成為當代世界思想界的基本共識。將新型療愈部門法理學理念應用在《反家庭暴力法》法哲學理念的分析上,是對該種思想的初步嘗試。當下公權力對家庭暴力問題的介入,總體而言呈現出懲罰性法哲學觀和療愈性法哲學觀兩種理念。一般而言,懲罰性法哲學觀面相下的家庭暴力治理,懲戒功能值得肯定,但其著眼于一時家庭秩序的恢復,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家庭暴力的惡性循環問題。在特定情況下,有時還會發生民轉刑等嚴重的暴力傷害事件乃至命案。而療愈性法哲學觀面相下的家庭暴力治理,著眼于社會療愈,治理時間雖跨度較大,但往往能使家庭秩序恢復圓滿和諧。但在惡性案件中,因其過于柔和,欠缺嚴厲的懲戒功能,故而有時也會失去功效,效果不彰。因此,在個案中或擇懲戒,輔之以療愈;或選療愈,輔之于懲戒。個案處理,剛柔相濟,靈活機動,陰陽和合,威猛與陰柔共存,懲戒和療愈并舉,“和合”治理家庭暴力之社會頑疾,不失為家庭暴力法律—社會治理之明哲之道。

關鍵詞: 不確定時代;療愈法理學;療愈法學;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法哲學

中圖分類號:D923.9?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3.02.07

不確定性是當代社會的一個核心特征,并成為當代世界思想界的基本共識。從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的“風險社會”,①到齊亞烏丁·薩達爾(Ziauddin Sardar)的“后常態”,再到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的“流動時代”,以至于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Baron Giddens)“失控的世界”,[1]人類生活正在從理性、秩序,確定、穩定、均衡等理念的“確定性時代”,越來越趨向于非理性、復雜性、脆弱性、失序性、流動性、變動性、風險性等為特征的“不確定性時代”。

新冠(COVID-19)疫情的發生,更是加重了這種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各種不確定性的發生,完全超出了社會個體認知和預測范圍。傳統的社會治理機制,對此捉襟見肘、難以有效應對,并可能因極微事件而引發山呼海嘯般的輿論影響,進而影響社會治理效能,甚至引發社會治理失靈。

在此背景下,“算法法理學”“人工智能法理學”“大地法理學”“法律地理學”“德性法理學”“身份法理學”“療愈法理學”等新型的部門法理學[2]層出不窮,以應對此“不確定時代”。傳統監護法、老年法、兒童法、婦女法、殘疾人法、婚姻家庭法、繼承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域具有明顯的部門法理學的共性——“傾斜保護”,而“傾斜保護”的傳統法理是基于對“實質正義”法價值的追求。但這種實質正義的追求是一種應然式的法哲學思辨,并不能檢驗法律實踐中針對具體個人的法律效果。在法律的王國,當自然人或公民成為這種“傾斜保護”的對象后,一種在法律實踐中廣泛存在并應用,但從來沒有提升為法哲學理念層面的功能——療愈——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思想者的智識資源。一種不再將法律人為割裂為“立法、執法、守法、司法”四階段的“融合法律”理念時代,正在醞釀。融合而非分裂、聯通而非隔絕的新療愈部門法理學時代,正在萌發、創生。

將療愈法理學理念應用在《反家庭暴力法》法哲學理念的分析上,就是這種思想的初步嘗試。本文認為,當下公權力對家庭暴力問題的介入,總體而言呈現出懲罰性法哲學觀和療愈性法哲學觀兩種理念。當前,懲罰性法哲學觀占據主要及主導地位,療愈性法哲學觀占據次要及輔助地位。這種理念需要在不確定時代背景下,實現理念迭代更新,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而不能默守陳規。

一、反家庭暴力法哲學觀的兩種理念

(一)懲罰性法哲學觀面相下的反家庭暴力治理

懲罰性法哲學觀下的反家庭暴力治理,重點關注的是加害人,其根本邏輯是——之所以發生家庭暴力民轉刑案件,根本原因是由于加害人的施暴。加害人的施暴和受害人的受暴之間存在著必然的、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通過懲罰加害人,就足以對家庭暴力現象形成有效的震懾,進而認為可以從該領域入手解決家庭暴力問題。

秉持懲罰性法哲學觀面相的家庭暴力治理,傾向于以積極性的、帶有公權力色彩的、強制性的介入,來限制家庭暴力的發生。如果家庭暴力達到法律所認定的嚴重情節,國家公權力機關就可以通過民事保護令等司法措施對嚴重暴力行為施予處罰。該法哲學觀面相下的家庭暴力法律治理,認同家庭暴力的交換理論解釋模式。該模式假定:人類的互動受到追求報償和避免處罰引導。施暴者之所以施暴,是因為他/她所受到的懲罰較小。如果加大對施暴者的懲罰力度,使其受到與施暴行為所追求的內容不相等、乃至更為嚴重的懲罰時,施暴者必然會停止施暴。“警力的介入、刑事控訴、坐牢、損失社會地位、損失收入等都是社會控制的形式,可以提高暴力行為所要付出的代價,并且降低暴力行為所得到的酬償”[3]。

如果運用法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對該理論進行解析,我們就會發現,該理論模式所秉持理念的基本邏輯是:施暴者之所以施暴,是因為其在施暴時所付出的成本較小,而收益巨大。如果對施暴者加大懲罰力度,使其付出巨大成本,則施暴者必然不會施暴,或者最起碼其施暴可能性亦會降低,從而減少乃至杜絕家庭暴力尤其是民轉刑等嚴重家庭暴力問題的出現。

現行我國《反家庭暴力法》的諸多典型制度,諸如強制報告制度、緊急安置制度、告誡制度、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等,實際上都是懲罰性哲學觀面相下的理念對家庭暴力進行法律治理的反映。

(二)療愈法哲學觀面相下的反家庭暴力治理

療愈法理學(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是1980年代興起的非常小眾的部門法理學,起初興起于精神衛生法領域,后來則影響到整個法學領域,是部門法理學的典范。其基本理念是:如果不把法律僅僅視為規則,而是把它看作不同的法律安排和愈療的結果,那么法律就不僅是一種國內的學問。從療愈結果的角度考慮問題,使得結果更加開放,也因此更加強了立法、執法及司法之間的互動關系,更好地促進法律實踐,故而萌發了國際上對療愈法理學的興趣。[2]“療愈法理學關注法律作為一種療愈的動因方面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所具有的巨大的療愈潛能、療愈法理學不僅是書面上的法律,也是行動中的法律。”[2]

秉持療愈性法哲學觀面相的家庭暴力治理,傾向于以充分的慈善和非刑罰觀點來介入家庭暴力。該哲學面相認為,加害主體自己實際上是加害的受害者,加害的發生可能是社會文化或是經濟發展的緣由所致,也可能是自己的特殊人格所致,而非加害者自身的原因。對家庭暴力的解釋并非單一的社會控制論,精神病學論、社會情景論、社會習得模式論、資源論、社會生態論、父權論、女性主義論、社會性別論等理論和模式都可以用來解釋家庭暴力的發生原理。

實際上,這些加害主體“不是被視為冷血的、殘酷的怪物,便是被認為是沮喪的、被剝奪的以及貧困的人們”。[3]從當代法律所保護的最高價值諸如人的尊嚴、人性尊嚴、人權的角度而言,只要一個生命體在生物屬性上是靈長類高等動物——人,那么他/她就應該享有人道主義的法律對待,享有人的尊嚴、人性尊嚴以及人所應該享有的權利——人權。顯然,將實施家庭暴力的加害人視為“冷血的、殘酷的怪物”或者“沮喪的、被剝奪的以及貧困的”人,都是違背現代人類社會,尤其是二戰后痛定思痛達成高度共識的當代法律的最高價值理念——人道、人權、人的尊嚴、人性尊嚴。將加害人標簽化為上述負面形象,是對二戰以來形成的現代人類社會法律最高價值理念的反動和背叛。

在秉持療愈性法哲學觀面相的立法者及執法者看來,加害人之所以施暴,根本原因是社會結構帶來的壓力以及相關資源的欠缺。加害人自身原因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換言之,加害人也是需要被“療愈”的人,也是受害者。加害人是否有結構性壓力,如單親家庭、目睹兒童、習得性無助、失業、低收入、疾病、社會資源匱乏等原因,以及加害人是否有心智疾病、性格缺陷、精神性病態、反社會行為、濫用酒精和藥物以及其他個人內在的非常態行為,是療愈性法哲學觀面相下反家庭暴力治理所關注的內容。

療愈性哲學觀面相下的家庭暴力治理,著眼于社會療愈,治理時間跨度一般較大,需要大量細致入微的工作,往往針對不同類型的加害人采取個性化的療愈方案,對癥下藥。一般通過社會服務、社會政策、社會改革、社會保障等公共政策和措施來緩解加害人的社會結構壓力,通過個性化的療愈方案來為加害人進行有針對性的療愈。

二、家庭法領域的療愈性法哲學觀

鑒于學界對懲罰性法哲學觀視野下的家庭暴力治理已多有述及,在此不贅。本文擬重點討論療愈性法哲學觀視野下的家庭暴力治理。

療愈,通常意義上主要作為醫學、心理學詞匯存在。但新近出現了諸多以文化療愈、音樂療愈、美術療愈、藝術療愈、倫理療愈等為研究視域的文化現象。這說明,“療愈”并不獨為醫學和心理學術語,更有其深厚的意蘊。

(一)中西方“療愈”的哲學維度

整個中華傳統文化其實就是一個療愈性的文化體系。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②的哲學主張首先是從自我修養、自我診療開始,要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老莊的哲學更是主張人生應當不斷做“減法”,無為之為,方為大為,無用之用,方為大用,③凈化、簡化自己、自我診療才能逍遙游于世間。禪宗則主張“明心見性”,認知自我“本來面目”——“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4]懺悔、診療,發露菩提心,自度度他。在具體的治國理政方面,則主張“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勿懼以罪,勿止于力”。[5]必須知道“其疾”,即社會癥結所在,才能以“德”之療愈方案,治國理政。

這種中國古代的療愈文化體系,薪火相傳,延續至今,依然是一種基本的思考方法。王亞南先生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就如何改革和鏟除官僚政治進行論述時提出“最先、最重要的是要依據正確的社會科學來診斷它的病源”,然后“參證當前世界各落后國對于根絕那種病源所施行的最有效的內外科方術”[6]進行社會改革,從而改革和鏟除官僚政治。

在西方哲學發展史上,除了“愛智慧”“理性”這一哲學維度外,“療愈”是另外一個維度。“在西方哲學自古至今的發展中存在著一種‘療愈型哲學,‘療愈始終是哲學的一個重大功能”。[7]實際上,“療愈”作為西方哲學關注的對象,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的影響。這種“療愈型哲學”所關注的對象不僅是人的主體性外在存在,更關注作為個體的人的主體價值訴求及生存意義。荷爾德林所言并被海德格爾廣為傳播的“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8]說的就是這種療愈性哲學的意蘊。

但在西方哲學發展歷程中,由于過度強調主客二分——人與自然是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人與他人(擴展而為社會)也是相對的,甚至人自身的肉體與靈魂也是對立的,故而西方哲學很難理解中華古典文化中“天人合一”主客融為一體的宇宙精神。在筆者的閱讀范圍內,西方偉大的哲學家羅素先生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通過“哲學冥想”的方法就可以超越這種主客二分的對立,“哲學冥想在其最廣闊的視野上并不把宇宙分為兩個相互對立的陣營……它廓然大公,縱觀整體”。[9]而“哲學冥想”的思維是典型的東方思維。東方思維的典型特征是“折衷融合”。[10]尤其是以老莊為代表的陰性哲學,即療愈哲學,在東方文化中蔚為大觀,為西方文化所不及。

可見,中西方哲學自古以來就存在著“療愈”這一哲學維度,只是因為在今天,“現代性的療愈主題被科學主義話語所壟斷,傳統的精神醫療資源遭到廢棄”,[11]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其悲哀的文化現象。好在有識之士已經體認到,所謂現代化、科學主義這種單向度的物質主義“加法哲學”已經走到窮途末路,④需要適時做做“減法哲學”,以挽救身心俱疲的西方文化。無怪乎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斷言:中國的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早熟。[12]

(二)家庭法的療愈面相

2009年第九版的《布萊克法律詞典》將療愈法理學定義為:“一種研究法律和司法制度在人的行為、感情以及精神健康方面如何發生影響的學科。它采用多學科的方法研究法律和精神健康間的相互作用。這門學科作為研究精神衛生法的學術途徑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⑤療愈法理學雖然最早是在精神衛生法領域,但很快家庭法、侵權法、未成年法、老年法、婦女法、殘疾人法等相關法域敏銳捕捉到這個新部門法理學理念,在法律實踐中廣泛應用。

在當代西方影響力較大的法國哲學家福柯(Foucault, Michel,1948—1988)關于法律和權力“規訓”的解讀,實際上就是療愈法理學的一種面向。福柯描述現代社會為知識與權力型塑的規訓社會。[13]福柯采取的研究進路是典型的社會療愈進路。他認為,規訓一般都在法律之外存在,規訓的機構如拘留所、監獄、精神療養院,甚至擴而大之至工廠和學校,其操作和運行在于把法律的懲處權力“自然化”,也“法律化”技術性的權力,使之變成規訓。[14]家庭場所內部也是權力行使進行規訓的一個場域,家庭中的掌權者通過對權力的控制實現對家庭成員的規訓,家庭暴力就是權力規訓的典型。由于以“希臘—羅馬—基督教”為核心要素的西方文明當前正處于全球文明的主導地位,故而作為以解構為能事的后現代主義哲學的代表,福柯的“規訓”理論,對全球的學術界或多或少產生了影響。

在中國傳統社會,自秦漢以來,國家法就確立了以謙抑態度對待家庭問題的基本思路,注重家庭這種社會初級關系和自然親密關系的自我修復和療愈。但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的近百年中,國家法對待家庭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家庭法無一例外表現出“去家庭化”的傾向。[15]在現代依法治國理念下,除非發生了侵害人權的事由,國家一般不過多介入家庭。雖然在晚近,公私領域絕對分割、國家公權力和家庭自治絕對二分的現象隨著福利國家、“法律父愛主義”理念的深入,而出現了碰撞、融合的趨勢,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憲法對“家庭自治”的深入介入,[16]但國家在介入時依然要遵循比例、程序等原則,依然尊重家庭這種社會初級關系中的自我修復和療愈面相。

實際上,司法節制是一種美德。“面對愛情和家庭,法律應當采取適度的回避,以克服司法擴權的內在利益沖動,避免法律全能主義的僭妄”。[17]“作為私人領域傳統意義上的家庭,國家在介入時應是謙抑的,包括親屬法領域在內的民法應當具有謙抑的品格”。[18]“法律只對家庭犯罪做出禁止性或懲罰性規定,民事方面僅被動因應家庭習慣做出適應性規定,司法則克制自己避免深度介入到家庭糾紛中,為家庭矛盾的自我化解留出充裕空間。”[19]之所以要通過家庭內部的自我修復和療愈而非積極的司法能動,其主要原因在于以家庭為核心所衍生的親屬身份關系,是先于法律與典章而存在的,法律的制定不能無視于既有的人倫秩序而不當介入。對于家庭這一高度私密性的生活關系,法規本應謹守尊重既有倫常、道德規范的分際,以尊重人民之自律為原則,不過度介入婚姻及家庭秩序,其目的不僅在于確保締結家庭生活關系的基礎,更在彰顯所有權利的基礎——人格自主的價值。[20]

可見,基于人倫之于法律這一基本事實,法律尤其是家庭法應該對人類的親密關系,采取區別于一般民法的基本規則——誠信、公平,而采取同情、療愈、利他、奉獻、合作等人類親密領域特有的價值。⑥《民法典》應以此為指導,在監護、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等領域充分踐行“療愈家事法”理念。

三、通過療愈法理的反家暴理念更新:以《反家庭暴力法》第22條的未來修正為中心

前文述及,我國《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簡稱《反家暴法》)關于療愈性法哲學觀的法律—社會治理主要體現在該法第22條。該條規定:“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應當對實施家庭暴力的加害人進行法治教育,必要時可以對加害人、受害人進行心理輔導。”該條最終正式文本的確定,經過了從《反家暴法(征求意見稿)》到《反家暴法(草案)》,再到《反家暴法》正式立法文本的嬗變(見表1)。

通過該表,可直觀發現,該條文本內容的最終確定經過了兩次大的修訂。在這兩次大的修訂中,主體、內容、對象、性質和理念均發生了較大變化。

法律現象背后是法律制度,法律制度背后是法律思想,法律思想背后是法的靈魂。法的靈魂就是法哲學。這說明,立法者對家庭暴力的法哲學理念發生了質的變化,即從事后介入、懲罰性法哲學的價值取向轉變為事前介入、療愈性法哲學觀的價值取向。

(一)法哲學理念的重大轉向:從懲罰性法哲學觀到療愈性法哲學觀

1.“懲罰性法哲學觀”主導:2014年《反家暴法(征求意見稿)》第12條。通過該表,我們發現,2014年《反家暴法(征求意見稿)》第12條所秉持的法哲學理念是懲罰性法哲學觀。

懲罰性法哲學觀強調,應該加強公權力介入家庭暴力的力度,或者對施暴人嚴加懲處,使其不敢再犯或無力再犯,借助傳統司法體系的力量實現對家庭暴力的法律治理。一般而言,懲罰性法哲學觀面相下的家庭暴力治理,關注重點是受害人,往往著眼于一時的家庭秩序恢復。但實際上,家庭暴力都有暴力周期規律,重復性極強,施暴者往往屢悔屢犯,屢教不改。一些情況下,加害人甚至對暴力行為無法自控。在特定情況下,往往還會發生民轉刑等嚴重的暴力傷害事件,有的案件甚至引發命案。

這在該條用詞中的主體、內容、對象及性質上表現的非常清楚。由于立法者秉持懲罰性法哲學觀的立法理念,故而該條認為家庭暴力主要懲罰的對象是“對被判處刑罰或者被依法拘留、逮捕的加害人”,其中實施主體是國家司法權力的象征機關“監獄、看守所、拘留所等場所”,內容是“依法進行法制教育、心理咨詢和行為矯治”。這說明,在立法者看來,家庭暴力主要應該采取事后的懲戒機制,運用法律尤其是具有刑事司法性質的公法的懲戒功能,對加害人進行懲罰,即可解決家庭暴力問題。

2.邁向“療愈性法哲學觀”:2015年《反家暴法》正式文本第22條。在2015年8月《反家暴法(草案)》以及2015年12月《反家暴法》的正式頒行文本中,立法者對待家庭暴力的法哲學理念發生了質的改變,即從原來的懲罰性法哲學觀邁向了療愈性法哲學觀。

療愈性法哲學觀主張,應通過一系列社會服務、社會工作、社會政策等措施來解決加害人的社會結構性壓力,通過社會療愈的方案對加害人、受害人進行精細化的療愈、輔助,希望通過法律規范系統來逐步推動社會建設。其治理理念是典型的法社會學觀點,即認為法律是社會的一部分,法律問題必須放在宏觀的社會大背景下解決。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司法政策,而同樣的,最好的司法政策也是最好的社會政策,社會和司法之間有著千絲萬縷、須臾不可分離的關聯。不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用“法律-社會”的整體思維應對解決“社會-法律”的具體問題。上述理念實際上是對家庭暴力發生規律的深層次理解,也是對家庭暴力法律治理的社會學觀點的回應,更是立法者觀念意識上的重大進步,值得肯定。

研究家庭暴力的學者和實務工作者都非常清楚,所有的家庭暴力都有暴力周期性規律,而家庭暴力問題的發生也遠非懲戒性法哲學觀所想象的那樣,通過懲戒加害人就可以解決。家庭暴力的發生更多地具有心理學、醫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原因,這在心理學、醫學等領域的諸多研究[21]中已多次證實。

實際上,鑒于法院受理的婚姻暴力案件越來越多地涉及到施暴者嚴重的心理疾患問題,在國際社會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己經開始將心理疾患處理的方法,融入到司法的常規管理方案中。[22]美國各州在社會及健康方面制訂了大量的法規,其中就規定,施暴配偶服務計劃強制施暴者必須接受療愈輔導。[23]我國臺灣省則專門制定了“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劃規范”。[24]

這些司法方案均說明,對于人類社會親密關系領域的家庭內部,采取針對陌生人的懲罰性規則及懲罰性法哲學觀,不但效果不彰,而且極有可能事與愿違。本文認為,解決該問題的最好方法,即尊重家庭暴力的發生學規律,通過社會政策、社會服務、社會工作的方法“精細化”“人性化”對待家庭暴力,進而從根本上解決家庭暴力問題,使得我們的社會和國家越來越好,和諧而有秩序,從而真正實現中華圣賢所提出的社會理想——“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24]的“大同”世界。

(二)主體“變臉”、錯位及正位

1.主體“變臉”。“懲戒”或“療愈”家庭暴力的權力主體,從原來《反家暴法(征求意見稿)》的刑罰執行機關如“監獄、看守所、拘留所等場所”,轉向了《反家暴法(草案)》的“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等”具有明顯“軟法”治理色彩的相關組織和單位,再到最后《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文本中明確確定的“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社會組織。

這說明,立法者已經認識到,具有國家公權力色彩的“監獄、看守所、拘留所等場所”并非解決家庭暴力問題的好辦法。懲罰性、懲戒性法哲學觀適用于陌生人社會,并不適用于具有親密關系的家庭內部。家庭內部的“愛的法哲學”,需要更為人性化、更為柔情、更具有同情色彩的“療愈性法哲學觀”的介入。因此,立法者通過對草案的討論,最終在正式文本中,明確賦予了六個社會性組織即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實施對家庭暴力加害人“法治教育”的權利,以及“必要時”“對加害人、受害人進行心理輔導”的權力。

同時,立法者通過立法技術,對“等”字進行涵射,以利于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對該條進行法律的擴大解釋。該條最終正式文本稿的確定,反映了立法者對家庭這一特殊親密關系領域認知上的重大進步——從懲罰、控制取向的“懲罰性法哲學觀”邁向了同情、療愈取向的“療愈性法哲學觀”,值得肯定。

2.主體錯位。但該條在具體實踐操作中,有重大缺陷,是典型的“花瓶條款”,中看不中用。該條的最大缺陷是主體錯位。雖然《工會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等法律、章程中規定了這些機構和組織相應的權利和義務,但在這些法律和章程中并未明示這些組織和機構具有對家庭暴力加害人進行“法治教育”以及“必要時”對家庭暴力加害人和受害人進行“心理輔導”的義務。從這個角度而言,這些主體行使上述權力,于法無據。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組織和機構實際上并不具備對家庭暴力加害人進行矯治⑧的能力。實際上,對家庭暴力加害人進行矯治更多地是醫療衛生主管機關的責任和義務,一般的主體并不具備這樣的專業能力。所以,在內容部分要求這六大社會組織在“必要時可以對加害人、受害人進行心理輔導”的條款,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無法落實。

3.主體正位。筆者曾有幸親到祖國寶島臺灣中正大學交流學習,實地考察了我國臺灣省家庭暴力問題的法律-社會治理現狀。臺灣省授權衛生主管機關制定有關“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劃規范”,其“家庭暴力防治法(2015年修正)”第54條規定:“‘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訂定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劃規范。”“‘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會同相關機關負責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劃之推動、發展、協調、督導及其他相關事宜”。同時,我國臺灣省針對加害人問題,專門制定了“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劃規范”,共4章24條。[24]我國臺灣省學術界普遍認為:“家庭暴力的發生有復雜的原因,往往與心理疾病等有重要關系,并且如果不能使施暴者終結暴力,那么受暴者回到施暴者身邊,將繼續處于危險狀況,或者施暴者將繼續對下一位伴侶使用暴力。”[25]可見,對家庭暴力加害人和受害人進行心理輔導的主體并非我國《反家暴法》第22條規定的六大主體,而是衛生主管部門。

未來我國《反家暴法》的修正亦應明確:“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組織”僅具有輔助或協助的義務,可以協同處理,但絕非主管機關。主管機關應該明確確定為衛生主管部門。當然,這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公安部、全國婦聯、財政部、衛生部等部門協同合作。

(三)內容嬗變、缺位及補位

1.內容嬗變。對加害人及受害人進行何種形式的懲罰或者療愈,這是《反家暴法》第22條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通過上表,我們發現,這些懲罰或者療愈的內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原來《反家暴法(征求意見稿)》的“法制教育、心理咨詢和行為矯治”,修正為《反家暴法(草案)》的“法制教育和心理輔導”,刪除了具有明顯“懲罰性法哲學觀”理念的司法強制行為——“行為矯治”,再到最后《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文本中最終確定的“法治教育”以及“必要時”“可以”進行的“心理輔導”。

在措辭以及嚴謹性的表述上,最終的立法文本顯然有重大進步。尤其是提出“必要時”這一限定性的修飾語,更是有著立法精細化的意蘊。但問題是,立法文件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改變?什么情況下是“必要時”?誰來認定“必要時”?顯然,在更為精細化的“精準”理解上,上述法條依然不能“精準”解答上述設問。

對上述問題的一個可能回答是,立法者顯然已經認識到“行為矯治”這種“懲罰性法哲學觀”理念下的司法強制行為并不能解決親密關系內部的家庭暴力問題,故而《反家暴法(草案)》以及最終正式文本《反家庭暴力法》中刪除了“行為矯治”這樣的表述方式,最終只認同具有明顯的“療愈性法哲學觀”理念指導下的“法制教育”“法治教育”以及“心理輔導”。換言之,其最終的解決方法是“教育”和“輔導”,而非“行為矯治”。這表明,立法者已經徹底放棄了“懲罰性法哲學觀”而轉向“療愈性法哲學觀”。只不過這一轉向只是初步嘗試,還處于“試水”階段,尚不徹底,有著“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嬌羞。

2.內容缺位及補位。那么,只進行“法治教育”及“必要時”的“心理輔導”是否能滿足對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加害人的“法律-社會”治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實際上,根據國際上成熟的做法,對加害人和受害人的法律-社會治理,按照加害人和受害人的人格特質及嚴重程度,依次最少應該包括認知教育輔導、心理輔導、精神療愈、戒癮療愈及其他輔導、療愈。

至于具體方法,則可參見世界上較為成熟的社工介入療愈方法。家暴介入方案(Domestic Abuse Intervention Project,DAIP)就是非常典型的成熟經驗。該方案由民間發起,現有機構也是民間機構,一般采取性別及女性主義路線,致力于整合資源,訓練警察、法官及民眾,現在美國在處理家庭暴力相關案件時多以此為基礎。其特色是:第一,社工、警察及司法系統之迅速處理,以快速及密集之反應使施暴者知所節制;第二,處遇上強調施暴者之心理教育,教導其了解并認出自己在家庭中病態之權力與控制(power and control)的行為反應,并示范如何才是平等及非暴力(equality and nonviolence)之行為反應。療愈課程為二十六周的心理教育課程,每周一次,分八個子課程——無暴力、無威脅、尊重、信任支持、誠實負責、對性之尊重、建立伴侶關系及協調暨公平。讓當事人在社會工作人員的輔助下最終學會有效的兩性溝通與互動方案。[26]

另外,對“必要時”這一法學上的“不確定概念”如何釋明?本文認為,可以結合家庭暴力發生的社會學規律,對其釋明。這些參考的標準包括:加害人對被害人經常實施家庭暴力;加害人對被害人施加嚴重家庭暴力;加害人患有精神病或者疑似患有精神病;加害人有酗酒行為;加害人有濫用藥物(可將藥物解釋為具有迷幻作用之毒品類精神性控制藥物)之情形;加害人人格異常及行為偏差,等等。

(四)對象認知變遷:從受害人獨行到加害人、受害人并舉

在對誰進行“法治教育”及“必要時”進行“心理輔導”這一關鍵問題上,立法者經歷了從原來《反家暴法(征求意見稿)》《反家暴法(草案)》的“加害人”,到《反家暴法》正式文本中對“加害人”進行法治教育,以及必要時可以對“加害人、受害人”進行心理輔導的變遷。換言之,立法者在認知對象上經歷了從懲罰性法哲學觀視野下的“加害人”獨行到療愈性法哲學觀視野下的“加害人”和“受害人”并舉的變遷。

這說明,立法者最終認識到通過懲罰性法哲學觀,單向度懲罰“加害人”并不能最終解決家庭暴力問題。家庭暴力問題法律治理的根本思路還是要回到社會治理。法律治理是表,社會治理是里。二者互為表里,相得益彰。

實際上,具體到對家庭暴力對象的認知上,懲罰性法哲學觀和療愈性法哲學觀的主要分歧之一即在對待家庭暴力加害人的態度。懲罰性法哲學觀認為,加害人是導致家庭暴力發生的根本原因,必須通過對法律懲戒功能的強調來加強對加害人的威懾,使其不敢再犯或者無力再犯。療愈性法哲學觀⑨則認為,家庭暴力的發生是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應通過社會服務、社會政策等措施來解決加害人的社會結構性壓力,對家庭暴力加害人應進行認知教育輔導、心理輔導、精神療愈、戒癮療愈或其他輔導及療愈,恢復加害人對自己社會責任尤其是家庭責任的認知,最終恢復失衡的家庭秩序。

擴而充之,從更基本的原因上分析,療愈性治理才是家庭暴力法律治理的核心。實際上,單純的懲罰性治理方案,效果不彰,這已被歷年來不同類型的司法實踐,尤其是一些家庭暴力民轉刑的大案要案所證實。2021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十起涉及家庭暴力典型案例;2016年江蘇邳州殺童案;⑩2013年寧夏七口滅門案11等案件,已經一再證明:單純通過加大公權力介入家庭暴力的力度,或者對施暴人嚴加懲處的單向度懲罰性法哲學觀導向下的家庭暴力治理,甚至是廣受學界好評的“人身安全保護令”,其作用也僅僅是使得受害人暫時脫離危險環境,這種方法有可能治標,但不可能治本。

在這方面,祖國寶島臺灣依然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本。臺灣省運用一系列社會政策,通過對受害者、加害者的處置實施“法律—社會”建設,同時建立了社會工作者、心理醫生等社會群體介入法律系統,從而促進法律系統社會建設功能的制度。有學者通過研究臺灣省“家庭暴力防治法”認為,臺灣省所建構的家庭暴力防治網絡提供了一個將社會科學觀點轉化為法制構建、法制構建與社會建設雙向互動的范例。[27]這個結論,意義重大,值得重視。

因此,尊重家庭暴力發生的社會學規律,找到家庭暴力發生的根本原因,從而有的放矢,“精準療愈”,不失為家庭暴力法律治理領域的良策。

四、代結語——和合:懲罰性和療愈性法哲學觀之交融互通

和合理念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是“中和”、“祥和”,“合”是“融合”“合作”。萬經之首《周易》之“易”,本意就是“日月交融”。整個《周易》就是講“融合”“中和”之道。在家庭暴力的治理思路中,亟需綜合懲罰性和療愈性兩種法哲學觀的立場和方法,運用《周易》之道,“和合”治理。

一般而言,懲罰性哲學觀面相下的家庭暴力治理,懲戒功能值得肯定,但其著眼于一時的家庭秩序恢復,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家庭暴力的惡性循環。在特定情況下,有時還會發生民轉刑等嚴重的暴力傷害事件乃至命案。而療愈性哲學觀面相下的家庭暴力治理,著眼于社會療愈,治理時間雖跨度較大,但往往能使家庭秩序恢復圓滿和諧。但在惡性案件中,因其過于柔和,欠缺嚴厲之懲戒功能,故而有時也會失去功效,效果不彰。因此,在個案中或擇懲戒,輔之以療愈;或選療愈,輔之于懲戒。個案處理,剛柔相濟,靈活機動,陰陽和合,威猛與陰柔共存,懲戒并療愈共舉,“和合”治理家庭暴力這一社會頑疾,不失為家庭暴力法律-社會治理之明哲之道。

致謝:遼寧師范大學法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叢新爽在法條資料收集及初稿校對上有貢獻。

注釋:

①1986年,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就社會危機研究著文《風險社會》,并指出人類社會正在經歷著從傳統工業社會向現代風險社會的轉變。具體而言,“風險社會”可以描述為: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副作用,而這種副作用在通過經年累月的積淀后,會以風險的形式威脅著現代化本身,從而進入反思性現代化的發展階段。“風險社會理論形象地描繪了現代化環境的偶然性、矛盾性,以及對政治的重新安排的敏感性”。參見[德]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再思考》,郗衛東編譯,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2年第4期,第49頁。

②《大學》開篇第一章,宋代大儒朱熹稱之為“經一章”,系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中朱熹先生將“經一章”,分解為“三綱領”和“八條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八條目”中的其中“四條目”。這八條目分別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原文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參見(宋)朱熹集注:《論語·大學·中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49-250頁;王國軒譯注:《大學·中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5頁。

③《老子》中多次提到“無為之為,方為大為”之思想。《老子·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第十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第十一章》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第四十三章》說:“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老子·第四十七章》說:“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老子·第四十八章》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四十八章》說:“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六十三章》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老子·第六十四章》說:“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老子·第八十一章》說:“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參見(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注》,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9、26、29、95、113、123、130、132、154、169、170、200頁。

④在筆者的閱讀范圍內,以下作品對現代主義都有精深的反思:[英]雷蒙德·威廉斯:《現代主義的政治》,閻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英]雷蒙德·威廉斯:《關鍵詞:文化和社會的詞匯》,劉建基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吳瓊譯,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嚴蓓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⑤參見Blacks Law Dictionary,9 th? Edition,Thomson Reuters,2013,轉引自於興中:《法理學前沿》,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頁。

⑥民法典是市民社會中家庭生活和經濟生活的基本規則,而二者的運行規則是不同的:家庭生活基于血緣、親情、感情、利他、奉獻、責任、倫理,而經濟生活則基于利益、財產、算計。婚姻家庭的基本倫理是犧牲、利他、奉獻、責任。在婚姻家庭法領域,整體穩定、安全的價值要大于個體自由的價值。維護家的整體性秩序的價值要大于個體自由的價值。家天生具有利他、犧牲、責任、義務的屬性,選擇了“成家”就選擇了家的天然屬性。一個不具備上述精神的人其實還沒有做好“成家”的準備。參見李春斌:《家庭法律化:民法典編纂中婚姻家庭編的重大使命——基于中國家庭法百年變革的反思》,《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第39頁。

⑦康有為所著之《大同書》對中國近代政治產生重大影響,其所提出的“大同”社會理想是無數中華圣賢所追求的中國理想政治形態。康氏該書分十章對“大同”社會理想進行述論:“入世界觀眾苦,去國界合大地,去級界平民族,去種界同人類,去形界保獨立,去家界為天民,去產界公生業,去亂界治太平,去類界愛眾生,去苦界至極樂”。參見康有為:《大同書》,鄺柏林選注,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認為,“有為所謂改制者,則一種政治革命、社會改造的意味也,故喜言‘通三統。‘三統者,謂夏商周三代不同,當隨時因革也。喜言‘張三世,‘三世者,謂居亂世、升平世、太平世,愈改而愈進也。有為政治上之‘變法維新之主張,實本于此。”參見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朱維錚導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頁。

⑧在2014年的《反家暴法(征求意見稿)》第十二條用詞為“矯治”,2015年8月《反家庭暴力法(草案)》第22條中已不復現“矯治”二字,代之以“教育”、“輔導”,到2015年12月《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文本中最終確定用“教育”“輔導”,不再使用“矯治”。而“教育”“輔導”其背后的法哲學理念是“療愈性法哲學觀”。

⑨對療愈性哲學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學界、醫學界。參見趙幸福、張亞林,等:《家庭暴力男性軀體施暴者的人格研究》,載《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年第5期,第544頁;毋螺、洪煒:《婚姻中嚴重軀體施暴者人格類型及特征分析》,載《中國公共衛生》2012年第12期,第1620頁;柳娜、陳琛、曹玉萍、張亞林:《家庭暴力嚴重軀體施暴行為的代際傳遞一一目睹家庭暴力》,載《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年第1期,第87頁。法學界鮮見。截至筆者撰寫論文時止,在筆者的閱讀范圍內,最直接的相關研究,只有一篇,即林少菊、謝晴:《質性研究視角下的家庭暴力施暴者影響因素分析》,載《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第32-38頁。以“法律療愈”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檢索,只有2篇文章。參見范忠信:《國民冷漠、怠責與怯懦的法律療愈——歐美刑法強化精神文明的作法與啟示》,載《中國法學》1997年第4期;白雨、李靜:《敘事實踐:文學藝術作品中法律故事的療愈作用》,《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

⑩該案的基本過程為:犯罪嫌疑人徐增志,為邳州市運河街道張樓徐口村人,行兇時年齡為47歲,長期對妻兒實施家庭暴力,因其妻不堪忍受家庭暴力,帶孩子離家出走。徐某懷疑妻兒離家出走的行為系鄰居挑撥所致。于是,在2016年4月24日,將正在玩耍的同村鄰居的孩子徐某等6名兒童誘騙至家中,使用鐵錘擊等工具傷害6名無辜兒童,最終導致2名兒童死亡,4名兒童傷情嚴重。被其殺傷的6名兒童中,最大的11歲,最小的只有3歲。犯罪嫌疑人行兇后,當晚又竄至宿遷市黃墩鎮馬橋村,將其岳父、岳母宋某及妻侄用鈍器打傷,岳父經搶救無效后死亡,岳母與1歲多的妻侄受傷。參見谷岳飛、吳江:《江蘇邳州殺童疑犯作案后到岳父家行兇 致1死2傷》,《新京報》2016年4月27日,第A01版。

? 該案的基本過程為:2013年10月14日晚,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紅河鄉發生7尸8命殺人案,一名24歲男子殺死其懷孕半年的妻子、其父母、祖父母及一對年幼的女童。兇徒手段兇殘,每名死者均被割喉,兩名幼童更身中多刀,警方曾懸紅10萬元追緝。警方介紹,麻永東和妻子蘭秀英產生婚姻糾紛,進而與其岳父母發生矛盾。2013年10月14日雙方矛盾激化,麻永東進入岳父蘭油布家將其一家7口殺害后潛逃。彭陽縣紅河鄉多名村民也證實,麻永東因婚姻問題多次與妻子和岳父母發生矛盾。2013年10月14日案發當天,麻永東和妻子還發生了爭吵,后經調解后蘭秀英回到父母家,當晚麻永東就實施了犯罪。2013年10月18日晚20時30分,經過公安機關80小時的奮戰,寧夏彭陽“10·14”命案在逃犯罪嫌疑人麻永東,在吳忠市利通區南門凱悅建材城被公安機關抓獲。2013年10月19日中午,寧夏彭陽“10·14”特大殺人案犯罪嫌疑人麻永東被押解回案發地彭陽縣,進行現場指認。2014年10月1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中級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執行死刑命令,對寧夏彭陽滅門案罪犯麻永東執行死刑。參見《女婿刀殺岳父一家七口》,《法制晚報》2013年10月18日,第A29版。

參考文獻:

[1][美]阿方索·蒙托里.心態的沖突—動蕩時代中的不確定性、創造力和復雜性[J].張大川,譯.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17(2):40.

[2]於興中.法理學前沿[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100-171、155-157、157.

[3]Richard J. Gelles&Claire Pedrick Cornell.家庭暴力[M].劉秀娟,譯.中國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159-160、173.

[4]陳秋平,尚榮譯注.金剛經·心經·壇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6:182.

[5]李山譯注.管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6:285-286.

[6]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202.

[7]包利民.西方哲學中的療愈型智慧[J].中國社會科學,1997(2):42-46.

[8][德]海德格爾.詩·語言·思[M].彭富春,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185.

[9][英]羅素.哲學問題[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30-133.

[10][日]中村元氏.中國人之思維方法[M].徐復觀,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147-159.

[11]葉舒憲.大傳統理論的文化療愈意義初探[J].中國比較文學,2015(4):107.

[1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46.

[13]洪鐮德.法律社會學[M].中國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547.

[14]Foucault,Michel,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M].New York:Pantheon,1991:303.

[15]李春斌.家庭法律化:民法典編纂中婚姻家庭編的重大使命——基于中國家庭法百年變革的反思[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40.

[16]李春斌.論性暴力是家庭暴力的行為類型——以<反家庭暴力法(草案)>為例[J].婦女研究論叢,2015(5):62.

[17]強世功.司法能動下的中國家庭——從最高法院關于<婚姻法》的司法解釋談起[J].文化縱橫,2011(1):30.

[18]李春斌.挑戰與回應:性別正義視域下的家庭暴力與正當防衛——兼論<反家庭暴力法>的家庭法哲學[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73.

[19]俞江.中國亟宜確立新型的家制和家產制——婚姻法解釋(三)評議[M]//高鴻鈞、聶鑫主編.清華法治論衡(第14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440-450.

[20]葛克昌.人性尊嚴、人格發展:賦稅人權之底線[M]//葛克昌.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木權——稅捐稽征法之新思維.中國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12:41-46.

[21]趙幸福,張亞林,付文青,李龍飛,周云飛,鶴展,袁國楨.家庭暴力男性軀體施暴者的人格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5):544;毋螺,洪煒.婚姻中嚴重軀體施暴者人格類型及特征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2(12):1620;柳娜,陳琛,曹玉萍,張亞林.家庭暴力嚴重軀體施暴行為的代際傳遞一一目睹家庭暴力[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1):87.

[22]Bruce ,JW,Richard W,Antliony C, et al. Dealing with mentally ill domestic violence perpetrators: a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judicial model.lnternational[J].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2010,33(5-6):428-439.

[23]高鳳仙.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專論[M].中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35-39.

[24]柯麗評,王佩玲,張錦麗.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M].中國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378-381.

[25]成蒂.婚姻暴力加害人處遇與司法體系之連結[J].(中國臺灣)應用心理研究,2006(32):65.

[26]林明杰,沈勝昂.婚姻暴力加害人分類之研究[J].(中國臺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04(2):108.

[27]王啟梁.法律新范式:通過法制建設社會——臺灣家庭暴力防治立法的文本與體系分析[J].思想戰線,2015(3):100-1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啪啪|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久久特级毛片|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久久国语对白|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国产99re| 亚欧美国产综合|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国产成人1024精品|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欧洲综合|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高清免费毛片| 亚洲男人天堂2020|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毛片| 亚洲人在线| 亚洲第一视频区| 美女免费黄网站| 黄网站欧美内射|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女主播| 国产第四页|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欧美另类第一页| 91精品专区|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视频你懂得|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亚洲天堂日本|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亚洲天堂自拍| 久久国产拍爱|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1024精品|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香蕉在线| 亚洲熟女偷拍|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1| 激情视频综合网|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三区在线视频|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视频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