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庭前會議功能的完善

2023-06-07 00:21:20肖瑞
克拉瑪依學刊 2023年2期

肖瑞

摘 要: 立法和司法實踐達成庭前會議具有“爭點歸納功能”的普遍共識,目的是實現審理的集中和高效。但因法律沒有明確庭前會議的法律約束力,庭前會議“爭點歸納功能”在實施中障礙重重。而2021《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新增“庭前會議與庭審銜接”一節,其中的亮點性規定,不僅緩和了庭前會議“爭點歸納功能”的實施障礙,也增加了庭前會議的“規避防范功能”,使庭前會議的功能更加完善。

關鍵詞: 庭前會議功能完善;法律約束力;實體性審查;規避防范功能

中圖分類號:D923?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3.02.12

一、我國庭前會議的主要功能

2012年《刑事訴訟法》增設了庭前會議制度,為庭審的集中和效率提供了庭前保障。2018年1月1日《庭前會議規程(試行)》(以下簡稱《規程》)生效之前,此項制度立法建制不完備、庭前會議功能定位不明確、法律約束力模糊,導致司法踐行效率低下。這個階段,理論界因為功能劃定的側重點不同對庭前會議功能做了不同的設定。有論者設定為“咨詢功能、強化庭審中心功能、程序分流功能和防止法官預斷功能”[1];有論者概括庭前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程序性事項的匯總解決和‘部分實體事項的整理明晰”[2];也有論者指出庭前會議具有三方面功能,“解決程序性爭議、整理爭點、進行必要的庭審準備活動”[3]。

以上三種觀點雖不能明確概括出庭前會議的功能,但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庭前會議具有爭點整理的價值。《規程》第2條吸收了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第10條的規定,以法條的形式明確庭前會議中“可以組織控辯雙方展示證據,歸納爭議焦點”。以確保庭審圍繞爭點和焦點問題集中、持續、高效的進行[4]。至此庭前會議被法律明確賦予了“爭點歸納功能”。

在實際適用中,因庭前會議審議事項缺乏法律約束力,即庭前審查過并已經排除的非爭點事項對庭審缺乏約束力,庭前審查的非爭點事項法官在正式庭審中可能會重復審查,使庭審不能重點圍繞庭前整理的爭點進行審理。又因為庭前會議主要審查程序性事項,而忽視對實體性事項的審查,使庭前會議缺乏對實體性爭點的歸納,導致歸納的爭點有所缺漏。

二、“爭點歸納功能”的實施障礙

(一)缺乏“法律約束力”對功能實施的阻礙

為了提高庭審效率,法律規定庭審重點審查庭前整理的爭點。但因未明確庭前審查事項的法律約束力,其產生的結果對法庭缺乏制約。這不僅使庭審圍繞爭點審理原則形同虛設,也阻礙了法官在庭前會議中進行爭點整理的積極性。

庭前會議審查事項的法律約束力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明確庭前會議處理事項的時間節點;二是明確庭前會議的法律效力。然而這兩方面在實務中的適用卻不盡如人意。《規程》第9條2款雖然規定了對可能導致庭審中斷的程序性事項,人民法院應當依法處理,但沒有明確處理的時間節點是在庭前會議中還是在其后,導致實踐中大部分法官不知道何時可以對相關問題作出處理,甚至不認為自己有權對相關問題作出處理,以至于出現不處理的后果。2018《規程》在對2012年刑事訴訟法細化的實踐中,雖然間接表明庭前會議處理結果對正式庭審具有一定程度的法律約束力,即明確“庭前會議審議的事項控辯雙方沒有新的事實和理由,在庭審中再次提出有關申請或者異議的,法院應當依法予以駁回”。然而司法實踐中,因為庭前會議缺乏法律效力,大多數法官對庭前審查事項不做處理,基于處理結果形成的庭審約束力也就無從談起。

(二)忽視“實體性問題”對功能實施的阻礙

審前事項分為程序性事項和實體性事項。以往庭前會議的審查通常將實體性事項排除在外,在進行爭點歸納時預先解決程序性問題。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一是實體審查可能涉及需要開庭審理的有關定罪量刑的問題,在庭前對實體性事項進行審查和歸納,會導致庭前會議的功能過于膨脹,以至形成對正式庭審的越位;二是我國立法一直以來對庭前會議審查范圍側重于“與審判相關的程序性問題”和“與證據相關的程序性問題”,[5]很少提及實體性問題,缺乏對與定罪量刑無關的實體性爭點的歸納,使歸納的爭點不完善。

三、2021年《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對“爭點歸納功能”實施障礙的突破

(一)明確了庭前會議的法律約束力

為了明確庭前會議的法律約束力,使庭審法官能夠排除干擾項重點圍繞爭點進行審理,需要探究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庭前會議審查事項處理的時間節點問題;二是庭前會議的法律效力問題。

2021年《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228條2款①存在兩大亮點:一是進一步明確了庭前會議審查事項處理的時間節點;二是承繼了《規程》第9條2款的規定,明確了庭前會議的法律效力。

1. 處理時間節點的問題。2017年之前法律并未明確庭前會議審查事項處理的時間節點是在庭前還是庭審中,以至于出現庭前審查完畢的事項,庭審以未進行實質性處理為由再次審查。以發生在2017年之前的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劉某某受賄案為例[6],辯護人在庭前會議中提出非法證據排除的審查事項,因《規程》實施之前并沒有規定庭前會議審查事項處理的時間節點,法院在召開兩次庭前會議后都未作出任何實質性處理,以至于正式庭審重復審查庭前已經出示過的證據材料,致使庭審時間大量浪費在庭前已經審議過的非法證據排除上。不只是非法證據排除問題,在回避、管轄權異議等庭前審查過的程序性事項中,因為處理時間節點不明確而未作處理,庭審中重復審查處理的現象也時常發生。為避免這種現象《規程》第9條2款規定了庭前審查事項一般應當在開庭審理前作出處理。但此條款僅籠統概括了處理的時間是在“開庭審理前”,并未明確處理的時間節點是在庭前會議中還是其后,再加上庭前會議的法官對自身所享有的處理權認識不足,常常出現不作處理的現象,使庭前重復審查的現象依然居高不下。

《解釋》對《規程》中“開庭審理前”這一概括性規定做了進一步的明確。第228條2款規定,對審查的事項人民法院可以在“庭前會議后”依法作出處理,這不僅改善了庭前會議歸納爭點時處理時間節點不明確的問題,也使法官更加堅信自己所享有的事項處理權。

2. 庭前會議法律效力的問題。我國庭前會議的實際運行不再只是局限于“了解情況,聽取意見”。為了充分發揮庭前會議的爭點歸納功能,實現庭審的集中高效審理,需要賦予庭前會議一定的法律效力。庭前會議法律效力問題的研究包括三個方面:是否需要作出處理結果、處理結果的形式以及處理結果的效力。

(1)處理結果的作出。2021《解釋》對庭前會議審查事項處理時間節點和法律效力的規定,緩和了庭前會議“爭點歸納功能”司法踐行力不足的問題。以往法官對庭前會議審查事項處理結果作出的積極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法律規范的不足;二是法官并未意識到自己享有此項權利;三是為了避免處理結果涉及與定罪量刑有關的問題;四是為了規避錯誤結果引起的法官責任。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立了刑事庭審在證據審查以及事實認定中的核心地位, 也對刑事庭審的實質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為了防止庭審虛化,需要防范庭前會議越位審查應當在庭審中審理的有關定罪量刑的問題。又因為庭前會議并沒有設定嚴格的類似于法庭的調查程序,未經舉證質證作出的處理結果可能會導致誤判,在法官責任制下,相關決策者要為此承擔終身責任,這會降低法官在庭前會議中作出處理結果的積極性。2021《解釋》第228條2款把處理結果的時間節點進行了后移,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可以在庭前會議后”作出處理。其中“可以”在庭前會議后作出處理的彈性規定給予了法官一定程度的自由,對于什么事項可以在庭前會議后作出處理可以結合實情自由裁量。同時在“庭前會議后”處理,也為法官提供了對庭前會議中已經的審查事項進行再次審視的機會(不同于庭審中的重復性審查)。《解釋》第228條的規定為主持庭前會議的法官在作出處理結果時吃下了“定心丸”,一方面緩解了法官因為過于防范與定罪量刑有關事項的實體性審查,以及規避法官責任而消減處理結果作出的現象;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提高了法官在庭前會議中歸納爭點的積極性。

(2)處理結果的形式。《規程》之前,庭前會議的處理結果可以以“決定”“會議紀要”的形式做出,實務中法官更傾向于采取“會議紀要”的形式,但這種純記錄的方式是缺乏司法約束力的。《規程》第9條2款以及2021《解釋》第228條2款立法更傾向于以“決定”的形式作出。之所以以“決定”的形式作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決定”針對的是程序性事項,而庭前會議主要是對程序性事項進行審查;二是以“決定”的形式作出處理能夠增強庭前會議自身的有效性,進而強化了處理事項的法律約束力。然而以“決定“的形式作出庭前會議處理結果的傾向,具有一定的缺陷。“決定”雖然具有一定的約束力,但不具備判決、裁定的“可訴性”,一旦法官單方面作出“決定”,就意味著錯誤將無法得到司法救濟。[8]而且“決定”針對的是程序性事項,對于庭前會議中的部分實體性事項,以“決定”的形式作出并不能涵蓋這部分內容。因此,采用“裁定”的形式作出處理可能會更好,不僅能夠使當事人對庭前審查的事項在作出錯誤處理后有獲得救濟的可能性,也提高了庭前會議爭點歸納的有效性。

(3)處理結果的效力。庭前會議中整理的爭點能服務于正式庭審中的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但因為庭前會議審查事項的處理結果缺少效力,涉及爭點歸納的固定和運用較少,使法庭調查和辯論沒有重點。《規程》注意到了此項缺漏,規定庭前會議的處理結果可以在庭審中直接適用,也即庭前會議的處理結果對正式庭審具有法律效力。但實踐中,即使沒有新的事實和理由,部分法官依然會重復調查處理。[9]2021《解釋》雖然再次重申了《規程》中處理結果的效力,但實務中如果不依法踐行仍形同虛設。不過值得肯定的是,《規程》和《解釋》對效力問題做出規范后,實務中庭前會議處理結果的法律效力在正式庭審中的關注度普遍得到提高。 而根據《解釋》的規定,對于處理結果的效力以及庭前會議的爭點歸納功能落實不到位的現象,可以通過以下途徑解決:第一,對可以在庭前準備階段解決的事項,爭取在庭前作出處理。對于部分實體性問題,如附帶民事賠償事項,法官一旦在庭前會議中達成調解協議并經雙方簽字確認后即發生法律效力,庭審中不再對相關事項進行審查。涉案財物權屬的異議問題也可以在庭前會議中審查,對其中存在異議的事項,庭審中重點調查,沒有異議的事項不再重復處理。第二,強化實務中爭點的固定與整理,對于控辯雙方沒有達成一致的事項,應當歸納為爭點并計入筆錄,并在庭審中作為法庭調查的重點;對于在庭前會議中達成一致且在庭前準備階段也作出處理的事項,控辯雙方在庭審中又反悔的,沒有明確而令人信服的理由,一般情況下支持法官的駁回處理決定。

(二)增設了庭前會議對實體性事項的審查

庭前可以進行實體性事項的審查最早源于1979年《刑事訴訟法》,其中規定了庭前可以進行實質性事項的審查和閱卷。但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時,立法者認為庭前的實質性審查會造成法官的庭前預斷,導致正式庭審走過場。為了防止這一現象,1996年刑事訴訟法刪除了1979年刑事訟訴法中庭前可以進行實質性事項審查的規定,限定了庭前不能對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充分以及是否構成犯罪等實體性事項進行審查。盡管2012年的《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84條規定,庭前會議中可以詢問控辯雙方對證據材料有無異議,但是這種詢問并不是為了調查事實、證據以及對實體性事項作出判斷和得出結論,而是為了整理爭點。2021年的《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庭前會議對實體性事項的審查能力。首先,《解釋》再一次明確庭前會議可以歸納雙方對證據的異議(其中既包括程序性異議,也包括實體性異議),也進一步明確了庭前會議可以對刑事附帶民事賠償這一實體性問題進行調解。其次,《解釋》第228條1款新增“庭前會議可以對涉案財物的權屬情況向控辯雙方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其中涉案財物的權屬問題,既是程序性的也是實體性的,特別是《解釋》第232條②,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庭前會議實體性事項審查的創新性條款。新增的第232條打破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庭前會議不對實體性事項進行審查的固有模式,吸收了《規程》第22條的規定,開始對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充分進行審查。《解釋》第232條規定庭前會議中法官對“明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可以向檢察機關提出建議,而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充分需要在對相關證據材料進行實質性審查的基礎上才能發現,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庭前會議可以對部分實體性事項進行審查。

從以上可以看出,《解釋》之后,庭前會議對實體性事項審查的關注度在提高,這不僅符合了立法和司法對實體價值的追求,也完善了庭前會議爭點歸納的不足,彌補了“爭點歸納功能”不對實體性事項審查的缺陷。2021《解釋》第232條規定庭前會議可以對部分實體性事項進行審查,但實踐中究竟能不能進行實體性審查以及審查的范圍問題備受爭議,尤其是其中的審查限度問題,如果處理的不好,將會形成對正式庭審的越位,以至于出現“大庭前會議,小庭審程序”,[10]導致正式庭審的虛化。因此,需要對庭前會議實體性事項的審查范圍進行限定。庭前會議對事實和證據的審查僅是為了查證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不僅不需要公開,也無需進行舉證、質證,只需要達到“明顯”的程度即可。所謂“明顯”,可以理解為“即使通過對控方提供的證據做最有利于控方的理解,依然形不成完整的故事,達不到起訴的條件。”此種情況下的起訴根本沒有意義,最終庭審結果也只能作無罪判決。從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庭前會議對事實問題和證據問題的實體性審查相較于正式庭審的審查是“低標準”的審查,主要目的是為了查證案件是否符合起訴條件,是否能夠進入正式庭審,而并不涉及有關定罪量刑的實體性審查。因此,深入解讀232條會發現,庭前會議對部分實體性事項的審查不僅不會導致庭審虛化,還會對庭前會議整體結構的科學性、合理性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但審查的范圍不能過“度”,否則會出現“功能溢出”的現象。[2]

四、2021年《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創設庭前會議新功能——“規避防范功能”

根據2021《解釋》第232條增加的庭前會議可以對部分實體性事項進行初步審查的規定,擴充了庭前會議的新功能,即除了具有爭點歸納的功能外,還具有防范錯案和濫訴、防止控辯不分、維護控辯平等的功能,這些功能可以簡單的概括為“規避防范功能”。《解釋》第232條前半部分規定,法院在對移送的證據材料聽取意見后,對“明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影響定罪量刑的事項,有建議人民檢察院補充材料或者撤回起訴的權利。而如何知道案件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實充足,需要法官在庭前會議中對相關證據材料進行實體性審查而不只是程序性審查,其中實體性審查的主要內容是“案件是否達到起訴條件”。如果審查后,仍然明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則說明不能達到起訴條件,案件可以在庭前被撤回。而232條后半部分則規定,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庭前會議中法官建議撤回起訴的,人民檢察院不同意撤訴,沒有新的事實和理由,正式庭審中一般不準許撤回起訴。

(一)規避錯案和濫訴

一般情況下庭審著重審查有關定罪量刑的事實和證據,對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事實和證據不進行審查。是否符合起訴條件完全以檢察機關的移送結果為依據,這就會導致法院在開庭審理時根本不知道案件是否達到實質性的起訴條件,很可能會出現“事實十分不清,證據十分不足”的案件進入正式庭審,致使無罪的人受到刑事追究,形成冤假錯案。《解釋》232條規定,對“明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在庭前會議中法官可以建議檢察官撤回起訴的規定。如《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高空拋物罪”“冒名頂替罪”等刑民界限模糊的罪名。以“高空拋物罪”為例,高空拋物的危險發生具有較大的概然性,相比危害公共安全罪等高度危險犯屬于低度危險犯,且“高空拋物罪”侵犯的法益以‘社會管理秩序為主,‘公共安全為輔,雖然法律用“情節嚴重”將這一罪名與一般違法行為區分開來,但無論在行為性質、危害后果還是人身危險性上都難以界定罪與非罪,很容易使不符合刑事起訴條件的案件被檢察機關以“高空拋物罪”提起公訴,以至于形成濫訴。而在庭前會議中對是否達到起訴條件的“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充分”的實體審查,能夠在庭前防范不應刑事處理的案件進入刑事審判,有效規避了濫訴。

(二)防止控審不分

正式法庭一般不對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充分”進行審查,但難免會出現一個“過于稱職”的法官利用職權調查收集證據,導致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達到起訴條件,造成控審職能不分的現象。通過庭前會議的審查,將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阻斷在法庭之外,可以防范法官越權審查的風險以及控審不分的現象。

現階段我國訴訟模式具有職權主義模式的特征,因此應賦予我國法官調查職權。但2021年《解釋》實施之前,我國此項權力的存在與適用存在一定的缺陷。一般情況下法庭行使調查的職權是有前提的,即只有達到起訴條件并進入庭審后,法官才能依職權調查,庭審中的職權調查是對“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之外的調查,而“是否符合起訴條件”是庭前調查的內容。然而我國法庭行使此項權力時,并未設置對庭前起訴進行調查的前提條件,實踐中一旦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進入正式庭審,如果遇到一個“過于稱職”的法官主動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并使得案件達到起訴條件,會形成對檢察權的越位,造成真正的控審不分。《解釋》第232條規定庭前會議可以對案件是否“明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進行審查,這種初步的實體性審查,將會使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被阻卻在庭前,法官也就沒有依職權對達不到起訴條件的案件通過主動調查收集證據使其達到起訴條件的機會和借口了。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防范法官依職權調查本應由控方調查的事項,維持了一種良好的控審關系。

(三)維持控辯平等

我國《刑事訴訟法》長期以來在操作方式上存在一個明顯的缺陷,即案件進入正式庭審階段檢察機關可以撤回起訴。《解釋》出臺之前在庭審階段,對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檢察機關在退回補充偵查兩次后仍不能查清事實和補足證據的,提出撤回起訴的申請,自撤訴完成時法庭不再審理,更無需作出無罪判決。因檢察機關撤回起訴的時間并不明確,有些案件甚至到了再審期間也可以撤回起訴,導致本應作無罪判決的案件因為檢察機關的撤訴而不了了之。這時候法庭已經投入司法資源,甚至法官已經依職權調查事實和證據,辯護律師也已經開始了辯護,此時撤回起訴,不僅會導致司法資源的浪費,更嚴重的是造成控辯不平等。這種不平等表現為法律賦予檢察機關較為寬泛的對自身錯誤的撤訴救濟權,而且一旦撤訴成功,則在司法程序上自動阻斷了律師的無罪辯護權。

五、結語

庭前會議是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對其功能的完善有利于庭審實質化目標的實現,也有利于推動審判中心主義的改革。然而,庭前會議“爭點歸納”的主要功能,存在著缺乏法律約束力和忽視實體性事項審查的缺陷,阻礙了“爭點歸納功能”的實施。2021年《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完善了庭前會議的功能,不僅緩和了庭前會議“爭點歸納功能”的實施障礙,也填補了可能產生錯案和濫訴的漏洞,同時防范了控審沖突和控辯沖突,使庭前會議具有“規避防范功能”。《解釋》有關庭前會議的相關規定能否在今后的司法實踐中得以踐行,將影響庭前會議功能作用的充分發揮。因此,在面對庭前會議功能障礙時,不僅需要從立法上進行完善,司法的踐行力對庭前會議功能的完善將更為重要。

注釋:

①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28條:“對可能導致庭審中斷的程序性事項,人民法院可以在在庭前會議后依法作出處理,并在庭審中說明處理決定和理由。”

②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32條:“人民法院在庭前會議中聽取控辯雙方對案件事實、證據材料的意見后,對明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可以建議人民檢察院補充材料或者撤回起訴,人民檢察院不同意的,開庭審理后,沒有新的事實和理由,一般不準許撤回起訴。”

參考文獻:

[1]陳衛東,杜磊.庭前會議制度的規范建構與制度適用——兼評《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2款之規定[J].浙江社會科學,2012(11):36—38.

[2]魏曉娜.定位與實效:庭前會議功能再審視———以文獻研究為起點的分析[J].北大法律評論,2016(8):11-15.

[3]陳瑞華.刑事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01):422.

[4]萬毅.論庭前證據調查準備[J].東方法學,2021( 01):170.

[5]鄧陜峽.我國刑事訴訟庭前會議的實證研究與理論闡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66、128.

[6]卞建林,楊宇冠.刑事訴訟庭前會議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148.

[7]施鵬鵬.庭審實質化改革的核心爭議及后續完善——以“三項規程”及其適用報告為主要分析對象[J].法律適用,2018(01):19.

[8]徐明敏.從“決定”到“裁定”——兼論我國刑事一審程序性救濟的完善[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8):79.

[9]賈志強.刑事庭前會議制度實施狀況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 2020(6):168.

[10]吳小軍.庭前會議的功能定位與實踐反思——以B市40個刑事案件為樣本[J].法學雜志,2020(4):1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免费毛片|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好吊日免费视频|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色噜噜综合网|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欧洲亚洲一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日韩在线视频网|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福利片91| 蜜臀AV在线播放| 操操操综合网|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夜夜操天天摸|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日韩午夜片|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日本国产精品|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好吊日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观看| 伊人色天堂|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亚洲国产黄色| 日韩a级毛片|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九九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欧美高清国产| 成人国产精品2021| 女人天堂av免费| 五月综合色婷婷|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无码国产伊人|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人免费视频| 啪啪永久免费av|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