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亞
摘要: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建設是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一環,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著力點。探討Z市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突破路徑,有助于進一步推動生態振興、生態宜居的基礎理論研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共同富裕理論的工作實踐。所以本文立足Z市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建設實際,對取得的成績和不足進行探討,旨在為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意見。
關鍵詞:美麗鄉村;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1 Z市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現狀及成效
1.1 Z市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現狀
2015年起,Z市按照上級部門要求,立足地區實際情況周密謀劃部署,開始實施美麗鄉村創建。從2018年開始,Z市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分別開展了“四季戰役”和“三清一改”等專項整治工作,對于村莊內部的坑塘溝渠進行清理,出動重型機械清理農村生活廢棄物,對于畜禽養殖設置禁養區,村容村貌逐步得到改善。從2019年開始,Z市結合各地不同資源稟賦,重點打造基礎較好的農村,成功創建了33個美麗鄉村示范片區,形成連片集聚效應,建設成果影響力持續擴大,村容與村貌較之從前煥然一新。2020年3月,市委農委印發了《關于開展全域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打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樣板的實施意見》,著力開展省、市、區(縣)三級示范村梯次創建,進一步明確三年目標,切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2021年下半年起,Z市開展“雙十鎮”建設,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鎮、特色鎮,通過典型帶動和有效示范,為其他鄉鎮建設提供了學習案例。根據政府公開數據,截至2022年3月,Z市共打造美麗鄉村路120km,累計建成各級美麗鄉村997個,完成清潔取暖改造11.8萬戶。
1.2 Z市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建設開展方式
一是圍繞“一村一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Z市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各區(縣)借助村居自然基礎及鎮街選擇性地進行美麗鄉村的創建,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科學制定詳細建設規劃,在深入挖掘鄉村歷史文化、風俗民情的同時最大限度做好保護。發揮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具有提升創建經驗優勢,對于建設相對落后村居在項目和人才等方面進行結對幫扶,在治理理念和建設方法上進行帶動。在實際建設成效中,率先建成了水文化相關和出行相關的、旅游路及傳統文化相關美麗鄉村示范片區和一批有看點、有代表性、有內涵的示范村。
二是注重基礎支撐,提升農村宜居水平。統籌推進農村“七改”工程,注重村容整治,開展省、市、區(縣)三級示范村梯次創建。前期立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市行動方案,著力做好基礎性工作。后續根據全域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方案,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300戶以上涉農自然村公廁建設任務,實現建制村通戶道路硬化,建成美麗鄉村,成果創建區市入選“中國鄉村振興百佳示范縣市”。
1.3 Z市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建設主要成效
一是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大大提升,示范引領效應不斷加強。依托美麗鄉村示范村的帶動作用,全市各村按照“清潔鄉村”工作標準,進行了大力宣傳動員活動增開展了村容村貌整治、基礎設施建設、清潔能源利用等項目。各區(縣)將綠色生產、生態宜居、美好生活作為工作的標桿,對于面源污染進行專項治理,鞏固和推進農村土壤、污水等治理,對于已被破壞的山體、濕地進行保護和恢復。在共同推進下,Z市已經成功創建了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
二是強化經濟投入,提升資源合理利用。運用好生態環境建設成果,融入農村新時代創新元素,探索形成鄉村旅游的新形式,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格局。建成了一批文旅融合、鄉村記憶、旅游觀光的新模式。科學謀劃和推進“三區”創建,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通過公共資源共享、產權制度改革等政策落實,提高農村資產資源的利用率,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三是建立和完善相關管理機制。借助“榴鄉訴遞”綜合性管理平臺,對區(縣)、鎮、村三級人員實行網格化管理,確保不遺漏一個網格,不落下一個問題,穩步構建了網格化管理體系。
2 Z市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政府單向發力,村民參與不足
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建設覆蓋面較廣,具體開展中包含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自然和人居環境等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各項工作均與村民關系密切。但從Z市開展的實際看,治理主體為區(縣)和鄉鎮基層政府,由村委會具體實施,缺乏村民的參與。政府作為一個單一的治理主體,在此項工作上的包攬形式,直接有利于工程的進展速度、整體性上有保障,能夠簡單直接地解決治理中的問題。但是在具體實施中,由于缺少村民的參與,在接受程度和配合程度上存在短板,很難形成治理合力,甚至阻礙了工作的順利開展。
雖然現在環境治理基本實現常態化,但是受村民自身行為影響,在環境的維護上存在被動局面。只有村民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起到了主導作用,環境的治理和維護才能有堅實的基礎,但目前村民存在被動參與、參與程度低等問題。比如在村內臟亂差衛生死角進行清理的具體過程中,一般為按天付費給村民進行兼職工作,周邊村民主動參與衛生清理的意愿不強。在一些排污管道不健全和垃圾轉運不及時的村莊存在著生活污水亂排或者是垃圾扔入臭水溝的情況,以至于出現了村內衛生整治需要集中清理、用到挖掘機等大器械清理河道垃圾的現象。由于勞動力外流,村內老年人居多,他們認為自己對于村莊整體的衛生整潔不負有責任或者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大家都這樣做,污染了環境也不會有懲戒。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村民日常衛生清潔習慣的養成,在行動能力、參與意識和動力上均存在不足。同時由于缺乏村民的參與,在日常衛生的保持上也存在很大的難度。
2.2 治理缺乏整體性,統籌協調不完善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具有系統性,涉及部門多、任務分散,在工作的整體性和協調性上存在短板,甚至存在推諉扯皮的現象,難以承擔起任務重、難點多的工作現狀。[]出現了“哪個部門催得最緊就干哪個部門的工作,哪項工作占分值比重大就加重哪一項工作的投資和重視程度”的情況,缺乏建設的整體性和長遠性。村居的綠化、美化分批次分風格進行,沒有形成集聚效應。村莊原有布局存在隨意性,難以適應群眾的生活需要,缺少合理協調考慮。
近年來,Z市在美麗鄉村建設上持續加大資金投入,但是由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范圍廣、情況雜、面積大,基礎工作包括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和村容村貌提升,進而還有鄉村山水林田路房整體改造和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等,由于資金統籌不夠,即便政府在人、財、物支撐資源加大投入的狀態下仍然還有很大的缺口。農村集體經濟在近些年雖然獲得了很好的增長,但是需要投入的地方也隨之增加,能夠投入到美麗鄉村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資金受限。由于受“空心村”現實和進城觀念的影響,農民在獲得經濟收入后,不愿意在農村投資。投資企業或個人,考慮到在農村投資周期長,短期難以獲取經濟收益,易受自然環境影響,風險較大等因素,更愿意在城區而不是農村投資。[]在這些客觀因素的影響下,美麗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的資金來源單一,僅靠政府投入壓力較大。在公共基礎設施的硬實力和公共服務的軟實力,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和缺少社會投資,導致出現區域內發展不均衡,與城區水平相距較遠等問題。
2.3 生產方式落后,產業環境污染突出
農村地區的污染包括農民生產生活和工業活動產生的污染。一方面,村民成為農村污染問題的“生產者”。目前的農業生產技術較為落后,在綠色種植、科學種植、自動化、機械化上還存在著各式問題。村民在種植上不合理地使用農藥、化肥,對于土壤和水源造成潛在危害。比如覆膜種植所使用的地膜多為難以降解塑料,且使用完后存在著隨意丟棄的問題,缺少必要的處理措施,對于后續農業在種植和土壤的安全造成直接危害。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購買力上升,但是沒有形成理智消費的習慣,在日常場合或者紅白喜事上存在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等情況,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環境的承載壓力。
另一方面,在農村的工業活動主要包括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加工型企業。這些企業選擇在農村建廠的,主要原因是其大多是企業自身科技含量不強,采用粗放型經營方式,能耗較大,產值有限。這樣的客觀情況下,這類企業很難有長期的發展規劃,在環保上的投入更加有限。
3 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宣傳引導,增強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
村民作為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受益者和參與者,要加強宣傳引導,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理解此項工作的重要意義。結合村民實際,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營造良好氛圍。創新宣傳方式,強化綠色發展理念,使得村民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多種方式加強培訓,加強理論教育,強化做優做好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實例教育,發揮高校資源,為專業農民提供繼續教育上的支撐。轉變村民對于生態環境的偏見,此項工作雖然不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是從長遠上看,是推動農村良好發展的巨大支撐。同時此項工作是人人有責、人人需盡責的,加強自我提升,保證自己的知識能夠跟得上新農業的發展,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成為“土秀才”和“土專家”。
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在政策引領與自身造血實現后,既要重視生態環境治理也要注重提升村民素質和環保意識,要堅持綜合治理,強化村民自主維護的意識,防止因維護不到位、政策不持續等導致成果曇花一現。在這個過程中使得村民養成好習慣、展現新風貌,結合此項工作產生的新問題、新矛盾、新需求修改村規民約,傳導壓力,讓綠色的生活習慣有成文的規定,加強對于村民的約束力。
3.2 暢通多元參與機制,形成美麗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合力
美麗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對象為單個村居,但在具體的治理過程中,由于環境的整體性和鄉村的特殊性,建設工作涉及面廣、因素復雜,必須進行參與機制的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打破壁壘,加強城鄉、部門、不同群體直接的共同參與合作,形成建設的最大合力。
在政府工作安排中,加強城鄉合作幫扶,在資金、政策、人員、技術等方面向農村傾斜。在縣域范圍內加強區(縣)、鄉鎮、農村責任安排,明確各級責任,對于水資源、土地、人居環境等進行系統化治理,逐步推進。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增強跨部門、跨行業的合作能力,對于人居環境整治中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整治,加強農村生活污水管網整體建設,加大項目資金投入,惠及轄區內企業、商戶、養殖戶、普通農戶,做好優化生態環境,打造美麗家園的文章。在任務和責任劃分上,強化村民的參與機制,充分發揮村干部、村居網格員等作用,堅持檢查、公示、提升日常化。保持村莊公共空間安全、有序、美觀,在村規民約或網格化治理中,明確村民對于環境保護的責任和義務,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村居環境保護中。
3.3 培植特色產業,轉變生產經營方式
一是發揮本地優勢,增強內生動力。拋開增產增收、農民富裕談鄉村振興是空中樓閣,發揮村居優勢,以特色主導產業為支撐,以市場為主體,加大技術支持培訓,通過“互聯網+”為農村經濟助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形成品牌效應,發展生態旅游產業。二是引入社會資本,加大技術投入。加強資金統籌,創新農村治理投資方式,嘗試投資補助、先建后補、結合社會資本共同合作等。發揮村兩委作用,盤活村居資源、增加集體收入,多方發力確保建設工作不因資金問題受限。加強與農業農村相關的污染治理和源頭減量技術研發,增加生態環境治理相關投入比例,合理使用有機肥,減量使用農藥化肥等,對于地膜進行集中回收處理,最大程度上做到清潔生產,對于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提高使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從物資上減輕村民壓力,杜絕偷排亂排現象。
3.4 健全正向激勵機制,選拔培養專業人才
通過正向激勵措施,優化績效考核制度。選拔專業匹配、能力較強、敢于攻堅克難的干部到美麗鄉村建設一線,對于工作成果納入綜合績效考核。強化結果運用,獎勵先進,切實形成“干與不干不一樣、干多干少不一樣”的干部評價原則。定期采用四不兩直方式調研走訪,查問題找源頭,杜絕面子工程、形式主義,及時通報發現問題并督促整改,形成激勵約束機制。
通過人社部門、社會教育資源等加強對于農民的培訓,提升關于美麗鄉村建設的素質和個人能力,幫助他們成長為具有適應經濟趨勢、踐行新發展理念,敢于創新、善于探索的新職業農民。對于本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專業匠人等進行挖掘,將他們本身所具有的技術優勢與本地的文旅融合產業相結合,提高個人經濟收入,并能夠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通過人才招引或鄉賢返鄉等政策,吸引具有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的人才。完善人才獎勵機制,使專業人才在經濟上有保障,在榮譽上有認可。
參考文獻
[1] 荊蕙蘭,鄒璐.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共同體的審視與構建——以山東省為例[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9):110.
[2] 王雯.鄉村綠色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措施[J].城鄉建設與發展,2021(6):255-256.
[3] 陳美英,林曼婷.面向美麗鄉村建設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對策研究[J].資源·環境,2021(10):36.
[4] 高強,周麗.協同治理視閾下鄉村建設實踐樣態解析——基于江蘇 常熟“千村 美居”工程的案例觀察[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1):28-31.
[5] 劉長江.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美麗鄉村建設對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區D市為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