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清
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寧夏經濟發展水平低、人才缺乏、創新驅動發展起點低、基礎弱、速度慢。黨的十八以來,寧夏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探索欠發達地區創新發展之路,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為寧夏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圍繞引進培養人才、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寧夏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法規條例,著力健全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同時,在經濟下行、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大幅增加各級財政科技創新投入,帶動企業成為科技投入主體,2020年寧夏R&D投入強度達到1.52%,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排名第19位①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9/t20210922_1822342.html。。當前,全區上下已經初步形成了齊心協力抓科技、聚焦發展謀創新的良好局面、濃厚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指出,“可以通過東西部聯動和對口支援等機制來增加創新力量”。寧夏深入貫徹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指示精神,2017年以來,三次在銀川召開東西部科技合作推進會,堅持“市場主導、互惠互利”原則,構建了與東部8個省市的“科技支寧”東西部合作機制,形成了科技部、東部地區協同支持寧夏科技創新的生動局面。同時,東西部科技合作進一步帶動了寧夏更好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努力在全球創新鏈中擴大開放創新與科技合作交流。
近年來,寧夏堅持聚焦發展需求,組織實施“五大科技創新行動”,持續推進特色創新。研制出航空子午線輪胎、中國標準動車組鋁合金枕梁、世界最大的720公斤藍寶石晶體、鑄造用工業級3D打印設備等先進技術產品,打破了國外壟斷。組織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三個計劃”,形成了梯級培育體系,科技型企業數量持續大幅增長。大力促進科技金融結合,近年來通過風險補償、專項補貼、科技保險、科技擔保、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多種方式,有效緩解了中小微企業創新融資難題。
推進創新發展,必須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謀劃建設了沿黃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和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依托這“兩區”持續深化科技領域改革,推動科技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科技項目實行立項、驗收“兩頭嚴”,實施過程“中間松”的管理機制,最大限度減少對科研過程的干預。加強科技宏觀管理,組建自治區科技專家咨詢委員會,建立健全創新調查、科技統計、監測評估、科技報告等制度,更有效指導推進創新工作。
當前,寧夏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綜合創新水平總體呈持續上升態勢。據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2》顯示,寧夏2022年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大幅提升,首次突破60分,繼續保持全國二類創新地區。近年來,寧夏重點培育了新型材料、清潔能源、裝備制造、數字信息、現代化工、輕工紡織等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發展動能轉換。科技部將寧夏科技創新實踐總結為“寧夏模式”“寧夏現象”。
十八大以來,寧夏創新能力快速提升,但與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比,還有較大差距,當前寧夏創新能力提升還存在不少現實問題。
寧夏經濟總量小,2021年寧夏GDP總量首次超過4000億元,達到4522億元,但僅占全國的0.4%。除總量低之外,寧夏發展不足還集中表現為產業鏈短、產業層次低及產品競爭力弱等方面。裝備制造、枸杞、葡萄酒、奶產業等都存在產業鏈短的現實問題,如寧夏重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90%以上,80%的企業從事初級產品加工。寧夏生產的產品大多是中間品而非最終消費品,再加上產品大多為科技含量低的初級產品,普遍缺乏競爭力。發展不足導致勞動力、資本、信息、技術等要素集聚不夠,并最終導致寧夏創新處于低水平均衡狀態。
1.人才總量不足且流失嚴重。寧夏高科技人才缺乏,表現在大多數企業研發人才缺乏,學歷偏低。寧夏普通技工缺乏,表現為企業一線工人嚴重短缺,不少企業為了爭奪有限的一線工人,采取提高工人工資的辦法,導致惡性競爭,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人才外流比較嚴重,高校、醫院、科研機構、企業等單位都存在人才流失問題。
2.人才引進、培養質量不高。人才引進方面寧夏出臺了不少政策,這些政策大多與全國其他省(區、市)相類似,差異化不夠,效果不明顯。人才培養方面,寧夏本地高校少,專業覆蓋面窄,教育質量亟待提升。質量不高還表現在,寧夏現有人才大多集中在政府部門、學校、醫院、研究機構等行政事業單位,企業人才嚴重短缺。
對內看,寧夏與東部發達省區交流合作不夠,寧夏對接東部地區技術、產業轉移等積極性不夠,現有合作項目大多屬于東部支持寧夏的項目,這些合作項目無法有效實現東西部互利共贏發展目標,可持續性不強。
對外看,寧夏國際科技合作基礎差、起步遲,與國外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建立長期科技合作關系,成果突出的典型示范企業少,僅集中在個別科研經費投入較大的大型企業,且合作方式單一。中小企業受科研經費投入和傳統思維模式限制,國際科技合作開展力度不大,缺乏合作渠道和合作對象。
1.不同形式創新的相互促進作用發揮不夠。創新不能靠單打獨斗,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金融創新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更大作用,獲得更好效果。寧夏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有限,制度創新、金融創新支持科技創新不夠,寧夏的科技創新在實際運行中往往缺乏資金支持,缺乏制度保障。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金融創新整體性、協同性作用發揮不夠。
2.產學研合力不足。當前寧夏企業研發、高校科研、研究機構項目還存在各自為政、相互脫節的現實問題,由于三者之間各自利益主體不同,且溝通不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消耗,科技創新效果不佳的尷尬局面。不少企業缺乏與區內高校和科研機構聯合研發的實踐。高校科研難以滿足企業需要,為科研而科研的研究還大量存在。

1.整體創新意識薄弱。全區上下對創新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還存在“上熱中溫下冷”的現象,在一些地方、系統和干部思想中,創新仍然是“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重要”的工作。
2.創新活力不足。科技體制機制還不夠靈活高效,科技資源配置不夠協調優化,創新主體、科技人員創新活力動力還沒有得到充分釋放,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科技服務中介機構數量較少、水平不高,科技服務業發展滯后,科技金融撬動創新投入的作用發揮不夠,創新環境需要加快優化提升。
東西部對口合作機制給寧夏帶來了項目、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對寧夏提高創新能力,實施創驅動戰略提供了巨大幫助,然而寧夏在對接東部省份創新合作方面主動性、積極性還不夠,需要加強。東西部對口合作機制為持續縮小寧夏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差距,做出了較大貢獻,未來,寧夏要借鑒東西部扶貧協作經驗做法,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互利共贏原則與東部發達省區建立創新合作“一對一”幫扶機制、“一對多”合作機制,從兩個層面上協同推進寧夏與發達省份的創新資源流動共享、合作共贏。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是快速提升寧夏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未來寧夏要創新體制機制,讓本來就不多的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同時鼓勵寧夏的企業多與區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合作,不斷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加快全國范圍內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向寧夏轉化,建議借鑒全國推廣中關村試點政策經驗做法,由自治區政府每年組織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指導目錄,匯集整理適于在寧夏推廣轉化的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年初發布并協調推動轉化,使更多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寧夏的現實生產力。
1.持續優化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改善政商環境。政府缺位的領域要跟進服務,政府越位的領域要堅決退出,不斷提高政府服務能力,讓市場真正決定資源配置。
2.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法治環境。企業不愿意加大創新投入,不愿意做基礎研究,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往往是本質原因。寧夏要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就一定要給企業營造一個產權保護有力,法律執行高效的法治環境。只有這樣企業才敢于投資,敢于創新,最終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3.要弘揚契約精神,改善信用環境。契約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一個企業家精神盛行的市場環境往往具有較低的交易成本,寧夏一定要弘揚契約精神,改善信用環境,讓失信企業、失信當事人寸步難行,讓尊重契約的企業和企業家得到應有的回報。
未來寧夏要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解決人才短缺問題。一方面,通過物質激勵和更加寬松的制度設計培養本土人才;另一方面,下大力氣引進區外實用型人才,尤其要注意給予企業自主引進人才的空間和相應補助。
培養本土人才方面,要注意提高職業教育質量,這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個人共同努力,特別是更合理地設定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的比例,建議適當調低中職比例,然后再逐年增加中職比例。
引進實用性人才方面,支持寧夏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則,創新體制機制,通過候鳥式專家、周末工程師等多種方式,大力吸引使用全國科技人才,切實解決寧夏人才短板突出問題。
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更多、更優惠的資金支持,完善相關制度,鼓勵金融機構給予創新主體更多的融資便利。使制度創新、技術創新、金融創新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發揮產學研協同創新合力,建立創新鏈利益聯結機制,支持相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和自治區重大科技項目,面向企業現實問題研究整體解決方案,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創新活動。完善激勵機制和科技評價機制,落實“創新不問出身”要求,真正建立起誰能創新就支持誰的科研激勵機制,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給予研究人員更多的科研經費使用權、技術路線決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