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寒冰
(內蒙古科技大學 包頭醫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40)
目前,人類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s,ART)主要包括人工體內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和體外授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 Transfer,IVF-ET)及其衍生技術。人工體內授精簡稱人工授精,是用非性交的方法將精子取出體外,經過處理或培養成胚胎后,再植入女性體內以達到妊娠目的的一種技術。根據所用精液的來源不同,可將人工授精分成兩種:一種是用丈夫精液進行的人工授精,又叫做夫精人工授精或同質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by Husband,AIH),一般適用于丈夫有嚴重的尿道下裂、無精癥、少精癥、弱精癥等;另一種是用他人的精液進行的人工授精,又叫做他精人工授精或異質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by Donor,AID),一般適用于丈夫無生殖能力、有嚴重的遺傳病以及因血型不合而出現的習慣性流產或不育癥。體外授精—胚胎移植(試管嬰兒)及其各種衍生技術,是指將成熟卵子從婦女體內取出,在體外與來自男性的精子結合,并使授精過程和早期階段的細胞分裂在試管內進行,再將授精卵發育成的胚胎(桑椹胚)移入同一婦女或另一婦女子宮內著床,然后經歷正常妊娠過程。體外授精及其衍生技術的應用,根據卵子來源和受孕婦女身份分為以下幾種情況:卵子來源于其妻子,在體外進行人工授精后把胚胎移入其妻子的子宮內進行孕育;卵子來源于其妻子,但是,由于其妻子不具備孕育胎兒的條件,由其他女性來代孕;卵子來源于其他女性,與丈夫的精子進行人工授精后移入妻子的子宮進行孕育;卵子來源于其他女性,與丈夫的精子進行人工授精后移入其他女性子宮進行孕育。我們發現,由于人工授精技術及其衍生技術干預了生育的某一或幾個階段,不僅對中國傳統血親倫理造成了消解,也引發中國傳統的親子關系、兄弟關系和夫妻關系的倫理困境。
中國傳統親情倫理崇尚自然、注重血親關系,是“天道”與“人道”的結合。但是現代輔助生殖技術打破了生育的自然屬性和自然過程,不僅是對中國傳統生育倫理自然屬性的巨大挑戰,也是對中國傳統血親倫理關系的消解。中國古代認為生育是陰陽結合的自然產物,但是,現代輔助生殖技術,無論是人工體內授精還是人工體外授精都削弱了人類生育的自然屬性,是對人類自然生育的人為干預。這種干預雖然解決了人類由于自然生理缺陷所導致的不孕問題,但是從傳統生育倫理角度來講,不同程度地破壞了人類生育與血緣的天然聯系,進而對傳統血親倫理造成了消解。
1.人工體內授精對血親倫理的消解。人工體內授精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精子來源于丈夫,這種情況下,看似孩子的血親父母并未發生變化,對傳統血親倫理看似毫無影響,但是,卻違背了中國傳統生育倫理的“天道”。中國傳統生育倫理認為,生育本來是男女交合之結果,是陰陽結合之產物,而人工授精卻割裂了性與生育的關系,淡化了夫妻在生育過程中的性愛交流和情感溝通,從而降低了生育過程中的親情因素。另一種情況是精子來源于其他男子,這種情況較之前一種情況更為復雜,對傳統血親倫理的沖擊也更大,因為這種情況不僅包含了胎兒不是夫妻性愛的結果,更為嚴重的后果是胎兒與丈夫并沒有血親關系。中國傳統親情倫理以血緣為基礎,重視血緣在親情倫理中的重要地位,即父母雙方都與孩子具有血親關系。但是異質人工授精中精子來自于其他男性,致使胎兒與父親并沒有血親關系,父親只是其社會意義上的父親,而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父親,這嚴重違背了中國傳統血親倫理原則。除此之外,由于精子庫商業化等活動,使本來充滿溫情的生育行為被異化,人的生產充滿了商業化的味道,特別是輔助生殖技術商業化使人的生產如同其他商品生產一樣被人為控制、被科技控制,人的自然生命不再是自在的存在,人的尊嚴被踐踏,人從胎兒期就被工具化、物化。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講,人工授精技術不僅違反了中國傳統的“天道”倫理,而且也是對人的生產的異化,從而消解了中國傳統血親倫理[1]。
2.人工體外授精對血親倫理的消解。人工體外授精不僅涉及到父親的精子問題,而且涉及到母親的卵子問題,因而其引發的倫理問題更為復雜,對中國傳統血親倫理的沖擊也更大。我們首先對體外授精的情況進行分類,然后再依類進行探討。根據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的孕育情況,體外授精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孕育,另一類是胎兒由其他女性代孕。我們首先來討論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孕育的情況,關于代孕引發的血親倫理問題我們稍后討論。根據精子是否來源于父親,卵子是否來源于母親,以及胚胎在母親子宮內孕育的情況,我們可以將體外授精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其一,精子、卵子均來自于父母,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孕育;其二,精子來自于其他男性,卵子來自于母親,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孕育;其三,精子來自于父親,卵子來自于其他女性,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孕育;其四,精子和卵子均來自于其他男性和女性,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孕育。我們從以上四種情況來看,第一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胎兒與父母的血親關系最為密切,但是由于授精是人工完成,因此,所涉及的倫理問題與體內人工授精情況相似,我們在這里就不再贅述。第三種情況較為復雜,精子來自于父親,與父親具有血緣關系;卵子來自于其他女性,從這一點來看,與母親沒有血親關系,但是由于胎兒的孕育在母親子宮內完成,因此,又不能認定孩子與母親完全沒有血親關系。第四種情況更為復雜,精子和卵子都不來自于父母親,但是由于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孕育,與母親又有著割不斷的血親關系和情感聯系。因此,我們發現第三種情況和第四種情況具有的共同點是,母親成為血親聯系的重要紐帶,都是因父母自身生理的缺陷不能通過自然方式生育后代,現代輔助生殖技術實現了他們成為父母的愿望,從這一角度來講,這是對人的價值的實現和肯定。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輔助生殖技術的干預削弱了孩子與父母的天然血緣關系,雖然孩子的后續養育由其父母完成,目前的法律和倫理也認可其父母作為社會學意義上父母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講,由于精子和卵子的來源問題打破了中國傳統親情倫理的血緣基礎,消解了“人倫本于天倫”的倫理構建方式。
3.代孕引發的血親倫理難題。我們在前面討論的輔助生殖技術,都是基于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孕育,即使是精子和卵子都來自于其他人,這樣孩子至少還同母親保留著天然的血親聯系。但是,由于一部分女性自身生理條件的限制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代孕技術,即女性接受他人的委托在自己的子宮內孕育孩子,孩子出生后再交由委托方進行撫養,接受他人委托的代孕女性被稱為代母。根據委托人、代母和孩子的遺傳關系,可以將代孕分為“遺傳代孕”和“妊娠代孕”兩種。“遺傳代孕”是指孩子是由委托方丈夫提供精子,與代母的卵子在體外授精,也叫“部分代孕”。“妊娠代孕”是指代母只代替懷孕不提供卵子,即委托方夫婦的卵子和精子在體外授精后將胚胎移植到代母子宮內,這樣可以使不孕不育夫婦得到具有遺傳基因的后代,這種代孕也稱為“完全代孕”。無論是“遺傳代孕”還是“妊娠代孕”都涉及到了一個相當復雜的血親倫理問題,就是孩子可能面臨三個甚至是四個血親父母,即輔助生殖技術引發的倫理難題——“多親關系”。在中國傳統血親關系中,只要與自己有血緣關系或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父母,都是孩子的血親父母,因此,無論是“遺傳代孕”還是“妊娠代孕”,其代孕母親都是孩子的血親母親。但是,代母目前在我國遭遇著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是由于我國法律禁止代孕,因此,代孕是違法行為。另一方面,無論是“遺傳代孕”還是“妊娠代孕”,代孕母親從血緣上都與胎兒有著無法割舍的血脈親情。但是從接受代孕的那一天起,就意味著代母放棄了作為孩子任何意義上的“親人”的權利,這不僅是對傳統血親關系的否定,同時也意味著在這種倫理關系中,社會意義的雙親關系已經超越了血親關系而受到了認可,從而解構了中國傳統血親倫理構建的基礎和方式。
在中國傳統親子倫理中,一方面強調父母對子女的愛與教育,另一方面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和孝順,即在傳統親子倫理關系中,親子關系是雙向的權利和義務共生的載體。輔助生殖技術雖然滿足了人們對生育子女的需求,但由于其打破了傳統的生育模式,使性與生育相分離,因此,對于一個胎兒來講,他可能面臨只有一個母親或者一個父親,或者具有多個父母的家庭關系。在這種超越傳統倫理的家庭關系中,親子關系也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甚至引發了傳統親子關系的倫理困境。
1.輔助生殖技術引發的單親家庭關系及其倫理困境。中國傳統家庭模式是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的家庭模式。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不婚主義開始出現,一些單身男女不想結婚卻想擁有自己的孩子,這在中國傳統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但現代輔助生殖技術使一些單身男女可以實現其未婚生育的愿望。雖然單親家庭自古以來就有,但現代輔助生殖技術所帶來的單親家庭與傳統意義上的單親家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傳統意義上的單親家庭,是在原有家庭中具有父母雙方,而且子女是通過婚內生育,即使是離異或者是未婚生育,孩子也是通過兩性交合而產生的,成為單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但現代輔助生殖技術所引發的單親家庭,一開始就意味著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或母親是誰,而且有可能一生都不知道。除此之外,孩子是在未婚的情況下誕生,這種單親不是一個家庭的迫不得已,而是其父親或母親選擇的結果。這種生育模式引發的單親家庭剝奪了孩子接受雙親的愛與教育的權利,同時也剝奪了孩子對自己的雙親盡孝的義務,是人為造成的血親關系的缺失,從而形成了對傳統血親倫理的消解。
2.輔助生殖技術引發的多親關系及其倫理困境。由于輔助生殖技術使性與生育相分離,可以使用他人的精子或卵子,甚至可以使用他人子宮代孕,因此,造成了孩子多個父母的現象。按照父母在孩子生育過程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將其分為:生物學母親、孕育學母親、社會學母親、生物學父親、社會學父親,一個孩子最多可以擁有五個父母。這不僅造成了孩子遺傳物質的混亂,也使傳統的家庭倫理遭受巨大的挑戰,同時也引發了孩子父母身份確認上的沖突,哪個父母應該是孩子的“真正”父母成為了一個引發爭議的問題。父母本身不僅是一種社會認可、法律意義上的稱呼,更是一種親情人倫的表達。如果說只認可生物學意義上的父母,那么,無論是體內授精還是體外授精都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輔助生殖技術的存在將遭受存在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質疑。如果只認可其社會學意義上的父母,那么這是對人的血親關系的完全否定。如果兩種父母都認可,那么借助輔助生殖技術生育的孩子到底有幾個父母?這些父母應該承擔什么責任和義務?孩子又對其多個父母承擔什么責任和義務?這些父母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應該如何劃分?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關系到醫學技術的倫理問題,更關系到親子倫理問題,甚至關系到人類未來家庭模式問題。
3.輔助生殖技術引發的代際問題及其倫理困境。中國傳統血親倫理非常重視代際關系及其倫理問題,不僅制訂了嚴格的長幼尊卑制度和觀念,而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完備的家庭倫理體制。但是現代輔助生殖技術割裂了性與生育的關系,破壞了生育的自然屬性,造成了生育過程中的代際混亂,特別是代孕技術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引發了血親倫理的輩分沖突,使其陷入代際倫理困境之中。例如,日本一位50 多歲的婦女借出子宮,為其不能生育的女兒生下一名健康的嬰兒。[2]無獨有偶,印度一名女性也為其子宮畸形但是可以正常排卵的女兒進行代孕,并產下一對雙胞胎。[3]那么這名出生的嬰兒與這位代孕的女子及其女兒是什么關系?應該是什么關系?如果說代孕的女性是其母親,那么提供卵子的女性是她的姐姐?如果提供卵子的女性是其母親,那么孕育其的女性是她的姥姥?因此,我們發現,代孕技術打破了傳統血親紐帶和倫理規約,造成了血親關系混亂,使得父母與子女的傳統代際關系陷入困境。
兄弟倫理是中國傳統親情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兄弟倫理關系中不僅包括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還包括其堂兄弟姐妹以及表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兄弟倫理既是傳統大家庭的重要協調手段,也是規范兄弟姐妹之間道德行為的重要參考。輔助生殖技術對傳統生育方式的突破擾亂了傳統家庭倫理對兄弟姐妹關系的規制,特別是輔助生殖技術導致的一些家庭遺傳的不確定性和隱蔽性,使傳統兄弟倫理關系陷入到了一種窘困的境地。
1.輔助生殖技術引發的兄弟關系認定問題。傳統兄弟倫理中對于兄弟關系的認定主要依據其與父母的血緣關系來進行,例如,與自己同父同母的即為同胞兄弟,自己父親兄弟的孩子即為堂兄弟,自己母親兄弟的孩子即為表兄弟。但是,現代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給傳統兄弟關系的認定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同時也使傳統的兄弟倫理關系陷入尷尬的境地?,F代精子庫和卵子庫的建立,為一些因為精子或卵子方面存在先天問題而不能生育的夫妻提供了生育機會。但為了保護個人隱私,精子庫或者卵子庫不會公布捐精者或捐卵者的個人信息。這就意味著接受輔助生殖的夫妻對捐精者或捐卵者的個人信息并不了解,孩子也并不知道自己的生物學父親或母親是誰,更不會知道有多少來自同一個捐精者或捐卵者而產生的生物學意義上的兄弟姐妹,因此無從確定其兄弟姐妹關系。一方面是因為不知情,另一方面是即使知情的情況下,這些來自于同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父親或母親的孩子是否是兄弟姐妹關系?通過何種方式才能獲知或認定為兄弟姐妹?如果要獲知其兄弟姐妹的情況就必須打破對捐精者或捐卵者隱私進行保護的規定,那么這不符合醫學倫理對捐精者和捐卵者隱私權的保護;如果不公布捐精者或捐卵者的個人信息,那么就無從知曉和確認這些通過輔助生殖技術誕生的孩子的血親關系??赡苡行┤藭J為,對于這些來自同一捐精者或者捐卵者的兄弟姐妹關系確認并不重要,但這種不知情的兄弟姐妹關系會引發一系列的法律和倫理問題,包括下面即將討論的繼承權問題和婚育問題。
2.輔助生殖技術引發的兄弟繼承權問題。在傳統兄弟倫理關系中,其中一個關鍵性問題就是財產繼承問題。從中國傳統兄弟倫理來看,無論是兄友弟恭還是長兄為父,都是為了在家庭財產繼承上符合傳統倫理規約,這樣既維護了父兄的社會權威,同時也維護了傳統家庭的內部和諧。對于傳統家庭任何孩子都是有繼承權的,只是根據孩子在家庭的地位繼承的順序及其份額有所不同而已?,F代社會規定非婚生子也有繼承權。那么問題就來了,一方面是對于那些提供精子或卵子的志愿者,只要是其提供的精子或卵子而誕生的孩子,都是其生物學意義上的子女,都是其子女的兄弟姐妹,換而言之也是其未婚生子女,那么這些孩子有沒有財產繼承權呢?如果這些孩子沒有財產繼承權,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否定其血親關系?如果承認其血親關系,為什么剝奪其財產繼承權呢?除此之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會不會通過捐贈精子或卵子的手段而達到自己繁衍后代的目的,繼而惡意獲取他人財產繼承權。據報道,英國一名從事人工授精的醫生利用自己的職業便利,在從事人工授精的25 年時間里,把自己的精子冒充要求人工授精夫婦丈夫的精子,或者冒充從精子庫中購買的精子,從而使用自己的精子實施異源人工授精,使其獲得了6 000 多個子女,而成為世界上產子最多的父親。[4]據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名男子的子女將獲得世界上6 000 多個財產繼承的機會,如果這位父親利用自己的職業便利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財產繼承權,法律和倫理是否對其有所懲罰?即便有所懲罰,其子女在多個家庭中的地位和應有權利是否就可以被剝奪?
3.輔助生殖技術引發的兄妹婚育倫理問題。兄妹婚姻禁忌由來已久,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來兄妹通婚就被禁止,因為兄妹通婚會對后代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由于遺傳原因,近親繁衍后代會大大增加隱性遺傳疾病的發病率,并增加胎兒各種先天疾病患病率,甚至導致流產、死胎等,不僅給個體家庭帶來情感上的傷害和災難,同時也會影響到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人口質量。因此,在現代社會,為了避免遺傳性因素導致的生育缺陷,我國婚姻法規定禁止直系血親和三代內旁系血親通婚。不僅我國如此,為了實現人口的優生優育,禁止直系血親通婚也是國際慣例。但是輔助生殖技術卻使禁止兄妹通婚的倫理禁忌面臨被打破的風險,更為嚴重的后果是這種禁忌被打破往往是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因為精子庫和卵子庫對于捐精者和捐卵者隱私的保護,致使一些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妹間的不知情,從而導致直系血親或近親結婚的事情發生。據報道,美國一名男子在14 年間捐精1 456次,他的子女至少有400 人,在2007 年他的兩名女兒與他取得了聯系,這讓他意識到他的大多數子女都可能生活在距他家方圓100 英里的范圍內。這也就是說,他的這些子女彼此并不知情,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結婚生子,這不僅給他自己帶來了困惑,同時也為這些子女帶來了倫理和生理方面的風險[5]。因此,如何避免輔助生殖技術的不當應用而引發的兄妹婚育倫理問題,甚至引發亂倫危機,這是一個關系個體家庭幸福、人類未來發展的問題。
傳統夫妻倫理以生育為目的、以孩子為紐帶、以父夫權為核心,彰顯了丈夫作為家庭統治者的權力和地位。輔助生殖技術通過人工授精和代孕等技術使生育脫離了婚姻的束縛,單身男性或女性也可以借助輔助生殖技術實現非婚生子。輔助生殖技術割裂了婚姻和生育之間的必然聯系,這不僅對傳統夫妻關系帶來了挑戰,甚至對傳統男女結合的家庭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1.輔助生殖技術引發傳統生育方式的變革及其對夫妻關系的影響。中國傳統生育崇尚自然生育,把生育作為男女結合的結果,不僅把生育作為婚姻的目的,而且長期以來把生育作為家庭倫理評判的最高準則,因此,在中國傳統夫妻關系中生育關系是最為重要的關系,生育方式和結果也決定了夫妻情感,甚至決定了夫妻關系的走向。輔助生殖技術的誕生打破了中國傳統生育方式,也給夫妻關系帶來諸多的不確定因素。輔助生殖技術使性與生育分離,換而言之生育不再是婚姻的產物,單身男女可以通過精子庫或卵子庫購買精子或卵子進行人工授精,也可以通過代孕等方式實現生育愿望。這種生育方式的變革對傳統夫妻感情造成了重要的影響,對中國傳統夫妻關系而言,生育不僅可以增進夫妻情感,而且也是維系家庭穩定的重要紐帶。但無論是通過購買精子還是購買卵子的方式孕育孩子,都會造成不能生育一方的心理壓力,繼而影響夫妻感情。特別是代孕的方式,如果一方在不能生育的情況下很容易因為孩子的歸屬問題引發沖突,甚至造成夫妻關系的破裂。據報道,深圳一個家庭因為女性多年不孕,后來通過試管嬰兒成功受孕并誕下一個男嬰,但丈夫卻心生疑惑、心結難解,認為孩子不是自己的,致使夫妻爭吵不斷,嚴重影響了夫妻感情。[6]可見,輔助生殖技術的應用雖然給更多的家庭帶來了生育機會,給人類提供了更多的生育方式,但同時也會造成傳統夫妻關系的困惑、緊張,甚至破裂。
2.輔助生殖技術引發的傳統生育觀念變革及其對夫妻關系的影響。中國傳統生育觀念中注重血親關系,一般認為只有與自己具有血緣關系的才是自己的孩子,這種觀念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家庭。在傳統中國家庭中,即使不能生育的夫妻在領養孩子的時候也以血親關系為優先考慮因素,可見,傳統生育觀念對血親關系的重視。輔助生殖技術雖然解決了不能生育夫妻的生育難題,但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與傳統重視血親的生育倫理觀念發生了沖突,一方面引發了傳統生育觀念的變革,另一方面對傳統夫妻關系也產生了重大影響。輔助生殖技術的應用引發的生育觀念變革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為生育不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一些不能生育的夫妻選擇不生育,甚至一些能夠生育的夫妻也選擇不生育,丁克家庭的增多就是最好證明;另一方面表現為婚姻不是生育的唯一載體,即生育不是只有通過婚姻才能實現,一些單身男女通過人工授精或者代孕的方式獲得婚外生育的機會,單親家庭、不婚家庭生子現象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多元生育觀念的出現對傳統夫妻關系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使一些夫妻更重視夫妻關系中非生育因素的考量,孩子在夫妻關系中的紐帶作用被弱化,致使愛情因素、情感因素成為現代夫妻關系中越來越重要的因素。因此,由輔助生殖技術引發的生育觀念的變化對傳統夫妻關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必然會造成傳統家庭模式的變革,繼而影響傳統兩性關系的走向。
3.輔助生殖技術引發傳統家庭模式的變化及其對夫妻關系的影響。中國傳統家庭模式即一夫一妻制,古代的一夫一妻制與現代的一夫一妻制有著本質性差異。古代一夫一妻制是父權制度在家庭內部的延伸,即所謂的一夫一妻是針對妻子而言,丈夫雖然只能有一個妻子,卻可以擁有多個妾室,而妻子卻只能有一個丈夫,因此,古代一夫一妻制也是對男尊女卑倫理觀念的彰顯。新中國成立后,嚴格執行一夫一妻制,無論男女在法律承認的婚姻里只能有一個配偶,這也是到目前為止我國家庭模式的唯一合法形式。而從傳統觀念層面來講,一個正常的家庭應該包含夫妻雙方及其生育的子女,即家庭的概念應該是由結婚的男人和女人以及婚后的孩子組成的共同體。輔助生殖技術的應用帶來了傳統夫妻觀念、生育觀念和親子觀念的變化,繼而也引發了傳統家庭模式的現代轉變。丁克家庭、單親生育、未婚生育等生育模式的出現,反映了現代家庭模式多元化的趨勢?;橐霾辉偈菃紊砬嗄昴信ㄒ坏倪x擇,不婚主義、單親家庭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這種家庭模式的變化對兩性關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女性在家庭中的生育功能和生育要求都有所弱化,使男性和女性在生育問題上越來越趨于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