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莎
(錦州醫科大學 人文與健康管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2)
健康管理與心理咨詢的結合是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研究領域?!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中強調了心理健康與健康管理的重要性[1]。研究二者之間的交互關系對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健康管理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健康管理輔助心理咨詢,再以心理咨詢的技術更好地完成健康管理,這樣相輔相成的“心理—生理—心理—生理”循環模式是健康管理與心理咨詢各自的學科需求,是身心一元論的推論,也是“健康中國2030”的需要,更是未來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
1.健康管理概述。在我國,健康管理并不是一個很新穎的詞匯。健康管理師是2005 年10 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第四批正式發布的11 個新職業之一。2017 年2 月21 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示的《關于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公示內容調整情況的說明》中指出,在技能人員職業資格“關于健康咨詢服務人員”中增加“健康管理師”。健康管理開始大規模地走進大眾視野。2021 年退出國家職業目錄并不意味著該行業不再被社會需要,相反,改由人社部監管的第三方機構進行認定體現了社會對健康管理師水平的更高要求。
健康管理是以現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和新的醫學模式(生理—心理—社會)以及中醫治未病為指導,通過運用管理學的方法和手段對個體或群體整體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評估、有效干預與連續跟蹤服務的醫學行為及過程。在大眾的心中,由于2005~2017 年期間健康管理師培訓的內容以營養干預為主,所以,健康管理師一詞幾乎與營養師等同。在各大醫院,健康管理也幾乎與健康體檢等同,但其實健康管理概念內涵廣闊。它是在臨床與預防醫學的基礎上對慢性病進行健康教育、營養干預、運動干預、心理健康干預,從中西醫雙重角度綜合出發、擇其優勢,結合當代信息學、綜合保險與營銷學、綜合運用市場與政策調度從個體和群體兩個層面進行合乎法律與道德的干預[2]。
2.心理咨詢概述。心理咨詢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2005 年起就已經由人社部納入職業目錄,與健康管理一樣,近年來已經被移出國家職業目錄。但人們備考各省自主考辦的心理咨詢師證、中科院心理咨詢師證等證書的熱情不減。同時,人們追求心理健康的意識也非常強。心理咨詢是指利用心理學的方法,為心理適應中存在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求詢者提供心理幫助的過程。需要解決心理問題并且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的人叫做來訪者,而能夠為來訪者提供幫助的顧問被稱為咨詢者。來訪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心理狀況或者是心理上的障礙,利用語言文字等溝通媒介向咨詢者展開敘述、詢問與商討,在咨詢者的支持與協助下,找到導致出現心理問題的根源,并對問題的癥結進行剖析,從而找到走出困境、解決問題的條件與方法,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提高自己對環境的適應性,促進自身的身心健康。心理咨詢有別于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心理咨詢的對象是有心理問題的精神健康者,心理健康教育針對的則是在校學生。心理咨詢分為團體心理咨詢和個體心理咨詢,是一種有目標的活動,通過言語互動以及一些輔助手段,應用心理咨詢技術使得被咨詢者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心理健康得到促進的過程。經過了心理咨詢師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者的長期普及,大眾已經基本改變曾經的談心理咨詢色變的態度,基本認為普通人只要有需求就可以享受這樣一種服務,而不是“去找心理咨詢師的都是精神病”[3]。
3.健康管理中的問題簡述。我國健康管理的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健康管理由于有了中醫的參與,亞健康的中醫調理、中醫治未病思想、體質篩查等更早期預防的參與以及慢病個體化方案的設計都是國外不具備的。在我國,健康管理很古老,因為有中醫作支撐,還有改革開放以前大批量的赤腳醫生和全科醫生作為基層工作人員的基礎;健康管理又很新穎,作為舶來品借鑒的思想,又凝結了新中國新西醫的發展現狀,加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支持,健康管理也走在西方國家前列。在西方,健康管理分為生活方式的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的管理、災難性病傷的管理、殘疾管理、綜合人群的健康管理六種形式,而我國則主要習慣于按照人群面積和健康狀況進行劃分,分為個人與群體以及病前、病中、病后三個階段。從這一分類習慣可以透視到以下幾個問題:健康管理的形式尚待考究;只有少數幾種疾病的健康管理方法比較完善,大多數還在探索中;有證無崗和有崗無證,醫學專業代替專業健康管理師工作[2]。
4.心理咨詢中的問題簡述。心理咨詢行業在我國經過了多年的國家考試,我國培養出來的心理咨詢師人數甚眾,但真正能做好心理咨詢的人卻不多。一方面由于心理咨詢作為一個舶來品,其理論本身就有應用限制。我國的人際關系習慣與心理咨詢期待的私密關系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是目前由于心理咨詢的嵌入,導致大批有軀體疾病的患者被心理咨詢師“心理學無所不能”“一切軀體疾病都起源于心理”等宣傳的影響而涌入心理科,進而導致醫學的發展停滯,那么這些本來有機會被治愈的患者被拋擲在心理和醫學都無法治愈的邊緣,注定了心理咨詢效果的折扣[3]。
基于以上問題,心理咨詢和健康管理需要良好結合。目前,健康管理與心理咨詢之間的關系有三種結合類型,分別是心理健康管理、健康管理體系下的心理咨詢項目、心理咨詢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
1.心理健康管理。在國內外的研究中,輸入關鍵詞“健康管理”和“心理咨詢”,檢索出的文章均為“心理健康管理”名稱下的文章。心理健康管理這一概念在健康管理中屬于一個分學科。該概念并不是健康管理理念在心理咨詢中的延伸,而是健康管理在心理健康中的應用,服務于心理咨詢機構或者大學的心理咨詢中心、學生處等部門機構,或者說是一種心理領域的健康管理。面對如何管理心理健康,每項研究都提出了不同的對策。以高校為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機制、加強物質保障、加強系統的管理制度、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都是管理策略的一部分。其中系統的管理制度還包括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如心理咨詢人員的進修制度和培訓制度、心理咨詢制度等??梢钥吹?,這種應用對于心理健康的意義和關系。[4]
2.健康管理體系下的心理咨詢項目。該種心理咨詢與健康管理的關系是從屬關系。包含在健康管理體系下的心理咨詢項目將心理健康作為大健康概念下的一個分支,認為心理咨詢的目的是實現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大健康范疇內的一員。該種心理咨詢工作完全不涉及軀體工作,將心理咨詢看作與因軀體原因就醫完全獨立的維度,將心理健康、軀體健康、社會健康、道德健康看作健康概念下的四個分支。該理論包含心理咨詢對軀體疾病痊愈的促進作用,心身疾病概念與慢性軀體疾病的心理作用因素,對靈修、瑜伽的心理控制身體的概念以及生物反饋技術。這種觀念會造成咨詢者將心理應激看作萬病之源,過分鼓吹心理干預的作用,忽略體質與先天素質和社會、道德干擾等因素,而后將各種患者都推薦到心理科,給心理科造成莫大的壓力,也完全忽略了醫學本身的能力和發展[5-6],存在很大的問題。
3.心理咨詢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其一,心理咨詢是實現健康管理的一種渠道。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心理健康逐漸受到群眾的廣泛關注。在健康管理過程中,心理咨詢以獨特的方法來了解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并通過訪談的方法讓人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根據自身心理狀況預防心理障礙。幫助人們更好地解決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在心理咨詢師的引導下有效處理自身與外部環境的關系,進而發揮人的全部潛力。在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過程中,心理咨詢師可通過傾聽、與求助者進行積極探討等方式來了解求助者的心理狀況,并對其心理健康進行綜合評估,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其心理健康[7]。其二,心理咨詢可為健康管理提供研究方法的支撐。心理聊天作為一種訪談方法可以幫助研究者更好地收集材料和數據,這為健康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有能力的研究工具。利用心理技術進行訪談,可以讓來訪者感受到尊重、熱情、保密、共情、真誠和積極關注,從而獲得更加深入的文本分析資料。這種資料既可以用于科研,也可以用于健康管理方案設計。一個心理咨詢師將多年的工作經驗遷移到健康管理師當中,可以解決健康管理行業人員心理咨詢能力欠缺問題,也可以避免醫生進入健康管理行業以后對心理咨詢的依賴。
重審健康管理與心理咨詢的關系,也是全面看待健康管理與心理咨詢之間集合的多重可能性。上述三種結合方式都不能很好地處理心理咨詢中遇到的技術難關,通過心理對健康管理的服務與健康管理對心理咨詢的服務可以形成“心理—生理—心理—生理”交互發展模式,這才是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
1.心理學發展現狀為健康管理發展提供空間。以往中醫心理學研究已經涉及情緒心理學和9 種中醫體質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但這并不是中醫心理學的盡頭。中醫心理學工作者的知識面基本上局限于中醫,但對于9 種中醫體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的研究[8]已經處于前沿水平。但其實其他中醫理論中的內容也可以與心理相關,而有中醫理論在的地方就有中醫養生,不論是上醫治未病還是中醫治已病,每個層面都有預防的影子,那么也就有了健康管理的機遇。從中醫層面可以找到一條途徑與心理問題接軌,形成心理咨詢的健康管理途徑。
醫學心理學包括醫患關系與患者心理兩個領域,從醫學心理學的心理應激理論中可看到心理問題與疾病的軀體產生疾病的理論全貌,而醫患關系與患者心理僅僅描述了患者產生病感或者體檢查出疾病以后患者家屬的心理,并未涉獵到心理問題原發的軀體基礎這一層面。精神科有心理問題原發的軀體基礎意識,但僅僅涉及神經遞質失調這一層面,而心理問題的腦基礎、軀體基礎與中醫體質基礎等領域則并未涉及,這正是當前心理學的研究熱門——核磁共振與分子生物學方向。了解心理問題的軀體基礎,一方面可以為心理問題找到基因基礎,這能夠滿足心理咨詢的學術研究需求,另一方面研究心理問題的軀體基礎可以為探索心理問題的軀體健康管理方案提供道路。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社會與團體心理研究,從社會—生理—心理模式中找到心理問題的社會因素加以干預,與群體健康管理交互作用,可以形成社會因素的健康干預。
2.醫學發展現狀為健康管理帶來的機遇。首先,健康管理是一個基于西醫系統化領域產生的領域,西醫體系的優勢在于治病速度快、有大面積實證做基礎、一旦推廣起來非常廉價、易學、使很多中醫無能為力的疾病迅速被消滅等等,這就使得健康管理有了群眾基礎。治療的價格也是一個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一周湯藥價格約500~2 000 元,而將健康管理研究進行到智能層面,對疾病進行健康易感因素分析之后提供一個大致的方案用以糾正生活方式,并普及智能心理咨詢AI 系統,這比湯藥更為有效,比中醫更為清晰和全面,這是健康管理的優勢。進行西醫理論的分析則因為人才(心理科、全科、精神科、中西醫結合)稀缺的原因,從未有人涉獵健康管理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這一領域。隨著人才培養的深入,這一領域可以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領域。有了前文所說的醫學心理學與中醫心理學、心理咨詢的關系,說明健康管理對心理咨詢的重要性,再有這種西醫系統下的健康管理做基礎,心理咨詢也會被推進為現代產業下的一員,變得十分便捷。此外,西醫理論未成系統的學科現狀、分科知識十分浩瀚,學科之間巨大的分裂以及隨著跨學科研究的不斷產生,都為健康管理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而將健康管理應用于心理咨詢正是這一機遇的一個分支。
3.心理咨詢對健康管理的依賴性。選擇心理問題與健康管理方案設計之間的跨學科研究,也是心理治療理論當代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依照當代肌動學心理治療理論以及焦點解決治療理論,患者之所以無法解決心理問題是源于患者處于低能狀態,如果我們在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過程中為來訪者賦能,他們就會很容易地自行解決問題。同時,當代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研究者認為,心理咨詢是一個消耗來訪者心理能量的熵過程,無論通過什么樣的療法,只要來訪者在思考,能量熵就增加,咨詢師與來訪者均會增加。來訪者需要一個便捷的渠道得到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案,改善生活方式的渠道能夠為來訪者提供能量補給,如此才有心理咨詢的效果。然而健康管理在心理咨詢中的應用研究目前國內還是一片空白。
4.“心理—生理—心理—生理”模式形成的阻力。如果能建構好心理問題的健康管理系列方案,就可以形成軀體促進心理、心理促進醫學的“心理—生理—心理—生理”模式。而目前造成這一理想愿景未能實現的原因有二:其一,健康管理人才的稀缺與心理咨詢師本身的不足。健康管理人才的稀缺不僅僅是指考取健康管理師的人數少,更主要的是心理科、全科、精神科、中西醫結合科的人才少。只有扎實的中西醫結合的知識基礎和長期的專注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訓練與經驗支撐的人才,才能夠對二者之間的聯系融會貫通。其二,心理咨詢師本身的不足。心理咨詢師很少去發掘與宣傳軀體因素的作用,醫院將各種軀體疾病的患者轉診到心理門診,但心理門診要甄別出軀體問題卻很難,除了常識里面的幾種心身疾病以及軀體疾病,心理工作人員對軀體疾病幾乎一無所知。而心理工作中需要拉進與患者的心理關系以及收集患者基礎資料,詢問患者的軀體疾病病史與軀體感受,從患者的行為生活習慣來看待心理問題與疾病本身的影響,并加以健康管理層面的干預。最好是心理—生理—心理—生理螺旋式上升的干預,而心理—生理—心理—生理體系的建立將對全面提升國內居民健康水平起到重大作用。
重審健康管理與心理咨詢的關系,認識到健康管理對心理咨詢的作用是提升心理咨詢的一個良好的手段,同時認識到健康管理與心理咨詢之間的交互關系也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光明的方向。道路是曲折的,也是蜿蜒艱辛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愿這一新學科領域的發展能開辟出一線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