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減負提質為指引,立足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精心設計前置作業、隨堂作業和拓展作業,并將其應用于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助力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語文知識,扎實掌握語文知識,發展多樣能力,使學生學有所獲。文章以前置作業、隨堂作業和拓展作業的設計為重點研究對象,闡述“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語文作業的設計與應用策略。
關鍵詞:“雙減”;初中語文;語文作業;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敏強(1984—),男,甘肅省臨潭縣羊永九年制學校。
作業設計的優化與改革,是“雙減”的重中之重。在“雙減”政策出臺前,初中語文作業以書面類作業為主,且往往是課后作業。在做書面類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受到作業難度、數量等因素的影響,需要承擔較大的壓力。在“雙減”政策出臺后,基于該政策的要求,初中語文作業的數量有所減少,難度有所下降,內容也更加符合學生學情,類型與形式皆變得多樣化,且能貫穿學生學習的始終(課前、課中和課后)[1]。例如,在課前階段,教師依據學生學情和教學內容,設計適當的前置作業,可以使學生自主學習,做好課堂學習的準備,由此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诖耍诔踔姓Z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雙減”政策的要求,以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為抓手,基于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精心設計語文作業,助推學生有效學習語文知識,實現減負提質。
一、課前:設計前置作業,幫助學生預習新知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通過課前自學,可以有準備地走進語文課堂,提升課堂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應緊抓課前階段,設計多樣化的前置作業,引導學生預習新知。
(一)設計閱讀類前置作業
閱讀既是語文教學的基礎環節,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方式[2]。通過閱讀活動,大部分學生可習得閱讀策略,積累閱讀經驗,掌握自主閱讀的方法,養成閱讀習慣。教師可以立足學生的閱讀情況,結合閱讀文本,設計閱讀類前置作業,給予學生自主閱讀的機會,促使其初步認知文本內容,鞏固閱讀方法,豐富閱讀經驗,提升閱讀水平。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該單元以小人物為中心,由四篇課文組成:《阿長與<山海經>》《老王》《賣油翁》《臺階》。這四篇文章都借助具體事件,表現了小人物的美好品質。在課前階段,教師可以“了解事件”為自學任務的主題,為學生設計如下閱讀類前置作業:第三單元的四篇課文介紹了四個小人物,這些小人物的身上有怎樣的閃光點呢?請大家利用課前時間,閱讀《阿長與<山海經>》《老王》《賣油翁》《臺階》這四篇文章,認識四個小人物,了解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感受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在閱讀時,請完成閱讀任務表(如表1)。
這樣的前置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明確閱讀方向,使他們發揮自主性,遷移閱讀經驗,使用批注式閱讀、預測閱讀等方式閱讀文本,了解不同小人物的故事,感受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從而對文本內容形成初步認識,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學生通過完成這樣的作業,可強化對閱讀策略的運用,鍛煉自讀能力,提升閱讀水平。
(二)設計搜集類前置作業
搜集是學生獲取豐富的信息的途徑,豐富的信息有助于學生從感性認知走向理性認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3]。大部分初中生已經具備信息搜集能力。對此,在課前階段,教師可以依據新知教學的需要,設計搜集類前置作業,促使學生搜集豐富的信息,建構良好的認知體系,為課堂學習做好鋪墊。
以《故鄉》一文為例,這篇文章借助“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揭露了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表達了“我”對現實的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對大部分初中生來說,魯迅的作品比較難懂,這往往因為他們不了解魯迅的生活經歷,不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為了使學生能讀懂《故鄉》這篇文章,教師可以背景知識的學習為重點,設計如下的搜集類前置作業:大家覺得魯迅的作品容易理解嗎?實際上,魯迅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中心思想。只有先了解魯迅的人生經歷、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作品的創作背景,大家才可以感受到這一中心思想。所以,請大家利用課前時間,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查閱工具書、搜索網站等,搜集與《故鄉》相關的背景信息,了解魯迅及其思想。
此作業要求學生使用不同的方式搜集信息,并主動認真地閱讀。通過搜集、整理、閱讀信息,學生可以了解到魯迅所處的年代,以及他作品表達的對封建社會的批判,由此初步感知魯迅的創作思想,為深入閱讀文本內容打好基礎。
二、課中:設計隨堂作業,幫助學生掌握新知
課中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階段。隨堂作業是學生進行課中學習的助力[4]。學生通過完成隨堂檢測類作業,可以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課中的時機,依據教學需要,設計多樣化的隨堂作業,幫助學生掌握新知,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設計檢測類隨堂作業
學生學情是實施課堂教學的依據。教師了解學生學情,可以“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活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學生了解自身的學情,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有目的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檢測類隨堂作業是師生了解學情的工具。以《春》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檢測類隨堂作業。
1.讀詞語,選出注音都正確的一項。
A.醞釀(yùn niàng)? 應和(yìng hé)? 朗潤(láng rùn)
B.蓑衣(suō yī)? 嫩綠(nèn lǜ)? 黃暈(huáng yùn)
C.胳膊(gē bó)? 烘托(hōng tuō)? 撫摸(fú mō)
2.讀詞語,選出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
A.朗潤? 繁花嫩葉? 婉囀
B.嘹亮? 精神抖擻? 靜默
C.清脆? 呼朋引伴? 簔衣
學生通過完成檢測類隨堂作業,可以了解自身的學習所得,發現存在的問題。在學生作答結束后,教師可以隨機選擇學生,引導其給出答案。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準確讀出每一個詞語,糾正其錯誤讀音,或引導其寫出正確的詞語,糾正其書寫上的錯誤,使全體學生正確地掌握基礎知識,夯實語文基礎知識。此外,教師通過隨堂作業了解了學生的學情后,可以有依據地進行后續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設計應用類隨堂作業
在語文課堂上,在學生體驗多樣的學習活動,學習了語文知識后,教師要把握教學時機,設計應用類隨堂作業,如寫作類、閱讀類等,促使學生遷移知識,解決相關問題,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以《背影》一課為例,在閱讀“父親買橘子”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應用文本細讀法,引導學生品讀細節內容,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教師可以立足學生的閱讀情況,以該內容為基礎,設計如下的應用類隨堂作業。
1.作者在這一段中寫道:“我的眼淚又來了。”這個“又”字用得極為傳神,請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進行說明。
2.當“我”看到父親艱難地攀爬月臺時,“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不讓他看見,也不讓別人看見”。此時,“我”的心理感受是怎樣的?
在這樣的作業的驅動下,學生能自發地帶著已有認知,再次閱讀文本內容。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做到讀思結合,剖析關鍵詞,品味關鍵句,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在學生進行表達的時候,教師要認真傾聽,把握時機,進行引導。例如,有學生在解答第二個問題時說道:“‘我當時感到別扭。”教師可就此追問:“為什么會覺得別扭呢?是因為被人看到自己當眾流淚而覺得別扭嗎?”這樣,學生就能在問題的引導下閱讀文本內容,聯系上下文內容,探究作者感到別扭的原因。實踐表明,學生通過完成應用類隨堂作業,不但能靈活地應用課堂所學,還能加深認識,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三、課后:設計拓展作業,幫助學生鞏固新知
課后是語文教學的拓展階段?!半p減”背景下的語文作業設計要以生為本[5]?!半p減”政策雖然要求教師創新作業形式,改變傳統的書面類作業,但是,書面類作業仍有其獨有價值。在做書面類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可進行獨立思考,應用所學,解決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鍛煉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等。在課后階段,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書面類拓展作業,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
以《藤野先生》一課為例,教師可基于學生的學習水平差異,分層設計如下書面類拓展作業。
(一)基礎性作業
閱讀課文選段:“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便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回答問題。
1.選文講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這兩句中的“他們”分別指的是誰?
3.“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边@句話是否有因果關系?作者為什么會這樣說?
4.根據選文內容,你能說說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嗎?
(二)提升性作業
閱讀文本,回答問題。(文本選自《小小說選刊》中曾穎的《最后一堂語文課》,文本內容略。)
1.小說前后寫了黃老師的兩次課——平時的課和最后一課,請概括這兩次課的特點。
2.簡要賞析下面的兩句話:
①對于我們這些家電專業的學生,語文課有點兒像火鍋邊放的瓜子,可有可無。
②不一會兒,班主任、教導主任、副校長聞風而來,消防車一般匆忙而焦急。
3.不同的樣貌和穿著打扮能反映一個人的思想性格。在《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中,魯迅就緊扣留學生的“大辮子”這一外貌特征,表現他們的精神世界。請模仿魯迅的寫法,描寫一個你印象深刻的人的外貌特征,寫出其心理世界。(要求:200字左右。)
(三)綜合性作業
魯迅的故事令人動容。如果魯迅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請你為他撰寫一則頒獎詞。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依據學情,自選作業內容,確保作業內容契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并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通過完成這樣的作業,學生可拓寬視野,豐富閱讀儲備。在閱讀課內、課外文本時,學生可發揮自主性,自覺利用適宜的閱讀策略,品讀文字內容,獲得個性化的感受,同時獲得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鍛煉,做到讀用結合,從而提升學習水平。
結語
綜上所述,讓語文作業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可以使學生體驗多樣的學習活動,由淺入深地掌握語文內容,順其自然地發展多樣能力,從而提升語文學習效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以“雙減”為指引,以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為依托,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多樣化的語文作業,并將其應用于不同的教學階段,助力學生預習新知、掌握新知、鞏固新知,發展多樣能力,實現減負提質的目標。
[參考文獻]
吳奎盛.“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如何做到減負增效[J].新課程,2022(30):6-8.
崔敏.“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有效路徑[J].語文教學通訊,2022(8):17-20.
張福芝.“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6):47-48.
董燕芝.“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部編版教材為例[J].新課程,2022(6):4-5.
胡桂華.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與優化策略探析[J].文理導航(上旬),20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