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愛貴

陜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版《梁家河》一書的封面上,印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對梁家河村的真摯情感和高度評價,深深震撼我的內心,時時激起強烈共鳴!是啊,我的家鄉射陽縣海河鎮聚星村,于我而言也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地方。
1976年10月,在舉國上下歡慶粉碎“四人幫”偉大勝利的日子里,我十分榮幸地接到了中共射陽縣委組織部〔1976〕121號文件,任命我擔任所在大隊(現在的行政村)的黨支部副書記、革命領導小組副組長,成為當時全公社(現在的鎮)最年輕的大隊干部之一。
說起剛滿20歲怎么就能當上大隊干部的,還真有一段故事呢。上世紀70年代中期,全國農業學大寨,強調干部帶頭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有句口號叫做“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從縣直機關工作人員開始,紛紛下鄉到田頭和農民一起干活,還提出了一個“123”的要求:縣里干部參加勞動100天、公社干部勞動200天、大隊干部勞動300天。說歸說、做歸做,并沒有誰進行過嚴格考核。有一次公社開各大隊黨支部書記會,公社書記在會上又強調這個要求。我們大隊的老書記接了話茬說:“123根本做不到,大隊干部勞動300天我就做不到,不用說大隊干部做不到,生產隊干部也做不到。但我們大隊有個生產隊會計,我看他天天跟勞動組里干活,說不定能有300天。”公社書記聽后十分感興趣,“生產隊會計每年如果能參加勞動300天,那的確也是不容易的。”會后,公社指派了兩位小學校長到我們生產隊核查勞動組的記工單,統計出在最近一年時間里我參加307天的勞動,這成績得到了公社黨委的充分肯定。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各級干部青黃不接的情況下,我被列入干部考核名單。記得那一次對我個人考察是縣委組織部和地委組織部聯合進行的,事先也沒有通知,考察組4人到了大隊,讓通訊員廣播喊我去大隊部有事。我當時正在田間鋤草,穿著草鞋、短褲,脖子上搭著擦汗的毛巾,一路小跑來到大隊部(就位于我家的四隊)。進屋坐下后,來的人就拉開了場子問這問那,從個人簡況到生產隊情況,從政治學習到對有關問題的看法等等,海闊天空談了近兩個小時。考察后怎么使用并不清楚,如果認為好的就可以破格提拔。但我畢竟走上社會不久,各方面都還很不成熟,最后被確定先擔任大隊黨支部副書記,接受組織培養和實踐鍛煉。
走上支部副書記崗位后,面臨的最重要任務就是學習。我自己十分清楚,只有虛心學習,才能勝任工作,只有認真學習,才能使自己不斷成長進步。
十分注重學習政治理論。作為年輕干部,開會、學習要帶頭發言,沒有點理論儲備往往是非常難堪的。認真學習馬列毛主席著作,雖然馬列原著讀得并不多,但通讀了《毛澤東選集》四卷,包括每篇文末的注釋都逐字逐句地仔細看了,有些重點篇目反復學習并能背誦。《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實踐論》《矛盾論》等文章,要用哪一個觀點,結合具體情況引用自如,真是理論聯系實際。注意閱讀《人民日報》上相關的理論文章。當年鄉下的信息渠道十分有限,大隊里有一份《人民日報》,為了方便其他同志閱讀,我又自費訂閱了一份,可以帶回家仔細研讀。從那時起就養成了剪報的習慣,一些認為有價值的文章剪下來,分專題粘貼收藏,有些發言時需要使用的材料則貼在筆記本上。《人民日報》成了我最好的理論教員。注意各種培訓班和會議上的學習。印象最深的要數1977年4月下旬在縣委黨校參加的《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專題學習班,那整十天的集中學習,對我后來的成長提高,特別是參加高校恢復招生后第一屆考試起到了十分有力的作用。把每次到公社參加會議都當成學習的課堂,認真聽講、認真記錄、認真思考、認真落實。我們大隊地處公社的東南邊緣,離公社所在地有10里左右路程,騎一輛舊自行車沿鄉間小道要40多分鐘,到公社大院前還要過一道約百米寬的渡河。渡口用一根鐵索固定在射陽河的南北岸,船的首尾各裝上個滑輪樁,天暖和時船工直接用手拉,天冷結冰時用一個專用的木把手扣在鐵纜上用力拉。每次過河都像是一次沖鋒,搬著自行車跳上船,過了河再跳上岸,有時人多擠來擠去,常常有人落水。如果開一天會,中午要在公社食堂訂伙食,半斤米飯,兩角錢菜。有時晚上加班開會到深夜,會議結束后回村,前一段有鄰村的幾人一起走,后一段一個人摸黑騎行,只能是自己給自己壯膽,靠辯證唯物主義常識戰勝懼怕心理。
十分注重學習農業科技。粉碎“四人幫”以后,農業科技被提上了重要地位,科學種田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當時要求成立“四級農科網”,縣有農科所、公社有農科站、大隊有農科隊、生產隊有農科組,這項工作由各大隊黨支部副書記負責落實。我從每個生產隊抽調了兩名高中畢業的回村青年成立了農科隊,明確團支部書記為農科隊長,專門劃出20多畝地作為試驗田。除了經常到農科隊和他們一起勞動外,還帶著骨干到縣農科所學習,領回了水稻、麥子、棉花等新品種試種,承擔了他們的品種比較試驗任務。虛心學習農業生產知識,對本地有栽種的農作物和養殖的家畜家禽,了解其生長發育規律,掌握種養技術要領。我專門準備了一本大筆記本,按照農時季節,有哪些農活應該干、怎么干,都記錄得清清楚楚,這樣安排工作時就可以做到精準、及時、管用。還注意記錄各種農諺,看天識地,順應自然,做好農業防災減災預測和準備。虛心學習勞動技能,各種農活都力求能熟練掌握技巧,成為勞動的好把式。比如除草,“窩根草”既要除干凈又不能影響莊稼生長;插秧要又快又直,沒有浮棵、兜根;落谷、撒肥要既勻又不留空白,等等。由于堅持參加勞動,到離開農村去上大學時,滿手厚厚的老繭就是我干農活的最好回饋。
十分注重學習文化知識。盡管工作、勞動很辛苦,但我并沒有放棄對文化知識的追求。花精力學習說話和文稿寫作。提高說話的水平和吸引力是年輕干部必須掌握的基本功,如果說話邏輯不嚴密、條理不清晰、重點不突出,那根本無法勝任工作崗位要求。每次開會講話前,都事先想好要說什么,在筆記本上列個提綱或在心中“打腹稿”,盡可能讓聽眾聽時有興趣,聽后能記住,做時能落實。黨支部的工作計劃、階段總結、請示匯報以及其它的文字工作,因為我年輕就主動承擔下來,既是工作需要,又是學習機會。花功夫記憶把握漢語字詞。我的初、高中階段所學不多,可供閱讀的書籍也很少,我想出了一個辦法一讀記字典。初中語文老師是一個老大學生,贈送我一本《四角號碼字典》,我就把這作為教材。“橫一垂二三點捺……”,我不是用這口訣去查字,而是從頭至尾,逐頁逐字地去讀,也不是刻意地背,能記多少記多少,這一方法對后來工作的幫助很大,如何用準詞語、用活詞語都得益于當時“讀”字典。花時間學點英語。記得上世紀70年代中期,江蘇人民廣播電臺早晚開設了“英語廣播講座”,我專門去縣城買了教材,克服困難跟著學習。學了一段時間以后,還嘗試著用簡單的英語知識給廣播講座的欄目老師寫過信。老師們為了鼓勵我這個農村青年學好英語,還專門給我回信加以指導,進一步提高了我的學習積極性。
十分注重學習工作方法。工作必須講究方法,方法對頭、事半功倍,方法謬誤、事情難成。注意向先進典型學。當年大寨是全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主要是學習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愛黨愛國愛人民的風格,至于工作方法上的幫助不是很直接,啟發作用大的是身邊的典型。本縣新坍公社新潮九隊,隊長巴一愷是全國勞動模范,他的思想方法、人格魅力、工作經驗等都是我學習的榜樣。那地方離我們村也就10多里地,騎車不用一小時。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帶上幾個生產隊干部去那參觀學習。有時純粹隨機去看看,不用聯系、不要介紹,村里走走、田頭轉轉,每次都能有所心得。注意向相鄰大隊學。公社黨委將全社分為3個大片,每片8-9個大隊,每個大片又分為幾個小片。我們河南片9個大隊,小片3個大隊。小片活動十天半月組織一次,大片活動每季度一次。活動內容主要是相互觀摩學習,相互交流促進,共同做好當下的各項工作。如果輪到我們牽頭,則精心組織、精心準備,我們參加,則虛心學習、認真取經。我隊還和鄰隊結成對口競賽,各個方面的競賽搞得轟轟烈烈。注意向老領導老同志學。黨支部的老書記是老革命,做農村工作特別是動員組織群眾很有經驗。我把他作為學習工作方法的導師,遇到難題誠心請教。就是生產隊的隊長、會計們,也不乏工作能手,他們敢想敢干、善作善成,都把我當成好兄弟、好朋友,該指點的毫無保留,幫助我做好工作。注意向一切內行的人們學。學習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習他們動員群眾、組織群眾、調動群眾積極性的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十分注重學習為人處事。要做好事先要學會做好人。現在想來,對我做人影響最大的要數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中強調的“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自覺地以這幾種人來要求自己,以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標準來要求自己,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那時的農村基層工作實踐,對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至關重要,為我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比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農民群眾服務的宗旨意識,堅持艱苦奮斗、樂于奉獻的工作作風,堅持崇德向善、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堅持實事求是、嚴于律己的行為準則,這些都成為我近半個世紀以來奮力前行的動力源泉。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鍛煉,我已能做到工作安排心中有數,發言講話言之有序,遇到問題應對有策,待人接物誠信有禮,在實干中不斷成長逐步成熟。
(責任編輯:時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