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沾枚,張備,黃丹,張艷,劉雪松,孟維珊,張國華, 楊昊天,羅天瑤,王巖,馮萬宇,金振華,王麗坤
中圖分類號:S858.32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1085(2023)05-0039-02
鴨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s,DVH)的病原是鴨肝炎病毒(DHV),屬微RNA病毒科,直徑約為20~40 nm,在電鏡下觀察感染病毒細胞,細胞胞漿呈晶格狀排列。DVH在加熱56℃條件下加熱60 min仍可存活,在62℃條件下加熱30 min即可滅活,4℃下可存活2年,-20℃可存活9年。DVH是危害幼齡雛鴨的急性傳染病,具有擴散速度快、發展速度快、死亡率高等顯著特點。臨床表現多集中為角弓性反張,病理表現常見肝炎及出血。近年來,我方各地區均有DVH發生,發病率呈逐年大幅度快速上升,給我國鴨養殖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1 鴨病毒性肝炎流行特點
DHV抗原有血清1型、2型、3型 3種血清型,現階段我國流行的抗DVH型病毒血清多數為血清1型,2型和3型目前尚未有全面詳細報道。DHV在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孵化器環境中可安全存活至少10周以上,在陰涼潮濕環境以及化糞池中可連續存活至少37 d以上。
DVH主要感染幼鴨,在野外自然條件下不會感染其它禽類。其感染途徑主要通過接觸方式傳播,也可通過呼吸道方式感染。在野外自然條件下與舍飼條件下,DHV的傳播迅度很快,一旦鴨舍中有一只鴨感染,可能會感染鴨群中的所有小鴨。鴨養殖場內發生了DVH感染,多是因為養殖戶購入有過發病史或染病的雛鴨入場導致。鴨養殖場里的串舍飼養人員、來廠銷售人員、來廠考察人員、接觸到DHV污染的物品,都可能帶來DVH傳播。雛鴨感染DHV,具有極高發病率與致死率。DVH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孵化季節發病率較高,鴨舍周圍環境如空氣濕度波動過大、鴨飼養密度差異大、舍內飲水衛生條件差、鴨缺少大量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礦物質,都可能誘發此病發生。
2 臨床癥狀
DVH臨床常見癥狀主要為:雛鴨初期會呈現精神異常,如萎靡、縮頸、翅膀成半下垂狀、厭食、行動速度緩慢、眼半閉狀態;發病0.5 ~1 d后,全身突然強直性劇烈抽搐,發生姿勢常為半側臥、頭右翻后向左轉后背,在喙基端處與前腳爪足尖部之間皮膚呈現一道淺淺的暗黃綠至紫色痕跡,雙腳痙攣性蹬地直至觸地,抽搐數分鐘后死亡;有少數病鴨全身突然痙攣后發出陣陣的尖叫聲,并排出黃白色或綠色稀便。
3 病理變化
病理剖檢觀察,死亡病鴨肝臟腫大,顏色為深紫、暗灰紫色或發黃,表面有時出現各種大小不一出血點,肝臟質薄發脆;膽囊壁的腫脹壞死區多呈扁長方形或卵圓形,充滿大量膽汁,膽汁色澤常呈淡茶色、淡綠色或棕褐色;脾有時出現彌漫性腫大,表面呈現黑色斑駁狀;腎腫脹、充血。
4 診斷
根據臨床流行病學特征與典型的臨診癥狀,結合DVH病理變化,初步診斷為DVH。確診可通過熒光抗體技術對自然病例與接種鴨胚的肝臟冷凍切片進行快速且準確診斷,還可以采用病毒中和試驗檢測血清抗體,瓊脂蛋白擴散蛋白沉淀法進行病毒蛋白鑒定,ELISA法進行免疫效果分析評價和臨床流行病學監測。
5 防治
防治DVH感染最簡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對鴨進行疫苗接種,給臨產蛋種母鴨皮下注射雞胚化鴨肝炎弱毒疫苗,注射1 mL/只,免疫2次,間隔注射時間為2周,母鴨體內抗體至少可再維持4個月,其產下的后代雛鴨體內母源抗體可維持2周左右。種鴨在第12個周齡接種弱毒活疫苗,第16周齡接種滅活疫苗,體內產生的中和抗體滴度能夠再提高16倍。此外,衛生條件差的飼養環境是引起DVH高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鴨飼養過程中應嚴格遵守防疫和消毒管理制度,定期對鴨舍進行清掃、沖洗和消毒,適當添加維生素與礦物質補充營養物質,減少各種應激的發生,提高鴨自身免疫力。在一些感染過DVH的中大型養鴨場,建議雛鴨在1日齡時皮下接種鴨肝炎弱毒疫苗0.5~1 mL/只,在10~14 d日齡再進行一次主動免疫。
雛鴨群如果發生了DVH,可經皮下注射0.5~1.0 mL康復鴨血清、高免疫血清球蛋白或含高免疫血清母鴨蛋黃勻漿劑,見效快、效果較好,可顯著降低低日齡雛鴨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