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 楊溯



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家寶。1961年,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上有名的調查研究年、實事求是年。為了度過當時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嚴重困難,從中央到地方,全黨同志就當時一些重大問題同時開展調研,尤其是各級領導機關的主要負責人都參與了調研。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解決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正確決策,對迅速扭轉當時的困難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央號召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遭受的一次嚴重挫折。由于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還認識不足,經驗不夠,使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1960年下半年,黨中央和毛澤東開始全面糾正經濟工作特別是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1960年12月24日至1961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會議議程是關于農村整風整社和糾正“共產風”、浮夸風、瞎指揮風、干部特殊化風和強迫命令風“五風”問題,以及關于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問題等。會上,毛澤東反復強調調查研究的問題。他指出,調查研究極為重要,要分批、分頭摸清每個省、市、地、縣、公社的情況。他要求1961年要搞個實事求是年,要求與會的高級干部,回去后都要去做調查研究,把實事求是的精神恢復起來。在嚴重的經濟困難面前,大家開始頭腦冷靜地面對現實,為克服暫時困難共謀大計。
中央工作會議后的1月14日至18日,黨的八屆九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自1961年起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會議決定,集中力量加強農業戰線,努力搞好綜合平衡,使農、輕、重之間,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生產之間,積累和消費之間的比例趨于協調,使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得到統籌兼顧,全面安排。毛澤東在會上再次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他希望與會者回去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一切從實際出發,把1961年搞成“實事求是年”“調查研究年”。這次會議,對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糾正“大躍進”的錯誤,是一個關鍵轉折點。1月27日,經反復討論、修改后,中央下發了《黨政干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草案第二次修正稿)》。“三大紀律”是:一、一切從實際出發。二、正確執行黨的政策。三、實行民主集中制。“八項注意”是:一、同勞動同食堂。二、待人和氣。三、辦事公道。四、買賣公平。五、如實反映情況。六、提高政治水平。七、工作要同群眾商量。八、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隨后,中共中央于這年3月23日發出《關于認真進行調查工作問題給各中央局、省、市、區黨委的一封信》,并附上1930年毛澤東寫的《關于調查工作》一文,要求縣以上各級領導機關聯系實際認真學習。信中指出: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是領導工作的首要任務。要求從現在起,縣級以上黨委領導人員,首先是第一書記,要將調查工作當作領導工作的首要任務,并且定出制度,造成風氣。全會之后,毛澤東親自組織和指導三個調查組,分赴浙、湘、粵農村進行調研。中央其他領導人也分別到農村調查。陳云帶中央工作組赴江南農村調查研究,相繼走訪了江蘇的蘇州專區、無錫縣等地;中央調查組、中共中央華東局調查組也相繼進駐江蘇,在基層大隊選點調查。這種全黨范圍的大規模農村調查,是中國共產黨執政10余年來從未有過的。
全省各級領導干部奔赴基層大調研
在毛澤東的大力倡導和率先垂范下,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紛紛深入基層,全黨迅速興起了調查研究的熱潮。1961年1月29日,毛澤東在南下調查途中路過南京,在與時任江蘇省委第一書記江渭清談話時特別強調:各級領導要深入基層,抓典型,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毛澤東說:要把浮夸、官僚主義、不摸底,徹底克服掉。過去幾年里不大講調查研究了,是個損失。不根據調查研究訂出來的方針政策是不可靠的,很危險。
此后,江蘇省委向各地、市委發出通知,號召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分別要求各地、縣委第一書記和各市委書記對一個公社或一個大隊、對城市各條戰線的基層單位進行或全面或專題或綜合的調查,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文件下達后,全省各級領導干部都迅速行動起來。江渭清等省委領導帶頭深入基層,在徐淮、里下河、太湖、寧鎮地區選點調查。
這次調查,有針對性地圍繞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兩大主題,涉及公共食堂、調用社員東西、退賠、耕牛與農具、糧食產量與購留、供給制、鞏固國家集體與個人的所有制、社辦企業、手工業工人、基層干部民主作風、農民告狀等一系列問題系統展開。通過調查,摸清了農村的一些問題,如農村出現的人瘦、牲口瘦、地瘦的“三瘦”現象等,農村的生產關系得到了初步調整,干部與群眾之間,黨的下級組織和上級組織之間的關系也密切起來了。在調查研究期間,不僅全局的調查工作有目的性地布置下去,每一個調查研究也圍繞明確的目的展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全省各級各界,分工明確,有的放矢,使得調查研究有序有效展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調查研究中,黨的干部了解民生、體驗民生,真正放下官架子,不搞特殊化。在省委派出的工作組中,很多人都在蹲點期間得了浮腫病。經省委調查發現,調查組成員每天與蹲點地區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體力消耗極大,定量的糧食配備不足以補充消耗。而當地農民回家后還有自留地的一些產出作補給,省委工作組的人員沒有額外補給,堅持與農民同樣配給以致生病。正是擁有了這種艱苦樸素、不搞特殊化的精神,調查組的人員才得到了農民的尊重,使干部與群眾之間的關系密切了起來。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
通過調查研究,省委清醒地看到,盡管黨的八屆九中全會召開之后,黨中央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但1961年經濟滑坡的情況并未剎住。就江蘇來看,1961年與1960年相比,全省工農業總產值從137 .16億元下降為105.52億元,其中工業產值由79.27億元下降為49.42億元。全省入庫糧食總數為165億斤,比1960年減少22億斤;棉花、油料等也有不同程度減產。要從根本上克服困難,扭轉局面,除了堅決貫徹執行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和各項有關政策外,要把破壞的農村生產力完全恢復過來,中心的環節是保護和恢復農村勞動力。因此,安排好群眾生活,保證群眾最低的生活需要,就成為各級黨委頭等重要的任務。省委決定,對全省社員口糧實行“以人定量,按月落實,發證到戶,節約歸己”;要求各級領導組織干部、群眾,在搞好集體生產的同時,千方百計,因地制宜,挖掘潛力,包括開發代食品,種好自留地、“十邊地”,開展生產隊和社員家庭副業等,以解決口糧困難。
1961年2月6日至8日,毛澤東南下調查到達杭州,召集六個大區書記和華東各省、市委第一書記,聽取關于糾正“五風”問題的匯報。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食堂問題。在杭州到紹興的專列上,在大講辦食堂好的議論中,毛澤東問沉默不語的江渭清:他們都講辦食堂好,唯獨你不講話,這是什么道理?有什么意見可以講,不抓辮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了“三不主義”。
江蘇在調查中發現,全省一度辦起30萬個食堂,吃食堂的占農村總人口的97%。這樣“吃大鍋飯”,管理困難,浪費很大,弊端甚多。江渭清根據調查研究得到的情況,具體講了食堂的三個“不好”:一是食堂耗糧特別大。大辦食堂以后,不分老少,不管活輕活重,都在一個大鍋里吃,一年吃了兩年的糧,全年口糧幾個月就吃光了,吃不起。二是辦公共食堂后,不許養雞、養鴨、養豬、養羊,結果沒有蛋,沒有肉吃。三是吃食堂浪費大,群眾對鍋灶碗盆不愛護,許多食堂經常要買鍋添碗置灶具。還有干部和他們的親屬借機搞特殊化,多吃多占,嚴重影響干群關系。此外還有辦食堂缺燒草,到處砍樹,破壞綠化。毛澤東聽后作了兩個決定。一是派胡喬木、田家英分頭到湖南、浙江農村進行一個月的調查;二是調查以后,中央開會討論食堂問題。接著,江渭清又回顧了三年來,食堂從“大辦”、“散伙”到“再大辦”的過程,并提出,不能辦食堂“一哄而起”,停食堂“一哄而散”,停辦食堂不光要確保口糧定量到人,分發到戶,還必須解決一家一戶用的鍋、碗、燒柴等問題。如果馬上解散,勢必給群眾帶來新的困難。毛澤東表示贊同,說:就照你們江蘇的具體情況,研究辦理。此后,在5月下旬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討論通過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即“農業六十條”),決定取消農村公共食堂。
7月20日,在省委和地(市)、縣各級領導比較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江渭清在省委常委擴大會議上對全省調查研究工作作了回顧,總結了三方面的經驗教訓。一是在所有制問題上,光憑主觀想象,企圖盡快由集體所有制過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因為根本不具備物質條件,于是只好大刮“共產風”,搞“一平二調”,無償調用社、隊和社員個人的生產、生活資料,在分配中實行平均主義,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二是沒有很好地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和民主集中制。因為沒有走群眾路線,沒有充分發揚黨內外民主,憑主觀愿望,盲目蠻干,就會違背客觀規律,違背群眾意愿。因為丟掉了黨長期以來在農村工作中和農業生產指導上堅持的“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和“說服教育”“典型示范”等基本經驗,助長了形式主義,嚴重挫傷了群眾積極性,對生產起了很大的破壞作用。三是之所以出現這些缺點、錯誤,是同放松調查研究分不開的。各級領導“走馬觀花”的多,深入一點蹲下來的少;聽干部匯報的多,直接聽取群眾意見的少;看第二、第三手書面材料多,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少,結果必然以感情代替政策,發展了主觀主義,助長了浮夸風、強迫命令風和瞎指揮風等“五風”危害。
1961年的調查研究,使省委正確認識到當時江蘇的困難局面,為省委制定貫徹農村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和允許農民保留自留地經營正當家庭副業的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據,也為后來一系列穩定民生的政策制定奠定了基礎。
向毛澤東匯報江蘇開展大調研的情況
1961年12月13日,毛澤東乘專列從上海來到無錫。14日至15日,接見了江渭清和許世友,還有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圣等同志,聽取了無錫市委書記何冰皓、蘇州地委第一書記儲江、鎮江地委第一書記李楚等同志的匯報,對如何看待國內外形勢,如何克服當前困難和貫徹執行“農業六十條”“工業七十條”,作了重要指示。他針對一些同志情緒低沉的情況,一再強調,有困難、有缺點,不要怕,是可以克服的。鼓勵大家不要理不直、氣不壯,不要灰溜溜。江渭清在匯報中講到集體糧食的分配數雖然少了,但由于貫徹了中央的政策,群眾活路多了,算上自留地、“十邊地”生產的糧菜,估計70%的社員生活可以比上年好一些。毛澤東聽了連連點頭。江渭清又講到這幾年農業生產為什么有的地方增產,有的地方減產,說明“條件大體相同,主觀努力不同,效果也大不相同”。毛澤東說:“你講得好。”要大家正確總結經驗教訓,對困難也要“兩點論”,要看到有困難,有辦法,有希望。他充滿信心地說:“人臥思起,現在到了起床的時候了。到了谷底,就要上山了。”
毛澤東詳細詢問了《關于農村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給各中央局,各省、市、區黨委的指示》的貫徹落實情況。這個指示,是毛澤東親自調查研究、聽取下面意見以后,建議中央發出的。針對一些干部認為人民公社實行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是“倒退”的說法,毛澤東指出:“這不是后退,恰恰是前進。江渭清同志不是講底子薄嗎?國家底子薄,工廠底子薄,公社底子薄,最主要的是現在生產隊底子薄。要使生產隊底子厚起來,就要實行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毛澤東說:“沒有肥料靠誰搞?把牛養好靠誰?還有農具的使用保管,都要靠生產隊,所以要花工夫搞好生產隊,擴大生產隊的分配權。”江渭清還具體匯報了江蘇全省糧棉收購情況,雖然超額完成了任務,但有些專區、有些縣減產嚴重。毛澤東對這樣如實匯報作了肯定,還說要把超額上繳中央的部分糧食還給江蘇,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當詢問城市工作時,江渭清針對當時市場蕭條的情況,匯報了南京搞“十副擔子”(即小吃、小零售、小手藝等擔子)串街,既活躍了市場,又方便了群眾。毛澤東聽了很感興趣,連聲說:“這個辦法好!”最后,他指示,1962年工作要抓工、農、兵、學、商、政、黨七個字,要大抓一年,在這幾個方面都要抓出一個頭緒來,把全黨全國工作進一步引上軌道。毛澤東的這些談話和指示,實際上是幫助江蘇省委在初步總結“大躍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振奮精神,糾正失誤,克服困難,也為即將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和“七千人大會”,作了思想準備。
1961年開展的農村大調查,在江蘇歷史上是規模空前的,通過調查研究,了解了許多真實情況,發現了人民公社中存在的大量問題,并在調查中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對策,扭轉了農業生產連年下降的被動局面。歷史證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更沒有決策權。堅持做好調查研究,是我們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我們只有始終不渝地把調查研究這個重要法寶,堅持傳承下去、發揚光大下去,才能不斷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新業績。
(責任編輯:時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