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留言讀者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養育孩子的理念發生了改變。每個家長對管教孩子或許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的家長認為對待孩子不能事事都管,也有家長覺得不能放任不管。管教孩子這門學問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相信很多家長都深有體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家長們都會面臨親子沖突,這時候要不要管,管到什么程度,都讓家長困惑。有人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特質。那么,你如何看待家長與孩子相處過程中的管與不管呢?
家長對孩子管與不管,要取決于孩子的發展程度,更取決于家長對孩子的了解程度和感受程度。我個人認為,小學二年級之前,還是要管的。但管不是束縛孩子,而是在孩子心中種下力量的種子,使其自信、自尊;是帶孩子認識和適應社會規則,使其自律、自理。之后可根據孩子情況慢慢退到在旁陪伴的位置,觀察、靜候孩子有需要時求助,幫助孩子解決超出他能力范圍的事情,鼓勵他想辦法解決他能力范圍內的事情,允許他在一定程度內試錯,陪著他調整跌宕起伏的情緒。
作為家長,有了兩個孩子才發現,其實孩子個性特長確實天賦異稟,各有千秋。學著接納和欣賞孩子的不同特點,相機而教,會感覺教育孩子不過就是不帶個人負面情緒的陪伴的過程!不帶個人負面情緒,則是為人父母的成長課題。和孩子在相互感受、相互理解、相互接納中相伴成長!
親子相處,管與不管,濃縮成一句話就是身教勝于言傳。
家長想要孩子長成什么樣,自身就要做到什么樣。講太多道理都無濟于事。家長只有自己做到了,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做到了。
父母一定是該管的管,該放手的放手。在合適的時機,給孩子樹立規則,培養良好習慣,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家長要做一個引路人,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責任且堅強自信的人。父母和孩子相處要有邊界感,達到既親密又獨立的狀態。
曾經被廣為流傳的一句話:“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相聚,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什么是父母成功的愛?英國心理學者認為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使他能夠順利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從父母的生命中分離出去,建立健康的親子邊界。因此,學會在恰當的時候放手,也意味著對孩子的信任,讓孩子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生活。
親子關系最佳的狀態是家長不過多越界孩子人生,這不僅是對孩子成長過程的尊重,也是家長心智成熟的標志。該管的時候溫柔而堅定,不管的時候灑脫放手。相信孩子能管好自己。孩子的成長,更像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