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玉珠
幼兒時期養成的行為習慣大多會伴隨人的一生,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應從小抓起。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教師和家長共同的責任,教師要與家長積極溝通、交流,保證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在此基礎上形成教育合力,以發揮合力效應,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創造適宜的教育環境。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命運的主載體,是幼兒通往成功的鑰匙,是終身的財富,也是人生的格調。可見,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實現幼兒全面發展的需求,也是教師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要想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必須建立起家庭、幼兒園聯合一致的教育網絡,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礎上,與家長積極溝通,并通過雙方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家庭中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離不開家庭教育。家長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并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什么樣的教育觀塑造出什么樣的幼兒,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重視幼兒的“第一次”,并抓住教育契機及時引導,讓幼兒了解正確、恰當的行為,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發揮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幼兒最直接的榜樣就是成人,尤其是家長。幼兒的行為習慣是在成人的影響和幫助下養成的,父母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就會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家長必須以身作則,時刻給幼兒作示范。
(三)適時采取適當的激勵方法
幼兒的自信心來源于成人不斷的激勵和表揚,家長應適時采取適當的激勵方法,促使幼兒不斷進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幼兒出現良好的行為時,家長應適時、適當地表揚和鼓勵幼兒,讓幼兒獲得一種被賞識的成就感和被肯定的喜悅感,從而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反之,如果幼兒出現不當行為,家長可以適當采取一些懲罰措施,讓幼兒在思想上有所觸動,從而減少不當行為,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鼓勵和表揚應適時、適度,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家長要在幼兒出現良好行為時及時表揚幼兒,讓幼兒明白正確的行為與不正確的行為,這比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保持教育觀念的一致
在幼兒面前,家長的教育態度一定要保持前后一致,以更好地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家庭成員之間也要相互協調,保持一致的教育態度和觀念,這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巧用正強化
在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家長的責任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給予適當的引導,使幼兒的一舉一動逐漸向良好的方向發展。對此,家長要做有心人,仔細觀察并肯定幼兒的良好行為,采用正強化的方式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幼兒園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
(一)滲透習慣養成教育
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計劃,將習慣養成教育貫穿于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實現全面滲透,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區域游戲環節,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自主設計各種標語,并繪制圖示貼在相應的地方,如在水龍頭下貼上“節約用水”的標語、在花草旁邊插上“請勿踩踏”的標語等。這種方式既能避免教師過度指揮和直接干預,又能對幼兒遵守各種常規起到提示和強化的作用,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制定一日常規
幼兒園要制定一日常規,進行系列化教育,根據幼兒的特點和發展情況,明確幼兒在一日生活、學習中應該遵守的一些規則,讓幼兒了解在衣、食、住、行及與人交往等方面應有的文明行為和習慣。
例如,筆者所在幼兒園要求幼兒在平時做到“三輕”,即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還要求幼兒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礙他人,愛護公物;在午餐環節做到“三凈”,即碗里干凈、桌上干凈、地上干凈,并要求幼兒愛惜糧食;在午睡時自主穿脫衣物,整理被褥;等等。
筆者所在幼兒園教師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會做的事情堅持做,會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以增強習慣養成教育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名幼兒的家庭環境和生活方式不同,他們可能對相同的教育方法產生不同的反應。所以,筆者所在幼兒園教師會通過細致的觀察,了解不同幼兒的心理特征,并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進行習慣養成教育。
(三)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幼兒是習慣養成教育的主體,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意識到良好行為習慣對自己發展的作用,從而主動接受習慣養成教育,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幫助幼兒建立自信
自信心強的幼兒能主動參加各種活動,積極與他人交往,與同伴建立良好的關系,勇敢地面對困難,大膽嘗試和探索。而缺乏自信心的幼兒大多不愿主動參加集體活動,在活動中也很少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在面對新事物、新活動時表現得較為拘謹。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幼兒的自信心,讓幼兒勇敢嘗試,以了解幼兒的不足之處并督促其改正,從而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充分發揮同伴的影響作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同伴群體和幼兒園教師集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應充分發揮這一資源的作用。基于此,教師可以多開展一些混齡游戲活動,引導幼兒以大帶小,以充分發揮同伴的影響作用,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六)加強個別指導
由于個體心理、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幼兒在學習習慣、行為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面向全體幼兒開展習慣養成教育時,教師必須加強對幼兒的個別指導,幫助幼兒矯正不良行為。
三、幼兒園與家庭合力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策略
(一)開展親子游戲
教師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開展親子游戲等方式,讓家長認識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筆者開展了“我幫媽媽巧打扮”“能吃的小兔”等親子游戲。在“我幫媽媽巧打扮”游戲中,部分幼兒能較快地完成“打扮媽媽”的任務,而部分幼兒在給媽媽穿衣時扣不上扣子、穿鞋時系不好鞋帶,有些失落;在“能吃的小兔”游戲中,看到同伴又快又干凈地吃完了飯菜,有的幼兒很是著急。
通過此類活動,許多家長認識到了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逐漸學會了放手,讓幼兒嘗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支持、配合教師開展習慣養成教育。
(二)拓寬家園溝通渠道
教師要嘗試通過多種渠道,及時、主動地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全面了解幼兒的在園生活,并鼓勵家長結合幼兒園的教育要求開展習慣養成教育,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六條渠道與家長進行溝通、互動。
一是發放家園聯系手冊。教師可以制作家園聯系手冊,定期向家長反饋幼兒的在園表現,并提出一些具體的教育建議,方便家長有針對性地教育幼兒,幫助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是開辦“家長園地”,設置“家長信箱”。教師可以開辦“家長園地”,讓家長了解、掌握幼兒園習慣養成教育的具體內容,向家長介紹一些教育信息、科學的教育方法等,還可以設置“家長信箱”,鼓勵家長通過信箱傳遞自己的見解和需求,以保證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和全面性。
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并鼓勵家長和幼兒一起參與,以拉近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距離,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是召開家長會。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召開家長會,向家長介紹近期的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并鼓勵家長積極配合,以身作則,以更好地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是通過家長開放日。在家長開放日,教師可以多安排習慣養成教育方面的內容,讓家長了解教育意圖,了解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生動的教學形式。
六是發放“告家長書”。在每次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前,教師可以給家長發放“告家長書”,說明主題教育活動的作用、內容等,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以增強主題教育活動的效果。
(三)鼓勵家長分享經驗
在幼兒教育中,家長不僅是幫助者、支持者,還是合作者,教師要通過溝通與協商,鼓勵家長參與幼兒教育,以增強教育效果。在開展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有不同的體會,教師可以請家長在家長會上交流意見、分享經驗,或者用文字寫下來貼在家園欄中,鼓勵家長相互學習,提高教育能力。
(作者單位:
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