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鑾淵
一、問題的提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提出,中小學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作為教師業務培訓的內容。由此可見,通過家校共育全方位育人已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目標。
2019年開始,廣東省深圳市搶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大力推進“東進戰略”,以此提高城市內部的平衡性和協調性。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作為這個戰略中的橋頭堡,致力于將自身打造成教育高地,支持各個學校在教育教學上的大膽創新。
在此背景下,坪山區同心外國語學校嘗試探索出一套可行性高、推廣性強的新型家校共育模式,為粵港澳大灣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教育改革提供實踐探索范例。
二、區域內家校共育的困境
(一)家庭背景變化
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建立和“東進戰略”的推進,坪山區家長的平均學歷水平和家庭平均年收入越來越高。同時,因區域發展較快,在同一所學校中,不同年級的家長學歷水平和年收入水平呈現出較大差異。
從對坪山區同心外國語學校一年級和七年級909名新生家庭情況的調查中可以發現,家長的學歷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在七年級學生的家長中,學歷占比最高的是初中及以下學歷,占總人數的32%,其次是高中學歷,占比為26%;在一年級學生的家長中,學歷占比最高的是本科,占總人數的55%,其次是專科,占比為31%。在對家庭收入的調查中發現,七年級學生的家長年收入低于20萬的家庭約為80%;一年級學生的家長年收入低于20萬的家庭僅占37.1%。家庭經濟收入的差距,勢必會造成家長對家庭教育理解的差異和對家庭教育投入時間的不同。近年來,在復雜社會因素的影響下,家庭結構逐漸發生變化,離異、單親、重組家庭數量增多,部分家庭結構的不穩定也給家校共育帶來新的挑戰。
(二)家長需求多元化
目前中小學新一代家長多為80后、90后,家長群體的教育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在對坪山區同心外國語學校4077名家長對家庭教育需求的調查中,近93.2%的家長認為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能力與態度”很重要,占比最高;其次是“身體與心理健康”和“良好品德與行為”,分別占84.1%和75.6%。在調查中可以發現,新一代家長在追求學科成績的同時,也重視對孩子的素質教育。在對家長的訪談中,筆者發現,他們的教育觀念更崇尚科學化、健康化,但仍存在超前教育等問題。
(三)教師專業能力不足
家庭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等方面的知識,教師應給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這對教師的專業性要求較高。
坪山區在“東進戰略”的影響下建設了大量新學校,同時引進了大量新教師,部分新教師在教育實踐上普遍存在經驗不足的問題,且對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夠了解。一些學校在培養新教師時,更關注教師的學科教學能力,忽略了對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的培養。
(四)家校共育缺乏系統規劃
過去,坪山區很多學校已經初步探索了家校共育,但因缺乏系統規劃和健全的機制,存在組織松散、管理不善等問題。在一些學校,能夠參與家校共育的教師十分有限。在實施過程中,受教師個人經驗的影響,班級之間的家庭教育引導也存在水平不一、內容局限的問題,家校共育的形式流于表面,家長并未得到有效的幫助。
(五)家校共育邊界模糊不清
一方面,當前對“家長群”“家委會”的討論日漸增多,學校教育有向家庭教育“越界”的趨勢,家庭承擔了一部分學科教育的功能,如輔導作業、在微信群學習打卡等。
另一方面,隨著家長學歷的提高,他們對學校教育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對學校教育的干預逐漸增多。如從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安排,到課堂內容和教學內容的設計,家長都會提出自己的訴求。在學校響應“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一些家長會在課外時間給孩子安排額外的學習,反而造成學生的“增負”。
事實證明,只有確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邊界,明確家校雙方各自的責任與義務,才能促進雙方的友好合作,進而推動家校共育高質量發展。
三、家校共育校本化實踐策略
(一)組建家庭教育專業化團隊
在開展家校共育時,學校需要有一支在家庭教育方面專業性強、信服力高的團隊,能夠吸收前沿的教育理念,提供科學的育兒方式,從而為家長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學校推動家校共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優化師資,組建家庭教育骨干隊伍。
1.由專業教師牽頭。學校可以安排長期負責德育工作、有指導經驗的教師,及熟知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家庭教育咨詢師共同開展家校共育,為學校的家校共育作科學合理的系統性規劃,還可以邀請家庭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為學校進行指導。
2.組建專業化隊伍。學校可以組建一支專業化隊伍,定期開展關于家庭教育的培訓,為全校教師提供學習機會。學校還可以根據不同年齡層的特點,在各個年級開展教師讀書會,并輔以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堅持學習家庭教育理論知識,并用于實踐中。以坪山區同心外國語學校為例,學校建立了“教師讀書激勵計劃”制度,鼓勵教師自發開展讀書會,并將學習心得分享到學校教育論壇,讓科學育兒的觀念浸潤每一名教師。
(二)打造符合家長需求的家長學校
家長學校也是開展家校共育的重要抓手之一。學校應制定明確的家長學校實施方案,并在深入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家長需求,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類型的家長活動,以增強家庭教育的實效。
1.開展新生家庭教育。為了使一年級新生盡快適應小學學習生活,使家長盡快形成家校合作的理念,新生家庭教育必不可少。以坪山區同心外國語學校為例,在每年新生報到時,學校會統一下發《幼小銜接家長指導手冊》,引導家長在暑假期間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在新生入學后,學校還會舉辦新生家庭教育講座,向家長傳授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內容,讓家長了解學生進入小學后的基本要求。
2.精心設計家長會。家長會是每學期教師與家長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學校傳遞教育理念的最佳時機,合理的環節設置可以加深家長對學校的印象,推動家校共育工作的實施。以坪山區同心外國語學校為例,在家長會之前,學校會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了解家長在某些方面的疑惑。在家長會的過程中,學校會分年級開展心理講座,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促進家校合作,共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在家長會結束后,學校會收集家長對家長會的評價及對學校工作的建議或意見,為學校管理、教師教學提供參考。
3.提供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對于不同家長的個性化需求,學校應提供分層或一對一家庭教育指導,理解不同家庭存在的困難,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和支持。坪山區同心外國語學校為了做好學困生的幫扶轉化工作,召開了專題家長會,與家長一起探討如何對學困生加強教育和管理,一起分析原因和交流方法。同時,學校還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教師家訪制度,班主任、心理駐校社工教師堅持定期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家訪。
(三)開設家長樂于參加的校園活動
根據索恩伯格與蘭根布倫納的家校共育理論,家長不應僅作為學校教育的支持者和學習者,更要成為學校活動的自愿參與者,在參與學校活動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增進對孩子校園生活的了解。因此,學校可以開設一些家長樂于參加的校園活動,讓家長充分參與孩子的成長。
1.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學校可以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進學校,建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連接。家長可以通過走進課堂,近距離觀察學生在校的學習表現,反思家庭教育的方式;通過和學生一起參與活動,增進親子情感交流,為學生成長助力。同時,活動也拉近了教師、家長、學生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尊重。
2.建設親子互動課程。坪山區同心外國語學校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民族文化學習為重點,開展了“傳統節日主題性課程”,并邀請家長參與課程實踐。例如,在中秋節課程中,學校設計了“小小月餅寄深情”“做花燈、猜燈謎”等親子互動項目;在冬至課程中,家長與孩子一同包餃子、搓湯圓,共享團聚的美好時光;在端午節課程中,家長化身導師、孩子擔任主播,通過視頻的形式給全班同學介紹端午節的習俗,講述屈原的故事,演繹情景劇等。
3.推動假期親子活動。學校可以鼓勵或組織家長開展周末親子活動,引導家長合理規劃孩子的課外活動。以坪山區同心外國語學校為例,學校利用周末、暑假,以班級為單位組織了校園體育親子活動,由各年級家委會組織策劃、學校大力支持、體育教師給予技術指導,充分踐行家校合作理念,助力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另外,為了引導家長重視對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提高家長陪伴質量,學校通過班級家長群、學校公眾號不定期向家長推薦合適的閱讀書目,組織“小手牽大手,讀書進千家”坪外親子閱讀活動。學校還鼓勵班級組建家長閱讀團隊,由閱讀團隊組織班上有意愿的家長共同開展“讀書心得分享會”“圖書漂流”等活動,以家長帶動家長,共同營造親子共讀的良好氛圍。
4.鼓勵家長轉換角色進校園。每一名家長都能夠給學生提供不同的觀察世界的角度。因此,坪山區同心外國語學校開展了“職業導師進校園”活動,請各行業的家長代表作為職業導師深入課堂,為學生講解職業見聞、職業故事、職業中具體所執行的工作及其秉持的職業價值觀,讓學生在了解各個職業的同時,對工作中的家長多一分理解。
(四)打通家長參與學校發展的決策通道
根據英國學者摩根的家校合作理論,家長對學校最高層次的參與是在學校制定重大政策時,作為顧問參與學校活動,或參與學校管理。學校應積極探索家校共建的路徑和方法,尊重和發揮家長在教育改革中的積極作用,通過合理的管理制度,支持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和決策的同時,明確家長的參與程度,規范家校雙方的職責權限。
1.成立家長委員會,促使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坪山區同心外國語學校成立了由校級、年級、班級家委會組成的三級家委會,明確家委會的宗旨——參謀、建議、監督、共育。同時,學校每學期定期召開家長委員會議和代表大會會議,鼓勵各個部門積極參與學校有關管理。學校要以開放的心態與胸懷來面對家長的建議與意見。
2.組建家長志愿者隊伍,全方位促進學校發展。為建立更加良好的家校關系,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發展,學校可以組建家長志愿者隊伍,支持有意愿參與學校發展的家長加入學校人才資源庫,為學校發展建言獻策。學校可以在不同的管理部門增設家委會,例如,坪山區同心外國語學校增設了膳食委員會、閱讀義工委員會、圖書館義工委員會、體育活動義工委員會、仲裁委員會等,為師生保駕護航,用愛滋潤學生的心田,開啟學生的心智。
結語
家校共育在學校實施的路徑是多樣化的,在家校共育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中,坪山區同心外國語學校大膽探索,建立了一套從家長學習、參與到決策的校本化家校共育模式。學校應持續重視家校共育工作,在實踐中摸索,在行動中改進,為家校共育工作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