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燾
臨夏縣域內耕地面積36.94萬畝,人均耕地1.06畝,園地面積0.3萬畝,林地面積47.06萬畝,牧草地面積47.06萬畝,其它農用地面積4.9萬畝,為確保馬鈴薯的高產、優質,應從播種前到收獲、貯藏全過程,根據種植區域當地的氣候特點,掌握各種常見的病蟲害控制措施。優質栽培既可確保馬鈴薯產量,又可改善馬鈴薯品質,增加農民收入。
1 臨夏縣市馬鈴薯播種前的準備
1.1 選擇優良品種
要加強選育,充分了解當地的土壤狀況,選擇早熟、高產、穩定的品種,優質品種不但能加快種子萌發率,還能節省栽培成本,不會增加后期工作量,還會增加馬鈴薯收成具有一定影響。此外要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銷售渠道進行選擇,確保產品銷路暢通。
1.2 施足基肥
馬鈴薯在地面上長出許多莖干和葉片,并且比較稠密。在地里會長出一根大塊莖,它需要更多養分,大多數養分來源于土地。在播種前要施入足夠的基肥,而鉀肥是最需要的,其次是氮素,磷次之,基肥要占60%。基肥最好是完全腐熟的肥,并與合適的混合肥一起翻耕。化肥不能徹底溶解,易引起嚴重的病蟲害,會嚴重影響馬鈴薯生長,降低產量。一般情況下,要增加產量,需施用化肥1500~2000千克,過磷酸鈣15~25千克,草木灰100~150千克。在土壤10~20厘米時要把底肥和土壤一起翻耕,以便于結薯層的土質疏松。此外,還可以結合實際的播種條件,進行播種施肥,以促進種子萌發和出苗,促進苗木生長。
2 臨夏縣市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方法
2.1 晚疫病
研究表明,該病是由真菌感染所致,其發病率很高。晚疫病對馬鈴薯生產具有直接影響。
馬鈴薯主要病害為晚疫病,主要表現在莖、葉、薯片等部位。一旦發病,葉子的邊緣會有一層淺綠色的斑點,仔細觀察,會有一圈淡淡的青暈。其次,馬鈴薯葉片背面有白霉現象,隨土壤濕度逐漸升高,白霉現象較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馬鈴薯薯片在發病早期,表皮會出現棕色斑點,皮下則是棕紅色,經過一段時間,薯葉會慢慢變干,直至馬鈴薯完全發黑。
為提高馬鈴薯產量,農民必須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應優先選用抗病性的品種,早期使用80%代森錳鋅500倍液、687.5克/升銀法利、75毫升/667平方米的混合水50千克,7~10天噴灑一次。另外,農戶要合理選擇無病種薯,能有效降低相關病害發生。同時,對相關種薯進行合理消毒,尤其是從國外引進的種薯,要進行滅菌處理。農民可選擇40%福爾馬林,加水200份,均勻噴灑在種薯表面,或在5分鐘內將所需種子浸透,利用薄膜的主要功能,采用悶種方式覆蓋2個小時,然后進行平整烘干。
農民在種植馬鈴薯時,提倡將整塊的薯進行播種,或在切割前將其置于陽光下暴曬2~3天。同時,對病薯進行切除,使種薯能夠頂芽向上,并以薯塊芽眼為重點,保留兩三個芽眼。
農戶要根據馬鈴薯實際生長情況,加強相應的栽培管理,要盡早播種,選擇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這樣才能使馬鈴薯在一定程度上茁壯成長,為相應提升抗病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2.2 早疫病與環腐病
馬鈴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早疫病。結果表明,該病主要集中在莖、葉兩個部位。在一定程度上,馬鈴薯的塊莖受到感染后,其對應部位就會呈現深棕色,通常是凹陷。如果馬鈴薯發生嚴重病害,則會在相應的葉片上產生黑棕色斑點。環腐病是一種可以隔離的疾病,對馬鈴薯造成嚴重損害,一旦受到該疾病影響,其相關部位就會出現褶皺,如果仔細觀察,甚至會出現腐爛跡象。感染之后,馬鈴薯開花時緩慢萎縮,嚴重時會變為深棕色。馬鈴薯發生環腐病時,葉片會逐漸干燥,卷曲,葉片尖端會發綠,最終導致枯死。
農民應科學地儲存、運輸,適時收獲成熟的馬鈴薯,以降低運輸、收獲的損耗,并在發生早疫病前及時噴灑農藥。在防治環腐病時,農戶要科學合理地建立無病留置地,優先選擇抗病品種。
馬鈴薯在播種前要在室內放置5~6天,然后把爛的馬鈴薯塊清理干凈。同時,切刀也要進行消毒,確保其它種塊不會被病菌傳染。此外,在種植馬鈴薯前,農民應在種植地合理增施鈣、磷、鉀,增加產量,增加經濟收入。
2.3 蟲害及通用防治方法
馬鈴薯害蟲主要有蚜蟲、地下害蟲、螻咕等。
2.3.1 化學防治:是一種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利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效果顯著,但弊端也很明顯。如果使用不當,不但會造成藥物殘留過量,還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對人類的身體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在用化學方法進行控制時,要注意選擇合適的藥品,并嚴格按照說明書上的規定用藥,在一定的時期對癥治療,并要針對不同的藥物進行針對性的調整,以免產生耐藥性。不能使用劇毒的化學物質,通常要將化學藥物施入到土壤中。
2.3.2 物理防治:以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如可以用電燈之類來誘捕害蟲,還可利用螻、蛄等成蟲的趨光性,在田間設置黑光燈來誘殺,也可用新鮮的馬糞,來吸引螻蟻進行誘殺。
在種植地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在大面積田塊上安裝防蟲網,防治病毒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