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軍 潘玲華 於威成 范君澎 蔣生發
摘 要:辣椒營養豐富,有較好的保健功效,是桂北地區傳統種植蔬菜品種之一,常用做調味作料或制成辣椒醬、酸辣椒等,是當地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本文作者從品種選擇、播種育苗、移栽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桂北地區紅辣椒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桂北地區;紅辣椒;高產栽培
辣椒在我國栽培廣泛,其中西北、西南、華南形成了世界有名的“辣帶”[1]。紅辣椒或指天椒辣味強勁,在四川、重慶、貴州、湖南、廣西等地被廣泛用作調味料和辣椒制品原料。
紅辣椒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辣椒素、辣椒紅素、多種維生素、胡蘿卜素及鉀、鎂、鐵礦質元素等。其性辛溫,能去除菜肴中的腥味,還具有御寒、增強食欲、抗氧化、殺菌等功效,在中國較早時期就被中醫用來治療胃寒、食欲不振等癥。辣椒素和辣椒紅素是紅辣椒中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的有效成分。其中,辣椒素是一種天然植物堿,具有抗病菌、抗腫瘤和鎮痛消炎等功效;辣椒紅素不僅可以作為食品和飼料的添加劑,還具有抗氧化能力,能調節機體脂代謝、調節免疫等作用[2-3]。辣椒紅素是無限制性使用的天然食品添加劑,被FAO和WHO列為A類食用色素。
徐秋蘭等[4]就我國和發達國家對紅辣椒化學成分的開發利用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并預測了未來發展趨勢。為了優化和提高紅辣椒的栽培技術,嚴澤生[5]總結出了紅辣椒早熟高效促成栽培方式,提前辣椒上市時間,能獲得較高產量和經濟效益。
趙文戈[6]等總結出紅辣椒減肥減藥技術,推廣安全生態栽培,獲得較好經濟、生態效益。王逢博[7]等開展不同地膜覆蓋對紅辣椒生長發育及產量影響,結果表明采用黑色地膜覆蓋種植的紅辣椒增產效果明顯。由此可見,紅辣椒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桂北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冬季寒冷,尤以山區突出,當地人們常年以食用辣味強勁的紅辣椒驅寒。因此,紅辣椒在桂北地區種植歷史悠久,是傳統蔬菜種植品種之一。
該地區出產的紅辣椒果形短尖、鮮紅堅挺、皮厚光亮、肉厚質脆、耐腌制等,不僅滿足了人民日常鮮食需求,還可加工成干辣椒、辣椒醬等,成為桂北地區當地居民餐桌必備之物,也成為種植戶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
本文結合生產實際,從紅辣椒地塊選擇,播種育苗、移栽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桂北地區紅辣椒栽培技術,旨在為種植戶種植提供技術支持。
1 地塊選擇
紅辣椒忌連作,同時不耐旱又不耐澇,應選擇土壤肥沃,土質疏松,保水保肥能力較強的地塊種植。前茬不能是茄科類作物。
2 品種選擇
選抗性好、產量高紅辣椒品種,紅椒一號、桂航一號、艷紅等。
3 栽培技術
3.1 播種時間
每年2~3月進行播種,清明前后移栽。
3.2 播種育苗
3.2.1 苗床的準備:苗床應選在排灌良好、土壤肥沃,要求近三年未種過茄果類作物的地塊。提前15天深翻土壤20~30厘米,整成寬120厘米、高20厘米的畦。
3.2.2 種子處理:將種子置于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泡15~20分鐘殺菌消毒,取出后清水洗凈再用55℃溫水進行溫湯浸種,水溫降至35℃后,浸泡種子8~10小時,再用手揉搓洗凈附著于種皮上的粘質,將種子撈出用濕紗布或毛巾包好,放于器皿中,置于28℃~30℃恒溫環境中進行催芽,當有70%~80%種子發芽露白后即可播種。
3.2.3 播種:播種前需把苗床澆透水,將60孔或72孔的育苗盤擺在育苗床上,將育苗專用商品基質與水混合,以用手握基質,指逢間水溢出不滴落為宜;然后將基質裝至3/4穴盤,輕壓穴盤基質,然后每孔點播1~2粒種子,再用育苗基質覆蓋,支塑料拱棚。
3.2.4 苗期管理:播種后幼苗出土前,不進行通風;當幼苗出土70%左右時,應及時通風,逐漸增加通風量煉苗,防止胚軸伸長形成高腳苗。苗期水分管理堅持見干見濕原則,基質發白要及時澆水,同時注意猝倒病、立枯病等防治。
3.3 大田整地施基肥
定植前10~15天,在大田每667平方米撒石灰50~100千克,然后深翻25~30厘米,耙碎整平。按畦面寬100厘米、畦高30厘米、溝寬40厘米作畦,在畦面中央開15厘米深的施肥溝施入基肥。每667平方米按腐熟農家肥1000~1500千克,生物有機肥100千克,過磷酸鈣40~50千克,復合肥(15∶15∶15)50千克施入覆土,最后在畦面覆蓋寬150厘米、厚15~18毫米黑色或銀灰色地膜。
3.4 移栽
當幼苗有5~6片真葉時,選晴天下午,按株距35~40厘米,行距70厘米規格,進行高畦雙行雙株定植,及時澆足定根水。
3.5 田間管理
3.5.1 水肥管理
①水分管理:辣椒既不耐旱也不耐澇,定植后如連續3~5天是晴天,應及時澆緩苗水;雨季或突降中大暴雨時要注意及時排水,防止滯水漚根;如遇高溫干旱天氣或表土見白要及時補水,防止缺水引起植株早衰。
②施肥管理:辣椒施肥堅持重施基肥,增施磷鉀肥,勤追肥,及時補充葉面肥的原則。在施足基肥前提下,定植成活后及時施提苗肥,可追施0.5%~1%的三元復合肥水溶液,間隔10~15天再追施1次。盛花期追1次重肥,每畝用復合肥15~20千克、硫酸鋅肥0.5~1.0千克,在距植株20厘米處開穴施入后覆土。之后每采收2~3批果,追肥1次,追肥時再加入0.5~1.0千克硫酸鋅肥。每次噴藥時可加0.2%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葉面追肥。
3.5.2 插桿:定植后10天左右,需要及時插竹桿或使用木棒固定好植株。一般用長100厘米的竹桿或木棒,在距離植株根部10厘米處,插入土中20厘米,再按“∞”形用繩子把植株固定在桿上,防止植株出現倒伏。
3.5.3 整枝:當植株開始分叉,長出側芽時,應及時將分枝以下所有腋芽和老葉摘除。當門椒現蕾時也要及時摘除花蕾,這樣有利于提高辣椒的總產量。
3.6 病蟲害防治
辣椒病蟲害主要有疫病、炭疽病、細菌性葉斑病、軟腐病、青枯病、病毒病、煙青蟲、茶黃螨、蚜蟲等。
①疫病:幼苗至成株均可發病,染病后出現水漬狀軟腐,病斑暗綠色,潮濕時斑上出現白色霉層。要注意種子消毒,可使用55℃水進行溫湯浸種10~15分鐘或使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浸種30分鐘;大田生產要以預防為主,發現中心病株,每畝可選用68%精甲霜·錳鋅水分散粒劑100~120克或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30~40毫升,對水45千克進行噴霧防治,每隔5~7天噴灑一次,連續噴霧2~3次。
②炭疽病:感病后初為水漬狀黃褐色長圓斑,邊緣褐色,中央灰褐色,病斑上有隆起的同心輪紋,上面有黑色小點。發病初期,每畝可選用50%春雷·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94克或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懸浮劑20~50毫升,對水45千克噴霧防治。每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③細菌性葉斑病:細菌性葉斑病發病初期出現似油浸狀黃褐色不規則的小斑點,擴大后變為紅褐色、深褐色至鐵銹色病斑,大小不等,界限明顯,嚴重時植株大部分葉片脫落。發病初期,每畝用20%噻唑鋅懸浮劑100~150毫升,防治或1.5%噻霉酮水乳劑50毫升,對水45千克噴霧防治,隔5~7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④軟腐病:主要危害果實,病果初產生水浸狀暗綠色斑,后變褐軟腐,具惡臭味,內部果肉腐爛,果皮變白,整個果實失水后干縮脫落。發病初期,每畝用5%寡糖·噻霉酮懸浮劑30~50毫升或5%大蒜素微乳劑80~100克或20%噻菌銅懸浮劑75~100克,對水50千克,噴霧防治。
⑤青枯病:發病初期自頂部葉片開始萎蔫,白天萎蔫,早晚恢復正常,后期全株萎蔫而枯死。可選用50億CFU/g多粘類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灌根,每7~10天一次,連續防治2~3次。
⑥病毒病:病毒病危害后表現為葉片變小、卷縮,出現不規則斑駁的花葉,植株矮化,分枝簇生等。發病初期可選用0.5%香菇多糖水劑800倍或每畝用5%氨基寡糖素水劑30~50毫升,對水45 千克,噴霧防治,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同時要兼治蚜蟲、粉虱、葉螨等傳播病毒病的害蟲。
⑦煙青蟲:煙青蟲以幼蟲蛀食的幼蕾、花、果,造成落花、落果。發生初期,每畝用16000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50~75克或20億PIB mL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劑90~120毫升,對水45千克,噴霧防治。
⑧茶黃螨:茶黃螨危害葉片后,受害葉片背面呈黃褐色,油漬狀,葉緣向下卷曲,扭曲增厚;花蕾畸形,嚴重的不開花。發病初期,可用5%噻螨酮乳油2000倍液或每畝用43%聯苯肼酯懸浮劑20~30毫升,對水45千克噴霧。注意葉片正面及背面均要噴到。
⑨蚜蟲:主要危害植株的嫩葉和生長點,葉片卷縮變黃。可采用黃板誘殺成蟲或覆蓋銀灰地膜驅趕;也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每畝使用1.5%苦參堿可溶液劑30~40毫升,對水45千克,噴霧防治。
3.7 采收
紅辣椒是分批次進行采收的,不同的用途,采收標準有所差異。若用作鮮食,可在果實充分膨大、顏色鮮紅采摘;若用于制作干椒,則必須在果實顏色光澤暗淡、深紅時進行采收。
參考文獻
[1] 黃科,李賓.辣椒功能保健成分研究進展[J].辣椒雜志,2006(3):6-8.
[2] 黎智華,王恬.辣椒紅素的生物利用度、生理功能及機制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20,41(11):259-266.
[3] 張晶,金莎,董蕊,等.辣椒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10,21(7):663-665.
[4] 徐秋蘭,龐杰.辣椒化學成分的開發利用[J].中國辣椒,2003(1):32.
[5] 嚴澤生.紅辣椒早熟高效促成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00(1):20.
[6] 趙文戈,肖世盛.露地紅辣椒減肥減藥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20(11):111-112.
[7] 王逢博,趙立軍,高立波,等.不同地膜覆蓋對全州紅辣椒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果菜,2019(5):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