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前
我國農業結構進一步調整,著力打造菜籃子工程種植基地,設施蔬菜發展較為迅速,帶動當地增收致富。葉菜類蔬菜全年種植面積擴大,為了進一步促進蔬菜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對葉菜類蔬菜種植技術進行優化,健全病蟲害綠色防控制度,才能有效保障葉菜類蔬菜生產與品質。
種植葉菜類蔬菜時,種植人員需要綜合考慮區域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對種植管理活動進行規范,以促進葉菜類蔬菜產量提升和蔬菜種植效益拓展。對于葉菜類蔬菜在生長期間所發生的病蟲害,需要改變滯后的防治方式,全面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在確保病蟲害防治成效前提下,促進蔬菜質量安全水平提高。
1 葉菜類蔬菜栽培技術
1.1 選擇蔬菜品種
要確保蔬菜栽培效益就必須對葉菜類蔬菜品種進行科學篩選,確保其豐產性好、抗病性強,能適應本地環境條件。
1.2 選擇栽培地塊
實現蔬菜產量目標必須選擇適宜種植地塊,通常要求地勢高,土質肥沃和排灌方便,嚴禁種植連作地塊和排水不良地區。
1.3 種子催芽
實施播種工序前,需要進行浸種催芽,促使苗齊、苗壯。在催芽過程中需要結合考慮葉菜品種決定催芽溫度。以芹菜為例,適合在陰涼濕潤環境里生長,在15℃~20℃條件下易發芽。栽培人員先進行3~4小時曬種處理,然后將種子浸泡于清水中,持續10小時左右。浸泡后用水沖洗種子表面黏液,放于陰涼通風處攤鋪晾曬。達半干狀態時,將盛有芹菜種子袋以繩吊深井內,催芽處理約一周。油麥菜和生菜也可應用井吊催芽處理。茼蒿需要25℃~30℃溫水浸種約24小時,然后置于15℃~20℃環境下催芽2~3天。
1.4 溫、濕度控制
葉菜類蔬菜種植效益直接受大棚內溫濕度因素影響,栽培人員需根據蔬菜生長習性及棚內實際狀況對溫濕度進行科學調控,促使蔬菜生長狀況好轉,蔬菜產量和品質都有保障。一般午間棚內氣溫偏高,應及時進行通風以促進棚內溫度下降。入夜后棚內溫度處在較低水平上,需及時關閉大棚以增加棚內溫度。還要結合蔬菜品種類型,調節棚內濕度,以免引起病蟲害。
1.5 水肥管理
進行葉菜類蔬菜栽培需科學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并結合化肥使用,以免化肥對蔬菜營養效果造成影響。設施蔬菜因其生長環境封閉性強,水分蒸發速度慢,易增加各種病蟲害發生幾率。所以蔬菜澆水可采用膜下滴灌技術,不僅能滿足蔬菜對水分生長要求,還能對棚內濕度進行科學調節。
2 葉菜類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
2.1 農業措施
2.1.1 培育壯苗。所選葉菜類蔬菜品種要具有高產、抗病特點,做好苗期管理,培育無病壯苗。通過培育壯苗,可提高蔬菜植株抗病力,減少病蟲害控制數量,降低總體控制成本。
2.1.2 輪作換茬。為減少各種土傳病害發生機會,必須實行輪作倒茬技術,切忌同一塊地連種植某種蔬菜品種。所施有機肥要確保充分腐熟,以免將病蟲引入土壤。同時適當加大有機肥施用量,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有機質含量,促進蔬菜長勢及抗病性能。
2.1.3 調控溫濕度。按照20℃~30℃和15℃標準,分別對白天和晚上棚內溫度進行調控。如果棚內溫度不科學,不但蔬菜生長受影響,而且天敵成活率下降。調控實踐需要栽培人員科學設定每日放風時間并采用膜下滴灌和暗灌代替以往大水漫灌,以促進棚內溫度控制和減少各種病害的發生。
2.1.4 土壤消毒。休閑期栽培人員需要徹底清除棚內的作物殘體和雜草,規范化整地工作和水肥同步施用,待田間持水量達60%時,再蓋地膜封閉溫室頂棚,時間約為半個月。這將使土壤溫度達到更高水平,并有效地殺死土壤有害生物。
2.2 物理防治
2.2.1 種子處理。播種前應搞好曬種或浸種,前者在陽光下曝曬種子,一般持續2~3天,以促進種子表面粘附病菌的消滅。后者用消毒液浸種,以促進各種病菌被殺死。具體執行時需結合葉菜類蔬菜常見病蟲害種類對消毒液進行科學篩選。如大白菜栽培地塊易發生霜霉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藥液浸泡種子。
2.2.2 誘殺技術。該方法充分利用害蟲光敏性和色敏性強的特點,并借助光波和彩色板對害蟲進行集中處理。其中光誘殺和色板誘殺技術是當前使用較為廣泛的技術。光誘殺就是利用害蟲趨光性,在蔬菜行間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和頻振式殺蟲燈,引誘害蟲成蟲并促進菜地上落卵量減少和害蟲蟲卵基數下降。色板誘殺是利用害蟲趨色性,通過田間黃板和藍板有色板集中誘殺害蟲。一般每板能誘殺害蟲成蟲400頭,有效期約100天。應用色板誘殺技術需要結合害蟲種類選用有針對性色板。如以斑潛蠅和白粉虱為主的害蟲則以黃色粘板為主。以薊馬類害蟲為主的藍色粘板。為確保害蟲的誘殺效果,則需經常更換色板。
2.2.3 防蟲網隔離。該方法通過人工方式建立屏障,可有效控制煙粉虱和菜青蟲多種害蟲,可明顯減少農藥使用數量和用量。該技術應用前需要對土壤進行精細化處理,徹底鏟除前茬作物殘枝和雜草等,并殺死土壤內殘留蟲卵。
2.3 生物防治
該方法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謝產物來有效地控制有害種群。 該技術使用時不產生污染、殘留等現象,害蟲的天敵不被殺死,療效好,成本低,現已被廣泛應用。
2.3.1 天敵防治。天敵生物能有效地殺死害蟲。對葉菜類蔬菜在生長期間常發生的煙青蟲和菜青蟲,可用赤眼蜂加以控制。以棉蚜和桃蚜為對象的害蟲可用煙蚜繭蜂防治。具體執行時需結合害蟲類型篩選出對應天敵生物以確保天敵防治效果。
2.3.2 細菌、抗生素防治。在對葉菜類蔬菜病蟲害進行控制的過程中可以應用細菌,抗生素以及其他生物方法。細菌防治就是把某些害蟲易受細菌感染這一特點加以利用,并借助細菌進行害蟲控制。若以菜青蟲為靶標,則可用白僵菌侵染后死蟲進行防治。對于鱗翅目害蟲的幼蟲可以應用蘇云金桿菌之類的方法。對于小菜蛾菜青蟲之類的害蟲,可用病毒和BT可濕性粉劑混合用藥控制其危害。抗生素防治抗生素液體的使用可控制螨類害蟲。
2.4 化學防治
綠色防控并非全面禁止化學藥劑應用,是按照有關技術規程進行科學安全應用和補充性應用。應從“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角度闡述化學農藥給生態環境帶來的污染與危害,并提出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牢固確立綠色發展理念和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統一的方針,根據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要求,在農業生產中強化農藥合理使用;還要加強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推廣植物源。
2.4.1 選用農藥和器械。在對葉菜類蔬菜病蟲害進行防治時,需結合病蟲害發生種類對防治藥物進行科學篩選,確保高效,低毒和低殘留的特點。還可施用米螨和丁醚脲這兩種特異性農藥,這兩種農藥不直接殺死害蟲,但通過干擾其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而促進其逐漸消亡,影響下一代的繁衍。與此同時,應大力推行低容量和超低容量噴霧技術,并把有針對性地施藥方法加以運用,以促進施藥質量的提高。所選藥械要求霧化效果好,避免滴藥、漏藥、跑藥、冒藥等不良現象,從而可降低用藥量,提高防治效果。
2.4.2 安全科學用藥。不同種類藥劑應交替輪換施用,力求避免病蟲抗藥性的發生,否則影響施藥效果。必須把農藥施用的技術規程要求落到實處,對用藥量和用藥次數嚴格把控,實行安全間隔制度。如蔬菜達不到安全間隔期就需推遲收獲,以避免有害物質超標的不良現象發生。
還應積極開展綠色防控新技術的引進、示范與推廣工作,篩選出適合本地情況的技術,以促進葉菜類蔬菜綠色防控。鑒于一些人思想觀念陳舊,需結合電視、廣播、網絡媒體,廣泛傳播綠色防控在葉菜類蔬菜中的價值與意義,有利于菜農樹立綠色防控意識。宣傳期間同步舉辦技術培訓活動,向菜農傳授病蟲害識別和綠色防控技術知識,督促菜農用藥水平提升。
總之,葉菜類蔬菜栽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直接影響著農民收入水平和區域綠色農業全面發展。為此,有關部門需要進一步推動技術宣傳和普及,引導菜農摒除落后栽培理念和病蟲害防治方式,對蔬菜種植過程進行優化,積極采用綠色無公害防治技術促進葉菜類蔬菜生產質量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徐長路.無公害蔬菜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吉林蔬菜,2019(4):44-45.
[2] 張艷潔.蔬菜綠色防控栽培技術與管理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9(23):73-74.
[3] 岳學松.優化農業生態栽培綠色蔬菜技術研究[J].商品與質量,2020(8):128.
[4] 柳忠濤.淺談有機蔬菜種植中綠色防控措施的應用[J].現代園藝,2020(7):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