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婷婷 杜佳林 李冰 邢碩 高金權 甄少華
摘 要:番茄作為果蔬同源的經濟作物,在全球頗受歡迎,然而晚疫病侵染導致番茄生產遭受巨大經濟損失。該病原菌在低溫和高濕環境極易使其爆發和流行,對于設施栽培番茄是個巨大挑戰。筆者從番茄晚疫病的病原菌生物學特性、癥狀表現、發病規律和防治方法等方面介紹設施番茄晚疫病的綜合防治策略,為廣大農民提供有效的防治理論和措施。
關鍵詞:番茄;晚疫病;發病規律;綜合防治
1 病原菌生物學特性
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為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是一種異宗配合的非專性寄生菌引發的真菌型病害,兩種交配型結合才可完成有性生殖。病原菌菌絲體無顏色,有分枝,孢子囊梗成束,分枝不規則;孢子囊可產生8~12個腎形游動孢子,具鞭毛,失去鞭毛后變成休止孢子。菌絲體可在4~43℃下存活,生長和產孢的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耐溫43℃,最低耐溫4℃,30℃下仍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在環境濕度60%~80%的條件下,孢子囊萌發溫度范圍為5~30℃,溫度小于15℃下,萌發率高達90%左右。pH值介于5~9均可生長,當pH值為6時,菌絲生長量最大,pH值為7時,產孢量最大,光照不利于病菌生長。
2 癥狀表現
疫霉菌主要侵染番茄的葉、莖以及果實,其中以葉和果實侵染最為嚴重,其次是莖桿,在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病。
2.1 葉部癥狀
葉片發病初期,從葉尖或葉緣開始擴散,為不規則、暗綠色、水漬狀的病斑,逐漸變為黑色。發病葉片葉背葉脈變黑。當濕度增大時,病斑會迅速擴大,多在葉片病健交界處產生稀疏的白色霉變。后期,病斑相連導致葉片霉爛向葉柄延伸,導致折斷。
2.2 果實癥狀
果實發病初期,病斑由靠近果柄處向四周蔓延,邊緣不規則,淡褐色油浸狀,果面粗糙,果肉較硬。發病后期,呈現暗棕色。當濕度增大時,病健交界處生稀疏的白色霉變,逐漸形成濃密的白色霉層,嚴重時果實病部出現裂紋,并伴有油狀液滴浸出。受害果實,發病部位果肉變褐,但果肉質地仍保持彈性。
2.3 莖稈癥狀
莖稈發病初期,病斑呈現不規則或條狀、淡褐色的水漬狀,有凹陷,濕度較大時產生稀疏的白色霉變。后期導致莖稈腐爛、折斷,為害以上部位由于養分輸送受阻而逐漸枯萎。
3 流行規律
晚疫病屬于低溫高濕型的病害,濕度是重要影響因素,特別時連綿的陰雨天氣會造成番茄晚疫病大流行。病原菌侵染健康的番茄植株后,菌絲體在其體內或土壤中,以卵孢子、厚垣孢子的形式越冬,在相對濕度高于85%~97%時,產生孢子囊梗并形成大量孢子囊,憑借氣流和雨水等媒介進行傳播。病原菌可在4~30℃存活,22~25℃致病力最強,潛育期為3天,最短侵染循環周期為4天。造成番茄晚疫病流行因素較多,如溫濕度、降雨量、次數及輻射,主要是寄主、病原、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
4 病害發生原因
4.1 栽培品種
推廣抗病品種是最經濟有效的農業防治措施,我國抗晚疫病的番茄品種目前還比較缺乏。
4.2 種植密度
多數農民認為栽培密度大,多施肥能提高產量,導致株行距較小,行間密閉給番茄晚疫病爆發危害創造了有利條件。
4.3 水肥
偏施氮肥易造成植株貪青徒長,抗病能力較差。
5 綜合防治策略
5.1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如普羅旺斯,天福88和光輝101等抗病能力強的品種,播種前對苗床消毒,用溫湯浸種的方式對種子進行殺菌處理,晾干后催芽播種。
合理密植。根據設施栽培面積,計算種苗所需用量,達到合理密植的要求,有利于通風換氣,促進作物光合作用。
合理輪作。由于晚疫病病原菌主要侵染茄科作物,可采用與非茄科作物進行輪作,打斷病害循環周期。
田間管理。春夏季日常管理中,加強水肥管理,通過控制設施溫濕度、通風和光照,摘除病秧、病葉和病果并及時帶到室外,焚燒處理,降低晚疫病菌源量;整枝、打杈、摘心、打老葉要在通風后進行,并及時噴灑藥物消毒防治傷口感染引發大規模病害流行。秋冬季,午后兩點溫度較高時,有效控制通風條件,有利于水蒸氣逸散,溫度降至20℃左右時應閉棚,避免晚上形成易結露環境。
5.2 化學防治
番茄定植前應做好病害預防。可使用5%百菌清煙霧劑(或10%速克靈),按照0.5克/平方米,密閉熏蒸24小時后,連續通風48小時可以預防。病害發生時,發生初期應及時控制病情,及時防治,避免病害范圍擴大,可采用5%的百菌清、5%的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按照700~1000克/畝的用量噴施,每5~7天噴施1次,連續進行2次;或采用47%的烯酰·唑嘧菌,按70~100毫克/畝,每隔10~15天施藥1次,連續2~3次。
也可采用生物源農藥,如多抗霉素、氨基寡糖素等,每隔2~10天噴灑一次,應避免采用單一農藥、連續施藥。